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安徽石台下、中奥陶统紫台组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中奥陶统紫台组以紫红色泥质灰岩、瘤状泥质灰岩为特征,具有稳定的空间分布范围,沿扬子台地东南缘呈条带状分布,与扬子台地上发育的湄潭组、大湾组等大致同期。作者研究了安徽石台栗阳柳树亭剖面紫台组的牙形刺,共描述19属23种,识别出四个牙形刺带,从下至上分别是Oepikodus evae带、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Baltoniodus navis带和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并可与同期笔石带对比。除扬子区外,紫台组还可与欧洲、阿根廷前科迪勒拉等地区的同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52.
广东南雄盆地罗佛寨群的介形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依据坪岭、武台岗、罗佛寨、城南、枫门坳、修仁、黄茅坪、暖水塘等8条剖面725个样品的研究,系统描述了罗佛寨群的介形类化石21属78种,包括2个新种;建立了罗佛寨群介形类序列,自下而上划分出.Porpocypris globra,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Cypris concina,Sinocypris excelsa和Cyprois reniformis 5个介形类化石带.前两个带合称.Porpocypris动物群,时代属晚白垩最晚期.后三带称为Cypris-Sinocypris动物群,时代分别为早、中、晚古新世.  相似文献   
53.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孢粉化石,共计26属60种,其中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蕨类植物孢子18属30种,裸子植物花粉7属27种,组成以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 porite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为特征的孢粉组合.依据组合中主要分子和重要分子地质时限的讨论以及与相关孢粉组合进行比较,将洪帽剖面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归为Aptian期-早Albian期.  相似文献   
54.
线蕨属Colysis 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至非洲、澳大利亚(昆士兰)及新几内亚地区.自1849年成立以来,线蕨属的分类范畴和系统位置一直有待确定.本文利用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rps4基因和rps4-trnS基凶间隔区序列,运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方法分析了线蕨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线蕨属和薄唇蕨属Leptochilus(含似薄唇蕨属Paraleptochilus)组成一个支持率很高的单系分支(C-L Clade),但是薄唇蕨属的成员位于线蕨属的不同支系内,支持线蕨属和薄唇蕨属合并为一个属;(2)瘤蕨属Phymatosorus单独形成一个单系分支;(3)星蕨属Microsorum是一个多系类群,除Microsorium linguiforme、M.varians和M.pustulatum与马来群岛的Lecanopteris聚在一起外,其他的星蕨属成员均位于不同的支系上.本文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为线蕨属和薄唇蕨属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分子系统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55.
本专辑是第 7届国际化石藻类学术讨论会的产物。该次会议于 1 999年 1 0月 1 3 - 1 7日在南京召开。前 6届学术讨论会相继在德国爱尔兰根 (1 975 ) ,法国巴黎 (1 979) ,美国丹佛 (1 983 ) ,英国卡的夫(1 987) ,意大利卡普里 (1 991 )和土耳其安卡拉(1 995 )召开。本次会议除了学术报告会以外 ,还安排了会前会后地质旅行 ,会前旅行参观山东济南崮山中寒武统张夏组标准剖面的钙质微生物礁 ,会后参观广西桂林泥盆纪生物礁及藻类和微生物组合。本专辑收录了 1 2篇论文。虽然大部分论文著者都在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 ,但后来著者在本专辑中发表的论…  相似文献   
56.
下扬子区奥陶纪牙形刺多样性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和作者现有资料,对下扬子地区,特别是宁镇地区奥陶纪已经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按牙形刺带逐带进行多样性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该地区奥陶纪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表.研究表明;下扬子区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特马豆克期晚期-弗洛期早期(Serratognathus diversua带)、大坪期早期(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达瑞威尔期晚期(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此外,还经历了2次快速增长期,分别发生在达瑞威尔期早期(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桑比期晚期至凯迪期早期(Hamarodus europaeus带),后者可能与局部环境变化有关.研究表明:华南海平面升降对下扬子区牙形刺宏演化趋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7.
新材料表明定远虫(Tingyuania)和双岛虫(Dinesus)这两个三叶虫属足有效的,前者并不是后者的晚出异名.双岛虫类的地质延限被下延至传统早寒武世晚期的清虚洞组.补允描述首次发现的定远虫的尾部,并描述双岛虫的一新种.  相似文献   
58.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海绵骨针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采自陕西省镇巴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部碳酸盐岩地层的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研究。三叶虫及小壳化石的生物地层学资料表明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属于筇竹寺阶。化石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获得,骨针化石保存较好、类型多样,其中属于六射海绵纲的骨针3类,普通海绵纲的骨针6类,分类未定的骨针1类(Nabaviellasp.);并详细地对各类骨针化石进行了描述。虽然普通海绵骨针类型多样,但六射海绵的骨针丰度远高于普通海绵。简要地探讨了海绵骨针的保存方式,对比和分析了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海绵骨针化石组成的差异。结合同时代产自皖南荷塘组和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特异保存的海绵软躯体化石资料,认为虽然海绵动物起源于新元古代末期,但躯体海绵化石和骨针化石都显示海绵动物的大辐射事件发生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  相似文献   
59.
半翅目鞘喙亚目是一类具有重要演化意义的昆虫。该亚目包括三个科:鞘喙蝽科(Peloridiidae)和卡拉蝽科(Karabasiidae)同属于鞘喙蝽总科;原臭虫科(Progonocimicidae)属于原臭虫总科。鞘喙蝽科是唯一的现生类群,孑遗于南半球。卡拉蝽科化石较丰富,但只发现于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中生代地层。本文...  相似文献   
60.
乔丽 《古生物学报》2011,(2):166-175
统计广西中泥盆世不同沉积相区二十条剖面的腕足动物化石记录共计13目45科69属167种,其中Eifelian期47属73种,Givetian期32属100种.对不同级别分类单元的多样性分析表明,从Eifelian期到Givetian期,不仅腕足动物各个目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构有明显改变,而且各个时期不同沉积环境下的腕足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