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本文对中国膜翅目昆虫2020年发表的新分类单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结合数据库检索和统计表格征集, 基于采自中国的膜翅目昆虫标本记录, 全世界膜翅目学者于2020年共发表涉及中国膜翅目分类单元的期刊论文104篇、出版1本图书专著, 分类单元新增及变动条目共469条: 4个新属(其中1个绝灭属), 1个新亚属, 321个新种(其中10个绝灭种), 8个新组合, 22个新异名, 1个中国新记录亚科, 18个中国新记录属, 93个中国新记录种, 1个替代名。绝灭类群有11条, 涉及3总科3科5属; 现生膜翅目有458条, 涵盖11总科29科170属, 其中6科40属不涉及新种。发表现生膜翅目新种的9总科23科130属: 广腰亚目(Symphyta)叶蜂总科(Tenthredinoidea) 23个新种; 细腰亚目(Apocrita)针尾部(Aculeata) 3个总科(蜜蜂总科(Apoidea) 29个新种、青蜂总科(Chrysidoidea) 2个新种、胡蜂总科(Vespoidea) 20个新种); 细腰亚目寄生部(Parasitica) 5个总科(小蜂总科(Chalcidoidea) 23个新种、瘿蜂总科(Cynipoidea) 12个新种、姬蜂总科(Ichneumonoidea) 206个新种、广腹细蜂总科(Platygastroidea) 4个新种、钩腹蜂总科(Trigonalyoidea) 2个新种)。2020年发表的所有中国膜翅目新种中, 姬蜂总科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全年发表新种总数的2/3。云南、浙江、西藏、福建和辽宁等5个省级行政区为2020年中国膜翅目新种分布最多的省份, 超过全年发表新种总数的1/2。基于以上结果, 本文对膜翅目分类学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2.
标本标准化采集是昆虫多样性研究的根本。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分布广泛, 基于不同的研究目标, 昆虫学家会选用不同的采集方法。由于主动式采集方法存在较多干扰因素和重现性差等问题, 以飞行阻隔器(flight interception trap, FIT)、马氏网(Malaise trap, MT)和罐诱(pitfall trap, PT)为代表的被动式采集方法被广泛应用, 并在昆虫多样性研究中展现独特的优势。然而关于这些被动式采集方法的收集特点和采集效果等还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选取香港城门13个样点, 利用上述3种被动式采集方法共156个采集装备开展为期24天的鞘翅目昆虫采集工作, 并通过多样性指数分析、多度分析、体型与食性相关分析、相似性分析以及物种累积曲线分析评估了不同采集方法对甲虫的收集效果。本研究共采集甲虫6,380头, 涉及40科197种, 分析结果显示: (1)采用不同采集方法获得的物种数量和组成存在差异。从科级和种级的数量来看, FIT (36科, 149种) > MT (24科, 79种) > PT (17科, 60种); 在物种组成方面, FIT与PT之间、MT与PT之间区别较大, FIT与MT对应的物种相似度稍高于前两组。(2)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多度分布分析显示: 丰富度指数为FIT > MT > PT, 优势度指数为FIT > PT > MT, 多样性指数为MT > FIT > PT, 均匀度指数为MT > PT > FIT。3种方法采集到的甲虫个体数为1头的种较多, 个体数超过1头的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分布较广, 优势科的种类较少, 但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较高。(3) FIT和PT均采集到了6类食性的甲虫, 其中藻食性的缨甲科甲虫仅见于FIT和PT采集方法。(4)物种累积曲线的结果表明3种采集方法效果均较好。3种采集方法各有特点, 但FIT采集的综合效果最优。FIT和MT两种方法的结合提升了采集甲虫的种类、食性和体型等方面的覆盖度, 更利于对甲虫多样性及类群与生态环境功能互作的研究。3种方法所收集到的甲虫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研究目的选取适宜的采集方式。  相似文献   
63.
大豆蚜寄生蜂豆柄瘤蚜茧蜂室内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威  席玉强  李学军  许彪  张彦周  尹新明 《昆虫学报》2011,54(10):1204-1210
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的一种重要寄生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豆柄瘤蚜茧蜂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和性比等指标,以及成蜂的羽化、取食、产卵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描述.结果表明:在19 ~31℃范围内,发育历期随着温...  相似文献   
64.
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和广双瘤蚜茧蜂Binodoxys communis Gahan是大豆田大豆蚜的重要寄生蜂。2009—2010年,采取棋盘式采样和随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辽宁岫岩对大豆田内的豆柄瘤蚜茧蜂和广双瘤蚜茧蜂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豆柄瘤蚜茧蜂6月20号前后在田间开始少量发生,7月上旬数量急速上升,中旬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8月中旬出现第2个高峰,数量上明显小于第1个高峰期,但2010年只有1个高峰,第2个高峰不明显;广双瘤蚜茧蜂6月底开始出现并不断上升,到7月上、中旬达到一定量后持续到8月底。总体来说,豆柄瘤蚜茧蜂发生的时间比广双瘤蚜茧蜂早,且数量也较多。同时在大田按照不同的处理,对豆柄瘤蚜茧蜂进行大田罩笼繁殖研究,当豆柄瘤蚜茧蜂与适龄蚜虫数量比值为1:100的情况下产生的僵蚜数量最多。为大田有效利用蚜茧蜂控制大豆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5.
预测物种的适生区对于物种资源的评估、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管理非常重要。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的过度开发,冷水性无脊椎动物的衰减速度比在陆地和海洋生活的无脊椎动物都要高。目前关于中国淡水钩虾分布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基于103个地表淡水钩虾的不同分布位点和广布种湖泊钩虾Gammarus lacustris 23个不同分布位点以及32个环境因子数据,使用生态位模型(Maxent)预测了淡水钩虾和湖泊钩虾在我国的适生分布区域。结果显示淡水钩虾非常适合分布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如长白山、太行山、横断山、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而青藏高原的东部、西部边缘地区和南部分布地区、尼泊尔、不丹和朝鲜半岛也是淡水钩虾的潜在适生区域,但淡水钩虾在我国华南、华中和华北的平原地区分布却很少,其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与-10℃和5℃1月平均气温线间的区域相似。淡水钩虾是典型的狭温性物种,在不适宜温度条件下很难存活,这可能也是限制其扩散和存活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66.
记述中国卷甲螨科Phthiracaridae1新纪录属,霍卷甲螨属HoplophthiracarusJacot,1933以及3新纪录种,坑霍卷甲螨H.foveolatusAoki,1980,伊利诺斯霍卷甲螨H.illinoisensis(Ewing,1909)和热带霍卷甲螨H.tropicusMondal et Kundu,1988,附详细描述及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67.
小蠹亚科的分类地位(鞘翅目,象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者将小蠹作为象虫总科Curculionoidea中一个独立的科Scolytidae,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小蠹为象虫科Curculionidae中的一个亚科,即小蠹亚科Scolytinae。Erichson在1842年即提出了小蠹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20世纪以R.A.Crowson为代表的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支持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科学论证,而以S.L.Wood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小蠹的科级地位,我国学者蔡邦华、殷惠芬等一直沿用该分类系统。近20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通过对小蠹类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外部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支序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些最新结果,普遍认为小蠹类昆虫应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这一观点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本文全面介绍了小蠹分类研究的历史及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和建议采用"小蠹亚科"这一分类地位,与象虫亚科并列,均隶属于象虫科。  相似文献   
68.
许多学者将小蠹作为象虫总科Curculionoidea中一个独立的科Scolytidae,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小蠹为象虫科Curculionidae中的一个亚科,即小蠹亚科Scolytinae.Erichson在1842年即提出了小蠹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20世纪以R.A.Crowson为代表的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支持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科学论证,而以S.L.Wood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小蠹的科级地位,我国学者蔡邦华、殷惠芬等一直沿用该分类系统.近20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通过对小蠹类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外部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支序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些最新结果,普遍认为小蠹类昆虫应为象虫科的一个业科,这一观点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本文全面介绍了小蠹分类研究的历史及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和建议采用“小蠹亚科”这一分类地位,与象虫亚科并列,均隶属于象虫科.  相似文献   
6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双翅目3种蝇类昆虫即家蝇Musca domestica L.(蝇科)、红尾粪麻蝇Bercaea cruentata(Meigen)(麻蝇科)和肥躯金蝇Chrysomya pinguis (Walker)(丽蝇科)足的爪垫超微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每种蝇类的前、中、后足爪垫的面积存在一定的差别,中足和后足爪垫面积较前足大;爪垫腹面均密被刚毛,每根刚毛由刚毛杆(setal shaft)和末端平板(terminal plate)组成,刚毛主要有铲状、勺状和柳叶状3种类型;后足爪垫上刚毛的密度和刚毛末端面积一般小于前、中足;位于爪垫边缘处的刚毛较长.研究还发现爪垫上的刚毛均为中空结构,且丽蝇科昆虫的刚毛末端具开口.  相似文献   
70.
采用Bartolozzi & Sprecher(2006)分类系统,对锹甲科6亚科19属43种个体后翅脉相进行研究,从亚科阶元对翅脉性状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后翅脉相的分类学意义:1)RA4脉与RP1脉是否融合以及RA3+4端部是否反折等特征在不同亚科间差异明显,可作为亚科分类检索的重要特征;2)刀锹甲亚科Dorcinae与锹甲亚科Luncainae代表性属种后翅翅脉特征存在显著不同,表明Holloway(2007)将两者合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古北、东洋界种类;3)盾锹甲属Aegus应归入奥锹甲亚科Odontolabinae;柱锹甲属Prismognathus和环锹甲属Cyclommatus应归入锹甲亚科Lucaninae;4)不同属间后翅脉相特征为探讨疑难属广义刀锹甲属Dorcus(s.l.)的分类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