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杨界沙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 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 时代为仰韶晚期。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3纲7目10科11个属种, 包括蚌类、鸟类、环颈雉、刺猬、褐家鼠、中华鼢鼠、甘肃鼢鼠、草兔、黄鼬、狗、猪、鹅喉羚、绵羊。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 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 草原上有草兔、绵羊等食草动物, 不远处有一定面积沙漠, 其间有鹅喉羚出没。草原和沙漠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 其间有蚌类出现。家养动物猪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87.9%, 除了饲养家畜, 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2.
简要回顾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的研究历史和以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者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研究发现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的最新发现和若干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对莱阳周边地层进行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平原上的恐龙峡谷群,以及其中蕴含的十几个恐龙和恐龙蛋新地点和新层位.2010年开始,在对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2个化石地点的发掘中,发现了以鸭嘴龙科为主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蛋化石,包括一类新的栉龙亚科成员,一些大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一新的龟鳖类蛋化石等.2号地点化石富集层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对棘鼻青岛龙的特殊头饰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其头饰是实心结构,但其他骨骼特征证明棘鼻青岛龙属于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目前发现的头饰应不是其真实状态或根本不属于其头部骨骼.此外,对谭氏龙1属3种的重新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谭氏龙和金刚口谭氏龙应是有效属种,但部分骨骼还有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莱阳谭氏龙为无效属种.  相似文献   
63.
李三灵  李浩 《人类学学报》2021,40(2):194-207
石核是石制品的重要类型,对于揭示早期人类对原料的利用程度、技术发展序列和认知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核类型的划分,中国学者经常以台面数量的多少作为标准.但是,这一分类方法忽视了石核剥片技术的多样性,难以深入揭示古人类石器技术及相关行为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国际同行所使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石核分类方...  相似文献   
64.
内蒙古鄂托克旗查布地区是罕见的恐龙足迹等遗迹化石分布区,分布着大量白垩纪恐龙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化石在野外遭受着不同程度的风化破坏,为此在足迹密集的核心区8号点建立了野外地质遗迹博物馆保护原址。跟踪观察后发现室内足迹化石的风化程度相较于露天保存更加严重,尤其在馆内靠近四周围墙的区域,足痕表面酥粉破碎,有的足迹甚至完全消失。为研究8号点足迹化石的风化原因,本文对8号点馆内外赋存于同一层位的岩石进行取样,使用偏光显微镜(PM)、X射线衍射(XRD)、压汞(MIP)、离子色谱(IC)、拉曼光谱(Raman)、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室内岩石的孔隙率更高,孔径更大,可溶盐含量是室外上层的2倍,室外下层的约11倍,种类以NaCl和Na2SO4为主。模拟实验显示,相比冻融作用,Na2SO4更具有破坏性。由此认为导致鄂托克遗迹博物馆内恐龙足迹化石风化的机理是由地下水和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尤以Na2SO4...  相似文献   
65.
66.
67.
68.
69.
70.
石器原料研究一直是史前考古学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探明石器原料质量和来源的基础上,将原料的选择和利用方式与石器技术、环境背景等相结合,可以进一步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和活动能力。本文立足于原料性质和原料来源两个方面,总结了现有的主要石制品原料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泥河湾及东北地区相关研究案例,讨论石器原料研究及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于解读史前人类资源认知和开发能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