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1.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用负收集法分离提取脐带血干细胞,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从肝固有动脉缓慢注入。同时选择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肝功能、凝血指标、AFP、CT肝脏容积、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白蛋白治疗后4、12、24周明显改善,PT治疗后12、24周降低;AFP治疗后4、12、24周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体积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肝脏体积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例第10周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可以改善肝脏的合成功能,促进肝组织再生,有新生血管重建情况发生,未发现门静脉血流动力参数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张海军  姚宏  马东洋 《生物磁学》2013,(36):7153-7156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在OSCC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OSCC的具体发病机制仍十分清楚、也缺乏有效的可被广泛接受的诊断指标;当前的研究认为在OSCC发生、发展中基因因素主要包括基因改变及表观遗传修饰异常,表观遗传修饰是可遗传、可逆转的生物学行为,主要包括DNA甲基化、非编码RNA、组蛋白修饰等;近来研究发现在OSCC肿瘤的发病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尤其是DNA甲基化与mi—croRNA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与OSCC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二者关系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理解OSCC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改善OSCC患者临床诊疗的现状。因此,本文对当前表观遗传修饰在OSCC患者中的研究现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对急进高原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变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平原对照组和3 848米的高原缺氧组各30只。急进海拔3 848米造成大鼠急性缺氧模型并分别于24、6、d取材,每次随机各取10只,观察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的变化。结果高原缺氧组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少于平原对照组(P<0.05)。结论急进高原缺氧复杂环境下,可使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减少,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NSE 和NGF 在颅脑损伤后血清中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外周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呈动态变化,在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出现表达增加,其中NSE含量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而NGF在颅脑损伤后的神经修复、再生和神经元保护等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在血清中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明显不同。两者在血清中含量变化对于颅脑损伤后病情、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作用,是颅脑损伤后评估病情、进行治疗的重要指标,因此监测血清中NSE及NGF的变化,可以为更准确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其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作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Ha XQ  Ren JP  Lv TD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7,23(2):132-133,137
目的:探讨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UDKH在治疗犬肢体缺血时对其生理、生化的影响。方法:建立犬左下肢血管完全闭塞性血管病模型,一次性局部肌肉注射不同剂量pUDKH,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犬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转染pUDKH组,能使损伤的血管功能恢复,股动脉血流量恢复,脉搏搏动有力,下肢活动正常,肌电图指标无明显改变。血液生化指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结论:局部pUDKH基因治疗犬肢体缺血后对其生理、生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浓度IFN-α对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移行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并进行干细胞表面抗原、成骨和成脂鉴定.向P3代hucMSCs加入不同浓度的IFN-αt,24小时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49d、CD54、CD58、CD62p、CD62L、CD102及CD106等八种粘附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生理状态下,CD106、CD62P、CD62L和CD102阳性表达率极低(均<1%),CD54表达最高,为41.58%,经FN-α干预后,CD102、CD106、CD62L、CD62p阳性表达率略有升高,但总体变化不明显(均<5%).②CD49d、CD54、CD58阳性表达率与IFN-α呈浓度依赖性,最高达(66.36± 2.48)%、(76.26±1.85)%、(47.78±0.44)%;CD44在浓度为3x 103U/ml时阳性表达率最高,为(49.81±3.25)%,且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IFN-α可显著提高hucMSCs表面CD54、CD58、CD44、CD49d的阳性表达率,但对CD102、CD106、CD62P和CD62L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检测质粒开环、闭环比例不同时对其细胞转染效率及表达的影响。构建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质粒(pcDNA3-HGF)及携带LacZ报告基因的质粒(pcDNA3-LacZ),用核酸纯化试剂盒提取开环、闭环比例不同的质粒,然后用LipofectAMINE介导它们分别转染NIH3T3细胞,采用X-Gal染色和ELISA法分别观察转染效率和表达活性。结果表明,用超螺旋比例分别为85.45%和48.44%的质粒pcDNA3-LacZ转染生长旺盛的NIH3T3细胞,48h检测转染效率分别为23.4%±3.8%和9.3%±2.5%,前者约是后者的2.5倍。用超螺旋比例分别为93.28%和40.53%的质粒pcDNA3-HGF转染1×106NIH3T3细胞,ELISA法检测48h细胞培养上清中HGF的表达量分别为46.5±6.3ng和25.6±4.2ng,前者是后者的1.8倍。初步认为质粒开环、闭环比例不同对其细胞转染效率及表达有一定影响,超螺旋比例高时其转染效率及表达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分离提取、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能力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取新生儿脐带经组织培养法提取后分离培养于αMEM完全培养基中,经大量纯化与扩增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与细微结构;流式技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及表面标志;以含有成脂诱导剂的αMEM培养基对P3的hUC-MSCs进行培养,诱导其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对其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检测。应用油红"O"染色对其进行定性鉴定;应用实时定量RT-PCR对LPL、Leptin的基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经过组织培养法后,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呈梭性或旋涡状,形态不规则,多数有凸起,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第7代以前的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活性;流式技术检测发现此类细胞高表达CD44、CD73和CD105等细胞表面标记,而几乎不表达CD34、CD45、CD31和HLA-DR。培养至第3代的细胞约72.724%的细胞处G1期、S期的细胞仅占18.069%,第7代时G1期细胞约为83.875%、S期为9.606%左右;经成脂诱导剂诱导分化后,细胞经油红"O"染色,分化为脂肪细胞的细胞着色并呈红色,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该部分细胞表达脂肪细胞的标志性基因LPL和Leptin。结论:P7以前的hUC-MSCs具有较强的生长分化能力,可以向脂肪细胞进行分化并表达一定量的特定标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9.
王燕  刘军  何晓乐  王捷频 《生物磁学》2013,(27):5271-5274,5278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LT)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方法:不同浓度的褪黑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Ctrl),脂多糖(LPS)氧化损伤组:在培养基中加入2mmol/L的LPS诱导损伤4h;LPS加MLT低剂量(200t~mol/L)组、中剂量(400ixmol/L)组、高剂量(600txmol/L)gai。采用MTT法观察MET对HUVECs活性的影响;用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UVECs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用ELISA法测定培养的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变化;并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①LPS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明显,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匀浆中MDA含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IL.6均升高,SOD、GSH-Px活性下降,凋亡率可达38.9±1.1%,均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加入MET可明显减轻LPS对抗氧化酶SOD、GSH—Px的影响,同时MDA含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几一6均明显下降,并显著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褪黑素可保护和修复LPS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途径可能与保护细胞的线粒体,提高了该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樊新建  雷鹏 《生物磁学》2011,(6):1191-1193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外周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呈动态变化,在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出现表达增加,其中NSE含量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而NGF在颅脑损伤后的神经修复、再生和神经元保护等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在血清中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明显不同。两者在血清中含量变化对于颅脑损伤后病情、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作用,是颅脑损伤后评估病情、进行治疗的重要指标,因此监测血清中NSE及NGF的变化,可以为更准确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其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作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