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241.
湘西苗族聚居地野生食用植物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湘西苗族聚居地的野生食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并对苗族饮食文化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湘西苗族聚居地共有野生食用植物104种,隶属于43科67属,其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综合分析其食用价值的基础上。对湘西野生食用植物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以及湘西苗族饮食文化的继承发扬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42.
分子标记在鉴别拟船叶藓属和猫尾藓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叶藓科的拟船叶藓属(Dolichom itriopsis)和猫尾藓属植物(Isothecium)非常相似,不易从外部表型上进行属间物种的区分.以尖叶拟船叶藓6个居群、猫尾藓1个居群及疑似尖叶拟船叶藓种1个居群为材料,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分析,结果表明:50个随机引物中有15个引物扩增的产物具有多态性,15个引物共扩增出7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71条,多态带比率高达92.2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疑似种与猫尾藓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尖叶拟船叶藓亲缘关系较远.同时测定了疑似尖叶拟船叶藓种的rDNA的ITS全序列,与Genbank已知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疑似种与猫尾藓的同源性高达94.74%,而与尖叶拟船叶藓的同源性只有80.64%.进一步支持了RAPD的聚类结果,说明疑似种是猫尾藓而非尖叶拟船叶藓.  相似文献   
243.
腊梅花蕾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两种不同萃取条件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腊梅花蕾挥发油.应用GC-MS技术对两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分别分离得到两组挥发油中的39、41个色谱峰,通过NIST2005标准谱库检索和WLEY质谱库比较,共鉴定了其中45种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腊梅花蕾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芳樟醇、邻苯二甲酸二辛酯、β-月桂烯、桧烯、橙花叔醇、苯甲醇、己酸乙酯、β-蒎烯和榄香醇;不同萃取条件下腊梅花蕾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44.
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树附生苔藓植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平拉线法调查了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种类,并对其进行了地理成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附生苔藓植物共18科26属共43种,其中苔类植物6科6属6种,藓类植物12科20属37种;树附生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以东亚成分为主,其次为热带亚洲成分,再次为旧世界温带成分及温带亚洲成分.  相似文献   
245.
内生真菌对姜黄素的微生物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姜黄根茎内生真菌对姜黄素的微生物转化,以期获得一些姜黄素的结构类似物或衍生物。方法:利用表面消毒法分离内生真菌;采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筛选生物转化姜黄素的内生真菌;利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分离纯化生物转化产物;应用波谱技术解析转化产物的化学结构;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对内生真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姜黄根茎中分离出18株内生真菌,经筛选发现其中1株丝状真菌能转化姜黄素,其产物分别为去甲基姜黄素和二去甲基姜黄素。初步鉴定该内生真菌属于Diaporthe sp.。结论:内生真菌Diaporthe sp.能对姜黄素进行去甲基化修饰,推测它可能具有O-去甲基化酶系。  相似文献   
246.
在对海带髓部组织进行显微观察时,发现了两种海带喇叭丝对接的新类型,即三细胞对接型和四细胞对接型。这两种类型的数量较少,只存在于带片与带柄的交接处,其功能可能与提高物质转运效率和横向运输有关。  相似文献   
247.
陶双伦  张伟华  李俊年  何岚 《生态学报》2010,30(20):5431-5438
以东方田鼠喜食的白三叶叶片作为食物,在保持叶片生物量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叶片大小,配置东方田鼠觅食的各类食物大小异质斑块,测定东方田鼠觅食的行为。通过比较几种植食性哺乳动物能量收益函数模型的预测性,评价其适用性。结果发现,没有检测到东方田鼠食物摄入量动态呈S型能量收益函数增长。线性函数模型能准确地预测东方田鼠在中、小型食物斑块的停留时间;在大型食物斑块,尽管,分段线性函数及渐进函数均能很好地拟合东方田鼠的食物摄入量动态,但仅分段线性函数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其停留时间。线性函数模型及分段线性函数模型是在功能反应机制模型-口量模型基础上建立的,反映了调节摄入率动态的机制,为机制性模型。因此,此2种模型是在口量及摄食站尺度上,探讨动物在食物斑块的能量收益动态及停留时间;而渐进函数模型及S型函数模型均为实验性模型,是在斑块尺度上预测动物能量收益动态及停留时间,未能反映动物摄入率动态,故其预测效果较差。由于此4种模型均未考虑动物在食物斑块搜寻食物及非觅食活动如警觉和逃跑等花费的时间,因而,限制了模型的广泛应用。建议,发展新的模型,促进觅食生态学斑块模型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48.
社群学习对植食性鸟类和哺乳动物觅食行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群学习是动物的一种可塑性行为表现型式。综述了社群学习对植食性鸟类和哺乳动物觅食行为的作用,并述评了其学习机制。社群同伴对动物个体觅食地点、时间和取食方式均有影响,母体摄食的食物信息可通过胎盘和乳汁显著影响幼体的食物选择。动物通过观察学习、嗅闻学习以及味觉厌恶学习,不仅能更快找到食物资源,提高觅食效率,而且能有效降低中毒与被捕食的风险,从而提高其适合度。  相似文献   
249.
喀斯特灌丛草地武雪山羊的觅食行为与喜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亮  张代贵  徐剑  邓涛  唐永红  刘志霄 《生态学杂志》2006,25(12):1524-1527
在湘西典型喀斯特灌从草地环境条件下,对武雪山羊的觅食行为与喜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雪山羊各行为所占的时间长短依次为采食〉游走〉卧息反趋〉站立〉饮水。除站立时间外,其它行为时间分配在上、中、下午有明显的差异(P〈0.05)。其中采食时间曲线呈“V”字形变动,卧息反刍时间曲线呈抛物线型变动。游走时间上午明显低于中午与下午,而饮水时间下午明显高于上午与中午。武雪山羊偏向于取食小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马棘(Indigfera psendotictoria)、忍冬(Lonicera japonica)等,且山羊对木本与藤本植物的喜食程度高于草本植物。山羊所采食的植物大部分为喜食种类,但由于各种植物的分布状况与可获得性不同,主要食物并非全部由喜食种类组成。  相似文献   
250.
提出了一种利用粪便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圈养高山麝种群年龄组分析的新方法.以FieldSpec~((R))3地物光谱仪采集了145份高山麝粪便(成体麝粪样45份,亚成体和幼体各50份)的光谱数据,将其随机分成训练集(100份)和检验集(45份).光谱经S.Golay平滑和一阶导数处理后以主成分分析法(PCA)降维.以前6个主成分(含原始光谱95.00%的特征信息)作为新变量,利用训练集样本,分别以Fisher线性判别、Bayes逐步判别以及BP-神经网络(BP-ANN)3种方法建立高山麝种群年龄组的分析模型.对检验集45个未知样的预测表明,BP-ANN模型判别的准确率最高,为84.44%.3种方法所建的模型对幼麝粪样判别的准确率最高,可达93.33%.分析发现亚成体粪样具有过渡性质,但幼麝粪样与成体粪样易于判别.结果表明,利用粪便的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高山麝年龄组的快速、非接触性判别是可行的,且PCA 结合BP-ANN判别是一种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