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21.
122.
太湖地区黄泥土壤水稻氮素利用与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施肥水平下太湖地区黄泥土壤水稻的氮肥吸收规律和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应用^13N微区试验测定不同氮肥水平下氮肥损失数量。在此研究数据基础上,引入数学的微积分原理和环境经济学的Coase原理,对该地区水稻田氮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求得219-255kghm^-2为太湖地区黄泥土上目前生产条件下,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三效益比较合理的水稻施肥量,相应的经济、生态适宜产量为8601—8662kg hm^-2。  相似文献   
123.
表达序列标签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表达序列标签(EST)在基因组作图,克隆基因,新基因的识别,蛋白质组研究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本介绍了EST的制备方法,以及构建均一化cDNA库的方法,并介绍了EST在以上各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4.
长期施肥对砂壤质石灰性潮土土壤酸碱缓冲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石灰性潮土连续30年施肥处理下土壤pH、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含量以及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30年施肥处理导致石灰性潮土0 ~20 cm耕层土壤酸化加速,各施肥处理的耕层土壤pH降低0.41 ~0.70;各施肥处理的耕层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为15.82 ~ 21.96 cmol·kg-1,单施氮肥明显降低了土壤酸碱缓冲容量,而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土壤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石灰性潮土仍处于碳酸钙初级缓冲体系,盐基离子和有机质对土壤酸碱缓冲体系的影响较小.0 ~40 cm土层的土壤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含量均高于40 ~ 80 cm土层.与土壤碳酸钙相比,土壤活性碳酸钙更能敏感反映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变化,碳酸钙缓冲体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土壤活性碳酸钙缓冲体系.  相似文献   
125.
通过2年(2009-2011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两熟制农田0~7、7~14和14~21 cm 3个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处理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0~7 cm土层,翻耕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旋耕处理,旋耕处理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高于翻耕处理;7~14 cm土层,旋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翻耕处理;14~21 cm土层,翻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翻耕加稻麦两季秸秆均还田处理的总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其他各处理.  相似文献   
126.
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作物和土壤的效应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在江苏淮北东海县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岭沙土上,开展了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保持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效应的比较试验,保水剂和稻草的用量各分4级,分别为1,2,3,6g.kg^-1土和1500,3000,4500,6000kg/hm^-2,结果表明,两者均可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当季及后茬作物产量,覆盖稻草和施用保水剂分别比对照增产小麦12.5%和10%,其作用机制在于两者均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增加有效水供应,并对土壤容重,温度及养分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7.
不同浓度海水胁迫对菊芋幼苗生长发育及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种植抗盐耐海水植物是合理利用和开发海涂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本试验通过不同浓度海水处理研究菊芋幼苗生长发育及对32P吸收利用差异和离子吸收分布的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海水浇灌下,菊芋地上部、地下部、总鲜重及干物质重从CK到50%海水浓度没有明显变化,在75%海水胁迫下显著下降,干物质百分比则为75%海水浇灌的最高;在中等P水平下,地上部在25%海水处理下对32P吸收率最高;随海水浓度增高菊芋幼苗地上部单位干重积累的Na+和Cl-依次增大;而K+与Na+积累情况不同,K+在25%海水胁迫下地上部单位干重积累的最多,其次是50%,CK和75%海水胁迫差不多;地下部单位干重积累的Na+、Cl-和K+情况与地上部单位干重积累的各离子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128.
不同大豆品种磷吸收利用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土壤缺磷和低磷利用率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筛选和培育磷商效吸收利用品种是提高磷素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进行了不同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磷吸收利用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缺磷和正常供磷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植株在株离、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冠比率、植株磷含量和其相对值、磷吸收量和其相对值、磷利用效率和其相对比值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多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缺磷条件下,大豆不同品种植株磷的利用效率及其相对比值与植株磷含量和磷吸收量以及它们的相对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植株磷含量与植株磷吸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植株干物质量和其相对值、植株磷吸收量和其相对似以及植株磷利用效率为筛选指标,筛选出3个大豆磷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129.
黄菖蒲和美人蕉对水深梯度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测研究了黄菖蒲和美人蕉对水深梯度(10、30、50和70cm)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水深的增加(1)黄菖蒲和美人蕉的分蘖数显著减少(P<0.05),但对株高、叶长和叶宽的影响不大;(2)2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逐渐降低,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则逐渐升高,其中美人蕉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而黄菖蒲仅根系活力的差异显著(P<0.05);(3)叶绿素荧光参数中,PS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qP)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非光化学淬灭(qN)则显著增加(P<0.05);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及潜在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对光能的利用效率(α)和对强光的耐受能力(Ik)也都表现出明显的下降;美人蕉在10cm水深条件下各指标均高于黄菖蒲,但在水深较大的条件下总体上低于黄菖蒲。可见,水深较大时对黄菖蒲和美人蕉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抑制程度要大于前者。因此,在选择黄菖蒲和美人蕉进行湿地植物修复时,应保持浅水条件以利于其生长,其中黄菖蒲适应的水深(30~70cm)大于美人蕉(10cm...  相似文献   
130.
激素等外源物质对马铃薯愈伤组织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其能  杨清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233-2239
从来源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cv.Chieftain)茎的愈伤组织中分离到白色和红色2种愈伤组织,用鲜重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量愈伤组织的生长量和花色苷的含量,并对激素、抗菌素和糖对马铃薯愈伤组织生长和花色苷积累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2,4-D有利于红色愈伤组织的花色苷积累,高浓度的2,4-D促进其生长而不利于花色苷的积累;高浓度的6-BA能促进红色愈伤组织中花色苷的积累并诱导白色愈伤组织花色苷的合成,但抑制其生长;卡那霉素能使白色愈伤组织变红并积累花色苷,高浓度的卡那霉素严重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并最终变褐死亡;提高蔗糖浓度能促进愈伤组织花色苷的产生和积累,但超过70g/L时抑制生长。实验结果为今后花色苷生物合成机理研究和花色苷的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