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细颗粒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解放军305医院以及西三环的总参军训部北京第八干休所门诊部的临床病例急诊数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大气细颗粒污染物和气象条件数据资料,应用病例交叉设计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控制气温、相对湿度的影响后,单向回顾性1:1配对病例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滞后0天细颗粒物污染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诊影响的OR值最大,细颗粒物日平均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应的OR值分别为1.032、1.033、1.035。结论:该研究区域内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物浓度升高可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的急诊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果蝇S2细胞表达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Erns-E2融合蛋白,并对其抗体结合能力进行鉴定.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BVDV NADL株Erns和E2蛋白的编码基因,利用(G4-S)3柔性15肽基因将扩增的2个基因连接,再与昆虫表达载体pMT/BiP/V5-His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T/BiP/V5-His-E(MS)-E2,将后者与筛选质粒pCoBlast共转染果蝇S2细胞后表达Erns-E2融合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SDS-PAGE结果表明,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6 800;Westem blotting检测表明,该融合蛋白具有与BVDV抗体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BVDV的Erns-E2融合蛋白能在果蝇S2细胞中进行表达;经鉴定,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体结合能力,可用于抗原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果蝇S2细胞表达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Erns-E2融合蛋白,并对其抗体结合能力进行鉴定。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BVDV NADL株Erns和E2蛋白的编码基因,利用(G4-S)3柔性15肽基因将扩增的2个基因连接,再与昆虫表达载体pMT/BiP/V5-His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T/BiP/V5-His-Erns-E2,将后者与筛选质粒pCoBlast共转染果蝇S2细胞后表达Erns-E2融合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SDS-PAGE结果表明,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6800;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该融合蛋白具有与BVDV抗体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BVDV的Erns-E2融合蛋白能在果蝇S2细胞中进行表达;经鉴定,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体结合能力,可用于抗原检测。  相似文献   
4.
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gfp)为报告基因,构建小鼠脂联素(mADPN)基因(mAd)与gfp的融合基因mAd/gfp表达载体pCI-neo-apoEHCR-hAATp-mAd-gfp,脂质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COS-7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在细胞中的表达可间接反映mADPN的表达,并通过RT-PCR在核酸水平进一步确证mAd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结果均证明mADPN在COS-7细胞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明mADPN重组表达载体pCI-neo-apoEHCR-hAATp-mAd可以在真核细胞COS-7中高效表达mADPN,为进一步探讨mAd在小鼠体内的表达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尝试应用RNA干扰(RNAi)沉默猪源PK-15细胞中的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PERV),并通过反转录酶活性及pol基因相对荧光定量PCR检测沉默效果。方法:依据GenBank公布的PERV pol基因序列,采用Invitro-gen公司的BLOCK-iT RNAi Designer软件设计Stealth小干扰RNA(siRNA)序列;将合成的siRNA转染PK-15细胞,72 h后检测细胞上清PERV反转录酶活性及细胞内pol基因拷贝数并评价沉默效果。结果:反转录酶活性及pol基因拷贝数检测结果表明,设计的3条Stealth siRNA序列中,位于pol基因3272~3296 bp的序列能有效沉默PERV。结论:RNAi方法可有效使猪源PK-15细胞中的PERV沉默,为进一步研究天然抗病毒分子与PERV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同时也为猪源异种移植研究中去除PERV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立基于高压水动力法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转染小鼠模型,并进一步建立和优化乙肝动物模型研究方法。首先构建了含腺相关病毒倒转末端重复序列元件与包含1.3个拷贝HBV基因组(ayw亚型)的HBV表达质粒(pAAV-HBV1.3);并将pAAV-HBV1.3质粒经高压水动力法尾静脉注射C57BL/6小鼠,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和肝组织标本,ELISA检测血清HBsAg、HBeAg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血清及肝组织病毒载量;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病毒抗原在肝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最后采用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注射液(DEX)腹腔注射小鼠,建立免疫功能抑制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备乙肝病毒转染小鼠模型,并进行血清HBsAg、HBeAg检测。结果是正常免疫状态下,小鼠转染pAAV-HBV1.3 10d时血清及肝组织HBV相关抗原阳性,30d后HBV相关抗原检测阴性,但30d和60d血清及肝组织病毒载量检测均为阳性,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P0.05);经地塞米松注射后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高压水动力法建立的乙肝病毒转染小鼠,则在60d仍可检测到HBsAg、HBeAg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通过高压水动力法建立了急性乙肝小鼠模型,通过抑制小鼠免疫状态,可延长病毒在小鼠体内存留时间。该模型建立为HBV疫苗评价、药物开发及乙肝相关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甲壳胺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甲壳胺是否对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在HepG2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甲壳胺,培养48 h,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甲壳胺处理组及对照组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流武细胞术(FCM)检测HepG2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印迹检测甲壳胺处理组及对照组Bcl-2和p53蛋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环状RNA MRPS35(circMRPS35)对胃癌(G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GC细胞系(HGC-27、MGC-803、MKN45和AGS)和正常胃上皮GES-1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circMRPS35、miR-130a-3p和锌环指蛋白3(ZNRF3)mRNA表达。另取MGC-803细胞,分为对照组、pc-NC组、pc-circMRPS35组、pc-circMRPS35+miR-NC组、pc-circMRPS35+miR-130a-3p组,采用Lipofectamine 3000进行质粒转染。RT-qPCR检测circMRPS35、miR-130a-3p和ZNRF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ZNRF3蛋白表达,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裸鼠移植瘤实验探究circMRPS35对GC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30a-3p与circMRPS35或ZNRF3的靶标关系。结果:GC细胞系中circMRPS35和ZNRF3 mRNA呈低表达,miR-130a-3p呈高表达(均P<0.05)。过表达circMRPS35可降低miR-130a-3p,上调ZNRF3 mRNA和蛋白水平,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均P<0.05);circMRPS35过表达对GC细胞恶性行为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被miR-130a-3p mimic逆转(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30a-3p可降低circMRPS35-WT和ZNRF3-WT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结论:circMRPS35可能通过miR-130a-3p/ZNRF3轴抑制G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甲壳胺诱导人肝癌Hep G2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动态检测甲壳胺作用于Hep G2细胞后,细胞膜相及胞浆内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及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活性的变化。结果:甲壳胺可以抑制Hep G2细胞内的PTK活性,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甲壳胺作用Hep G2细胞后,随着PTK活性的减弱,PTP的活性也短暂下降。结论:甲壳胺诱导Hep G2细胞凋亡时,涉及到PTK的活性改变。观察到膜相蛋白中PTK的活性改变早于胞浆蛋白,提示可能存在一个信号的跨膜转运过程;同时伴有PTP的活性变化,可能反映了胞内蛋白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即时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检验科进行的生化常规检测10256例次的检查结果,采用美国BIORAD公司生化定值多项3水平质控品于检测前、中、后进行质控分析,对产生偏差的原因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进行归类总结。结果:84例经复核出现超过10%以上偏差,占总分析例数的0.82%。实验前不良事件是产生实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因素,占总体产生偏差例数的78.57%,其中患者因素与标本处理不当构成了实验前干扰因素的主体,分别占实验前因素的39.39%和36.36%。不明原因溶血与标本采集方法不当也是实验前的实验干扰因素。实验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为仪器故障、试剂过期和失效、定标品或定标曲线过期,分别占实验中因素的46.67%、33.33%、20%。实验后干扰因素均为审核不及时或不细致导致的检测报告不合格。结论:在进行临床常规生化检查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均有可能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特别是患者因素、标本采集方法不当及处理不当,均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