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41.
142.
143.
精确的区域年代地层框架是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动物群演化事件的基础。过去5000万年中亚洲地区发生的最明显陆地哺乳动物群转换事件可能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时期(约34 Ma)。然而由于缺乏连续的地层记录或者对经典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较大争议,这一重要转折时期动物群的演变尚不明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塔塔尔地区丰富的最晚始新世–渐新世(白音期、乌兰塔塔尔期与塔本布鲁克期)哺乳动物化石及连续的地层记录为建立该时段区域年代地层框架奠定了基础。基于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以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推荐将乌兰塔塔尔剖面作为渐新统乌兰塔塔尔阶的区域单位层型剖面。乌兰塔塔尔阶底界位于克克阿木剖面15.9 m处(33.89 Ma);塔本布鲁克阶底界位于综合剖面98 m处(27.7 Ma),对应古地磁极性年表的C9r,以中华鼠兔Sinolagomys的最低出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144.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22,41(6):1069-1082
近年来,新材料的发现、新测年结果的更新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加入,刷新了关于现代人在各主要区域出现时间、在迁徙扩散中与古老人群的交流模式、晚更新世晚期现代人演化复杂场景等方面的认识。本文梳理了关于现代人出现和演化路径的主要化石证据和研究成果。目前化石证据显示:非洲准现代人的出现时间最早可到MIS 9阶段,非洲现代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化石证据连续;欧亚大陆现代人的出现时间可追溯到MIS 6阶段,在MIS 5a-MIS 4阶段经历“瓶颈期”,在MIS 3阶段开始广泛分布。从已有证据来看,MIS 3和MIS 2阶段,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的现代人演化链条并非单一线性,而是呈现有断点的“网状”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5.
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锯齿龙头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有  伊剑  刘俊 《古生物学报》2019,58(2):216-221
中国已经命名了7种锯齿龙,但是没有一个有完整的头骨。本文描述一个产自鄂尔多斯盆地孙家沟组的新材料,包括一个近于完整头骨及关连的下颌。根据下列特征将其归入埃尔金龙科(Elginiidae):头骨的膜质骨突起形成长而尖的角,面颊上装饰有显著的锥型角,上颞骨角从头骨一角向侧后方伸出,副基蝶骨细长且腹面中间有凹沟,案骨加大并在中间相互接触,使后顶骨不参与形成头骨边缘。该标本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有下列共同特征:鼻孔后的上颌骨前背支有小的突起,上颌齿齿冠扇形,9—11个齿尖;但是有以下特征区别于后者:眶下神经两个外开口距离更近且更接近上颌骨腹缘,齿冠不重叠,只有14个牙槽。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共有以下特征:下颌腹缘直、光滑,隅骨突位于后缘,下颌齿有中脊,17个齿尖;不过其下颌前部厚度比后部大。新标本表明三川龙和黄河龙关系接近,两者都应可能属于埃尔金龙科。根据新标本建立一个新种并暂时归入石千峰龙属,即完整石千峰龙(Shitienfenia completus);但是目前不能排除这个标本属于二叠石千峰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6.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晚期东北亚和西北美新的变革性剥坯技术和适应手段。北海道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细石器遗存,相关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万年前,持续了约1.2万年。以北海道具有明显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的细石器为材料,学者们基于技术式“阅读”和拼合研究划分出一系列细石核工艺类型和剥坯技法;岛内以楔形细石核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传统在不断延续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气候环境变化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对北海道地区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背景以及细石器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厘清北海道细石核工艺类型的划分,并对细石器群的阶段性演变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7.
王法岗  李锋 《人类学学报》2020,39(2):161-172
“许家窑人”化石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数万件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虽然已有大量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人类化石和考古遗物的出土地层仍有些模糊,文化层时代也存在较大争议;年代数据在20 kaBP到500 kaBP的大范围间变化,影响学者们对“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演化位置的认识。鉴于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7~2012年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及发掘,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廓清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和文化层的分布状况等基本信息。侯家窑遗址的地层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以下2~3 m(距地表约14.5 m)处确认了不整合接触面,其下为泥河湾层堆积,之上为河流阶地堆积。综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地层描述、新发掘地层以及人类化石保存状态的认识,“许家窑人”化石应出自遗址地层沉积序列的上文化层中,而非湖相的泥河湾层中。通过对目前遗址已有测年数据的重新梳理,我们认为,上文化层即“许家窑人”化石的时代为200~160 kaBP,主要对应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早期;下文化层的准确年代仍需验证,目前光释光年龄为198±15 kaBP, 26Al/ 10Be埋藏年代为240±50 kaBP。  相似文献   
148.
李浩  李超荣  雷蕾 《人类学学报》2020,39(3):349-356
大土包子遗址位于汉水上游的丹江口库区。遗址发掘出土标本58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等。原料主要来自附近河滩砾石,以石英为主,附以石英岩、千枚岩和粗面岩。石核多以砾石面或先前剥片片疤为台面进行单向、多向和向心剥片。工具包含以砍砸器、手斧为代表的大型工具制作体系,以及以刮削器、凹缺器为代表的小型工具制作体系,两者原料选择不同,前者以千枚岩为原料,后者主要采用石英原料。对比分析显示,大土包子遗址与区域内汉水第三级阶地其他遗址均存在出土石制品数量少、分布密度低的现象,可能指示遗址间的同质性以及古人类高频流动性等信息。这一现象在年代较晚的第二级阶地遗址中仍然存在,这一方面暗示了古人类行为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技术革新与行为可塑性的缺乏。该遗址年代初步推断属于中更新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49.
嶂山化石地点位于淮河下游、马陵山南端的人工河——新沂河的河床上。该化石点最早报道于1953年,是淮河下游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之一。本文报道了嶂山化石点近年新出土的一批动物化石,动物群包括:龟鳖类、扬子鳄(相似种)、虎、淮河古菱齿象、蒙古野驴、梅氏犀、李氏野猪、河套大角鹿、葛氏斑鹿和草原野牛。嶂山的扬子鳄(相似种)是该物种在更新世化石记录中分布最北的,而草原野牛则是该物种最靠南的化石记录。嶂山的古菱齿象被归入淮河古菱齿象,因其齿板数多于纳玛古菱齿象,而牙齿尺寸大于诺氏古菱齿象。嶂山河套大角鹿的下颌提供了该物种仅有的下颊齿列长度数据,证明晚更新世的河套大角鹿具有相对弱的角枝、纤细的下颌和延长的齿列,支持了中国大角鹿属(Sinomegaceros)在角枝粗壮度、下颌肿厚度和齿列长度之间的演化关联性。嶂山动物群中蒙古野驴、河套大角鹿是典型的晚更新世物种,且成员多为绝灭种,推断年代很可能为晚更新世的早段。嶂山动物群组合反映了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显示当时的骆马湖一带兼有湿地、森林和草地。嶂山化石点也为马陵山地区旧石器遗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地层学参照。  相似文献   
150.
近年来在山西省境内沿黄河一带采集到一些新的四足动物化石。在临县白道峪铜川组一段产出的化石中,至少有一种副肯氏兽和一种新的中国肯氏兽——白道峪中国肯氏兽(Sinokannemeyeria baidaoyuensis sp.nov.)。新种以其前额骨向前延伸到达鼻孔后凹一线的特征区别于其他中国肯氏兽。这一材料的长牙未被前颌骨完全包裹,可能是不正常发育所致。在柳林的二马营组地层中识别出不同于中国肯氏兽和副肯氏兽的第三个肯氏兽属。这些新发现增加了中国肯氏兽-山西鳄组合带的组分以及时代延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