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全国19个地区、不同年份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简称MLP)36个单孢子堆菌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5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62个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42–9.8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05。供试MLP样本在5个SSR位点上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64–0.89,平均值0.79。平均观察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和0.86,不同位点的S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感病杨树叶片上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前期(接种12h以内),锈菌夏孢子在杨树叶片上萌发,利用芽管或附着胞穿透叶表气孔后形成气孔下囊,进而在胞间产生侵染菌丝。进入活体营养生长阶段(接种后24-96h),锈菌不断产生大量吸器来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分枝生长至形成菌落结构。最终在产孢阶段(接种120h之后)产孢菌丝分化形成的夏孢子在表皮下聚集成堆,待成熟后突破表皮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