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1.
针对目前人们对小檗属植物刺的来源存在不同见解,本研究通过实体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以紫叶小檗为代表研究小檗属植物刺的形态和发生,结果表明,紫叶小檗的刺均为叶刺,而非茎刺,明确了小檗属的刺为叶的变态。  相似文献   
2.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
王迪  曲波  周斌  张依然  刘智 《生态科学》2022,41(2):66-74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三裂叶豚草的潜在适生区域的影响并揭示三裂叶豚草潜在扩散路径及规律,文章选取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在2050年潜在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情况下(RCP4.5),三裂叶豚草扩散面积相比2019年增加了10919.9 km2,其中中度和高度适生区分别增加了31...  相似文献   
4.
2020年5月在洛阳市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顶林场(33°38′37″N,111°50′01″E,海拔1 882 m)采集到齿突蟾属(Scutiger)物种9号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及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联合构建的齿突蟾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齿突蟾标本系一新种,命名为华夏齿突蟾Scutiger feiliangi Zhou, Guan and Shi, sp. nov.。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中等,雄性体长45.7~50.2 mm,雌性体长48.9~51.5 mm;2)头宽略大于头长,鼓膜不显;3)前臂及手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后肢较短;4)背面粗糙,布满疣粒;5)指间无蹼,趾间微蹼;6)具两对胸腺,外侧者略小于内侧;7)背部有4行断续排列的纵行肤褶;8)肛周有多个近圆形腺体。同时,对新种华夏齿突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5.
植物氮形态利用策略及对外来植物入侵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是影响外来植物入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相关研究多关注土壤氮水平的效应, 较少考虑氮形态的作用。为从土壤氮形态利用的角度阐释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本文在植物氮形态利用策略分析的基础上, 综述了外来植物氮形态利用的偏好性及其对入侵性的影响。植物的氮形态利用策略有偏好性和可塑性两种, 这可能与植物对土壤氮形态特性的长期适应有关; 植物不仅可以对土壤氮形态做出响应, 而且还能改造土壤氮形态, 并对改变后的土壤氮形态做出反馈响应。很多外来植物入侵硝态氮占优势的干扰生境, 偏好硝态氮的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硝态氮; 而偏好铵态氮的外来植物通过抑制土壤硝化作用, 营造铵态氮环境, 促进自身生长, 同时抑制偏好硝态氮的本地植物生长。然而, 植物氮形态利用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复杂过程, 今后应加强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外来入侵植物氮形态利用策略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更好地揭示氮形态利用策略, 尤其是氮形态利用的可塑性与外来植物入侵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22年6月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化龙山自然保护区(32°00′01″ N,109°17′05″ E,海拔1 641 m)采集到1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臭蛙属(Odor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分子片段对臭蛙属35个物种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模式产地四川南江的光雾臭蛙(O. kuangwuensis)在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支持率高达99%,且遗传分化较小,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的光雾臭蛙,系陕西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为光雾臭蛙在大巴山脉分布的连续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翟强  王维斌  曲波  邵美妮 《植物研究》2018,38(3):338-342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et Pav.)为辽宁省两种重要入侵植物,目前国内文献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描述有混淆。根据沈阳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室收藏的标本并比对采集于沈阳市附近的标本,作者明确这两种牛膝菊属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冠毛:前者的舌状花无冠毛或冠毛为细短毛,管状花的冠毛羽筛状,先端钝;后者的舌状花和管状花的冠毛均呈羽筛状,先端尖。该性状差异可为准确鉴别该属杂草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21年11月在沈阳市辽中区蒲河湿地公园(41°30′55″ N,122°78′30″ E,海拔30 m)采集到2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蛙属19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韩国及中国山东文登昆嵛山分布的韩国林蛙(R. coreana)遗传距离最近,并在最大似然树中聚为一支,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分析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韩国林蛙,系辽宁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本次发现将辽宁省分布的蛙属物种增至5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