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71.
在中-晚奥陶世,塔里木板块北部英买力-哈拉哈塘油田地区为向西南方向倾斜的陆表海灰岩缓坡区,东部井区的生物-沉积相显著比西区的英买201井、英买202井偏浅。达瑞威尔阶一间房组和凯迪阶良里塔格组沉积期频繁出现生屑-内碎屑滩,在东北井区尤为发育;西南井区的一间房组和良里塔格组生物-沉积相则可识别出潮下低能带沉积。一间房组上部的灰岩序列指示海进发生,之上的桑比阶吐木休克组沉积期达到最大海进而普遍沉积浪基面之下的灰泥为主的非滩相,生屑含量偏低;良里塔格组海退期平缓海底的小型藻丘和灰泥丘分布十分局限。  相似文献   
72.
对陕南西乡化石库发现的马哈螺类化石和棱管壳类化石做了统计和描述,补充了马哈螺类新的属征,建立新种西乡拟鳞锥Ramentoides xixiangensis sp. nov.。马哈螺和棱管壳表面装饰存在差异,并非同一物种上掉落的骨片,本文展示的马哈螺新的特征与"骨针壳"假说存在矛盾,马哈螺在形态上表现出软体动物单板类最原始的特征,而棱管壳则与halkieriids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本文报道了马哈螺类化石的新形态,丰富了对马哈螺类和棱管壳类的认识,对确立马哈螺和棱管壳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73.
中国北方古元古代孔达岩系内含有丰富的石墨矿,其地质年龄主要集中在20-23亿年之间;片麻岩系中石墨的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22.8‰到-21.5‰之间,被认为来源于古代有机质沉积后的变质作用;而少量石墨的碳同位素数据在-10‰到-5‰之间,接近热液来源的碳同位素,被认为与无机来源有关。苏鲁高压变质带中的石墨矿勘查过程中,发现了出露赋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东海岩群班庄组中的双湖石墨矿。此前中国科研人员对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石墨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板块。本次研究对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苏鲁造山带的东海岩群班庄组中的碳酸盐岩以及石墨,分别进行了无机碳同位素与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发现东海岩群班庄组石墨的有机碳同位素大致分布在-22‰到-32‰之间,吻合此前古元古代的有机碳同位素数据,表明该套石墨沉积为生物成因。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栎属(Quercus L.)植物中18个种[10种属于栎亚属(Quercus),8种来源于青冈亚属(Cyclobalanopsis)]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外壁纹饰研究。这些栎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结果显示,落叶类型栎亚属花粉外壁具有瘤状或分散的瘤状纹饰,常绿类型栎亚属花粉具有棒状或聚合棒状纹饰,青冈亚属花粉具有皱波状、刺状或聚合棒状纹饰。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可为栎属花粉化石的属内种级分类提供有效的鉴定依据。大量的现代栎属花粉研究显示,具有棒状纹饰的花粉多源自于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常绿类型栎亚属植物,而具有皱波状和刺状纹饰的花粉多来源于相对低海拔地区分布的青冈亚属植物。在古环境重建中,栎属化石花粉的形态多样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可靠地区分关键地层中的常绿和落叶栎属植物,也可能成为指示不同海拔高度的潜在的古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75.
篦齿蕨属Metapolypodium Ching是亚洲大陆特有植物, 仅含篦齿蕨Metapolypodium manmeiense (Christ) Ching 1种,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其邻近地区, 其系统位置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用叶绿体rbcL和rps4-trnS区序列探讨篦齿蕨属的系统位置。我们对篦齿蕨及其近缘类群的叶绿体rbcL和rps4-trnS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对自测序列结合由GenBank下载的rbcL和rps4-trnS区序列进行独立和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 所构建的系统发生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结果显示: 篦齿蕨属与多足蕨属Polypodium L. emend. Ching的关系较疏远, 而与水龙骨属Polypodiodes Ching和拟水龙骨属Polypodiastrum Ching的成员聚成一个支系, 与栗柄水龙骨Polypodiodes microrhizoma (C. B. Clarke ex Baker) Ching的关系最近。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 我们赞成秦仁昌1978年的分类系统, 即分别承认多足蕨属、篦齿蕨属、水龙骨属、拟水龙骨属和棱脉蕨属Schellolepis J. Sm.为独立的类群。根据分子系统学证据, 宜将栗柄水龙骨转移到篦齿蕨属中。  相似文献   
76.
鳞毛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 叶绿体rbcL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运用MEGA2和MrBayes 3.0b4软件包对105种鳞毛蕨类及近缘植物(其中新测定36种)的叶绿体DNA rbc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探讨了其主要分类群(属级水平)的系统演化关系。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 结果显示: (1)秦仁昌系统所定义的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除了拟贯众属Cyclopeltis外, 均包含在两个单系群之中, 支持鳞毛蕨族Dryopterideae和耳蕨族Polysticheae的成立; 但是鳞毛蕨族还包含秦仁昌系统所定义的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和三叉蕨科Tectariaceae肋毛蕨属Ctenitis的部分种类; 耳蕨族还包含产于美洲的Phanerophlebia属和Polystichopsis属; 确认石盖蕨属Lithostegia属鳞毛蕨族的成员, 且与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拟贯众属与所分析的其他任何鳞毛蕨类植物的关系都比较疏远, 单独为一支。(3)秦仁昌系统所定义的球盖蕨科与肉刺蕨属Nothoperanema聚成一个分支, 属于鳞毛蕨族的成员。(4)鳞毛蕨属Dryopteris为多系类群, 耳蕨属Polystichum和贯众属Cyrtomium均为并系类群。(5)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毛枝蕨属Leptorumohra和石盖蕨属与复叶耳蕨属构成一支; 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与Polystichum属和Cyrtomium属的部分种类聚成一支; 肉刺蕨属与球盖蕨科及鳞毛蕨属的部分种类聚成一支。对鳞毛蕨科的系统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的系统关系、肋毛蕨属与鳞毛蕨科的系统关系以及中国或亚洲特有属(拟贯众属、肉刺蕨属、黔蕨属、毛枝蕨属、石盖蕨属和柳叶蕨属)的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7.
海桑属6种植物花粉形态兼化石花粉指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镜(LM)和电镜(SEM)观察和研究海桑属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详细描述海桑属(Sonneratia L.f.)花粉形态学特征并建立种间检索表.根据观察和分析结果,将6种植物花粉分为四种类型,即A类型(Sonneratia alba,S.×hainanensis,s.×gulngai)、B类型(S.caseolaris)、C类型(S.ovata)和D类型(S.apetala).进而讨论海桑属花粉形态特征对化石花粉的鉴别指南,以及在古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中国奥陶纪晚期的孢型植物组合以隐孢子为主,不含真正三缝孢,称为Tetrahedraletes medinensis-Dy-adospora murusattenuata-Laevolancis chibrikovae(MMC)组合;中国志留纪早期孢型植物组合以隐孢子为主,包括四分体和单分体,缺失二分体,出现真正三缝孢,并产生不同的类型(光面、具纹饰、具弓形脊等类型),被称为Tet-rahedraletes medinensis-Laevolancis chibrikovae-Ambitisporites avitus/dilutus(MCA)组合。孢型植物化石的某些相似性表明:华南和塔里木板块可能分布于相近的低古纬度,气候特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代表近赤道的热带气候;至少在志留纪早期,华南和印支板块与冈瓦纳大陆距离较近,可能处于同一古气候带,代表相似的生物古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79.
金花茶组(Sect. ChrysanthaChang)植物分布狭窄,大部分野生金花茶资源仅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8种(包括4变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详细地描述了它们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平均大小为37.6μm×28.5μm,沟长为32.9μm,极轴/赤道轴(P/E)值为1.35。单粒花粉呈近球形或长球形,具三拟孔沟或三孔沟,内孔横长,外壁具有细微的瘤状、脑纹状或颗粒状纹饰,符合山茶属花粉形态的一般特征。花粉外壁纹饰在各个种间又存在较明显差异,可作为金花茶组植物进一步分类鉴定的依据。最后,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及花粉形态的演化规律分析研究了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演化规律和分类学意义,为探究金花茶组植物的迁移和演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0.
预言鱼目是中生代海生近鲱形类的一个绝灭的支系。由于与弓鳍鱼目密切的亲缘关系,预言鱼目在研究近鲱形类的早期演化和生物地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早期预言鱼目的化石证据非常匮乏;直到最近,产于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的强壮鱼是该目中最古老的也是三叠纪唯一的成员。本文根据产于贵州西部中三叠世盘县动物群的两块保存良好的标本命名了预言鱼目一个新的属种,奇异盘县鱼(Panxianichthys imparilis gen.et sp.nov.)。盘县鱼的生存时代略晚于强壮鱼,但它比产于欧洲晚侏罗世和美洲早白垩世的预言鱼目其他成员要早很多。盘县鱼具有预言鱼目的共近裔性状,上颌骨上具有感觉管,但它保留了一些其他预言鱼目鱼类所不具有的原始特征。分支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盘县鱼是最原始的预言鱼目鱼类,为揭示预言鱼目的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强壮鱼和盘县鱼的相继发现表明,预言鱼目的早期分异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