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71.
李思佳  杨谨  方丹  宋丹 《生态学报》2023,43(9):3473-3487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交叉现象严重,深入研究京津冀区域各产业链路径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区域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使用环境扩展投入产出分析对2002—2017年京津冀区域消费端碳排放进行核算;利用结构分解分析识别京津冀区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通过结构路径分解进一步从微观产业链层面追溯引起京津冀区域碳排放变动的关键路径及其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形成是构成京津冀区域消费端碳排放的主要需求类别;经济规模和人口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起到显著抑制作用,区域内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对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碳排放影响存在差异;从产业链路径来看,不同碳排放驱动因素对京津冀区域不同产业链路径的影响大小和方向不同,应聚焦具体路径,实施上下游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2.
Robustoschwagerinids的个体发育及其在演化分析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一、前言在已绝灭的化石门类中,(竹蜓)类动物具有演化迅速、形态及构造整体演化趋势比较明显、演化阶段明确的特点。(竹蜓)类动物的壳形、旋壁构造、隔壁特征以及旋脊(和拟旋脊)、通道(和复通道)的演化趋势及其地层分布规律已为广大古生物学家所熟知,并在石炭、二叠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hompson, 1948; Dunbar, 1963; Douglass, 1976; Rauzer_Chernousova, 1963; Ross, 1964)。尽管Ross(1972,1982)曾借助现代有孔虫的材料对(竹蜓)类动物生物学做过有益的探讨,但是这类工作毕竟很少。和(竹蜓)类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相比,有关(竹蜓)  相似文献   
73.
本文对广泛分布于晚奥陶世浅水、暖水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两个牙形刺属Tasmanognathus Burrett, 1979和Yaoxianognathus An, 1985的分类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并基于产出于华北台地北缘内蒙古大佘太白彦花山剖面的丰富标本提出关于两属的分类和演化的几点认识。根据所发现的化石特征,本文补充了Tasmanognathus shichuanheensis An, 1985和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Qiu in Lin et al., 1984)的器官分子。基于Tasmanognathus borealis An, 1985 S分子的复杂细齿结构特征,认为其符合Yaoxianognathus的属征,将其归并厘定为Yaoxianognathus borealis,器官种Tasmanognathus sigangensis Pei, 1987的各分子无一符合该属器官特征重建,其全型标本更接近于Oulodus Branson et Mehl, 1933。同时,T. sishuiensis-T. shichuanheensis-Y. borealis-Y. neimengguensis-Y. yaoxianensis表现为细齿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再一次证明两属之间演化关系明确。本文对两个属的认识,将为浅水、暖水碳酸盐岩相上奥陶统的牙形刺分类学研究和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高梦雯  胡业翠  李向  宋荣 《生态学报》2021,41(7):2596-2608
生态安全格局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推动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及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聚焦喀斯特山区基本自然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探究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山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河池市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识别选取生态源地,基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结果修正基本阻力面,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简称MCR模型)提取生态廊道,构建出河池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河池市生态源地总面积为5706.6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7.07%。生态廊道分为潜在廊道和关键廊道,分别为456.82 km和325.44 km。对所识别的源地和生态廊道进行总体规划,宏观上可以形成"四屏两区三带"的蛛网式辐射分布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源地识别,以及利用生态敏感性结果修正基本阻力面的方法,综合考虑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生态过程的重要性,研究结果为解决喀斯特山区的城市空间扩张和生态安全保障问题提供了现实路径和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75.
马瑞明  谢苗苗  郧文聚 《生态学报》2020,40(10):3328-3337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景观降温效率的差异是深入理解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机理的基础。现有城市热岛研究多以土地利用或土地覆被替代热岛效应的源与汇,往往忽略景观的热特征与相邻景观的热关系,造成信息偏差。需要从景观热特征的视角,探讨面向城市热岛效应的景观分类方法,并分析不同特征景观的降温效率差异。基于"源-汇"景观理论,以深圳市西部为研究区,构建面向城市热岛的景观分类方法,通过2010年TM遥感影像提取NDVI、NDMI及ISA等地表特征及地表温度特性,叠加划分16类城市景观,分析不同地表特征的景观等距离梯度下的温度变化关系,识别城市热岛的"源-汇"景观。在此基础上,分析"源-汇"景观的结构特征,构建以面积和温度为影响因素的景观降温效率指数,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不同面积与形状的"汇"景观降温效率。结果表明,在16类景观中,5类景观被识别为城市热岛汇景观,面积约53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5%。降温效率结果表明,"汇"景观的降温效率为1.54,其中绿色空间及阴影景观的降温效率贡献率较高。通过面积与形状的景观格局分析发现,降温效果随两个指数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研究结果为城市规划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决策中降温景观的形状和面积设定提供依据,增加景观水平的缓解热岛效应的效率。  相似文献   
76.
77.
详细描述了中国西北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足迹点、中侏罗统三间房组的兽脚类足迹组合。连同新发现在内,共描述了143个足迹,并阐明其不同的保存状况与额外形态变化。在足迹分类学上,这批足迹被归入石炭张北足迹(Changpeipus carbonicus),该足迹种常见于中国其他侏罗纪足迹点。前人的研究认为此地有两种不同的足迹形态,但研究表明这是由软且湿滑的基底造成的额外形态变化。足迹的结构特征亦不支持此地存在不同的足迹种。此外,对比了其他化石点类似的足迹,认为张北足迹为单型属,即模式种石炭张北足迹。鄯善足迹点的足迹长度从12.2 cm(几个孤立的样本)到47 cm,足迹应由不同年龄段的、小型至中型的同类造迹者或不同类的造迹者所留。奇异的足迹状态包括了一个滑动造成的足迹,足迹由三道平行条带构成,条带应为第II,III和IV趾所留。一个与其关联的"正常"足迹可能与该滑动足迹构成一个单步。与足迹共生的、丰富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支持该化石点的沉积环境是一个逐步扩大和深化的湖泊。前人的研究将此地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归入洛克迹(Lockeia),新的研究将其归入福尔斯迹(Fuersichnus),这类遗迹被归于泥食性昆虫幼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所留。福尔斯迹指示的环境特征是在泥泞的河漫滩或湖泊边缘居住与/或觅食。  相似文献   
78.
尽管新疆地域辽阔,但其四足动物足迹在不久前仍是寥寥。近几年,这种情况得以改变,来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四足动物足迹陆续被报道和描述,其形态可归入鸟类、非鸟恐龙和翼龙足迹。这里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保存的新疆下侏罗统地层发现的第一个恐龙足迹。该足迹是一个小型兽脚类足迹,也是中国西北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恐龙足迹。标本暂时归入似张北足迹未定种(cf.Changpeipus isp.),它类似于常见的跷脚龙-实雷龙足迹丛(Grallator-Eubrontes plexus),该种类的足迹主宰着早、中侏罗世的中国,乃至全球之四足动物足迹群。  相似文献   
79.
记述了发现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中侏罗统洪琴组的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安徽黄山龙Huangshanlong anhuiensis gen.et sp.nov.。黄山龙保存了右侧肱骨和桡尺骨,对比研究发现可以将其归入马门溪龙科。黄山龙和马门溪龙科其他成员一样肱骨远端向外侧扭转25°并在其上有发育的附突,尺骨两前臂突发育并形成90°或略小的夹角。与马门溪龙科其他属种相比,黄山龙又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肱骨近端长为肱骨长的36%,远端附突位于中部;桡骨为肱骨长的58%;尺骨为肱骨长的2/3,尺骨两臂突中的内前突更长,尺骨远端前面、外后面和内后面上都有棱嵴发育。黄山龙是安徽境内发现的第一个侏罗纪也是第2个恐龙化石种。  相似文献   
80.
水圈微生物:推动地球重要元素循环的隐形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活在水圈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巨大、遗传与代谢方式极为多样,它们驱动着地球上重要元素的循环。水圈微生物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17年启动了"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简称"水圈微生物"计划)。"水圈微生物"计划拟选择典型水圈生境,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借助新技术、新方法,揭示水圈微生物在物种、群落和生态水平驱动碳氮硫循环的机制及其环境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