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树抗锈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落叶松一杨栅锈菌生理小种分化、寄主杨树抗锈性、抗锈病基因分子标记和抗病基因连锁遗传图谱构建技术;分析了我国杨树抗锈病育种研究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全国19个地区、不同年份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简称MLP)36个单孢子堆菌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5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62个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42-9.8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05。供试MLP样本在5个SSR位点上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64-0.89,平均值0.79。平均观察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和0.86,不同位点的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2.12。结果显示,中国MLP菌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MLP菌系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变化范围为0.22-0.39,平均值0.344,基因流(Nm)平均值为0.48,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出现在MLP菌系群内部(65.60%),尤其以采自天然林的菌系群最为明显,但各菌系群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34.40%)。在菌系地理群体水平上,Shannon’s信息指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Nei’s)平均值分别为1.02和0.56,平均多态性位点数(Np)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4.54和90.77%,反映出MLP地理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菌系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低。依据菌系地理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24-2.99),将供试的13个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群分为4个类群:菌群Ⅰ由北京延庆、太白山厚畛子、秦岭火地塘和四川宝兴诸菌系组成;菌群Ⅱ由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与肇东、甘肃临夏和青海诸菌系组成;菌群Ⅲ由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周至和杨凌的菌系组成;菌群Ⅳ由陕西宝鸡天台山和太白山上白云菌系组成。  相似文献   
3.
松杨栅锈菌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ITS-nrDNA-RELP、测序技术、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松杨栅锈菌不同地域的5个生理小种11个菌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我国的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可分为西部地理群和北方地理群.西部地理群又可分为高山森林生态型(HMF)和平原生态型(WPL).小种遗传分化不一定与致病性分化一致.t检验表明,各生理小种RAPD遗传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高山森林小种遗传多样性指数(0.5172)略高于平原小种遗传多样性指数(0.5089).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高度保守,不适合该菌种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锈菌和内生菌根真菌侵染寄主组织的品红染色技术,描述了海棠和酢浆草与真菌互作的组织学过程,阐明了山田胶锈菌对海棠的侵染过程与病变性组织变化,描述了菌根菌从根冠侵入和菌丝体网络形成过程。实验表明,该法是研究真菌侵染组织学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古国槐叶片溶磷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潜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试验从周公庙古国槐叶片内分离、筛选具有溶磷能力的内生真菌,采用溶磷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解无机磷的能力,同时测定其回接后对国槐无菌苗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探究内生真菌的溶磷能力及其促生效应。结果表明:(1)从古国槐叶片中分离出的55株内生真菌中,28株具有溶磷能力,其中溶磷能力较强的活性菌株有12株:ZG-7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ZG-9、ZG-23、ZG-32、ZG-36和ZG-53为镰刀菌(Fusariumsp.),ZG-15和ZG-34为曲霉(Aspergillus sp.),ZG-39和ZG-51为链格孢(Alternariasp.),ZG-42为木霉(Trichoderma sp.),ZG-48为附球菌(Epicoccumsp.)。(2)曲霉属真菌ZG-15和ZG-34的溶磷圈直径(d)及其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均高于其他菌株,对Ca_3(PO_4)_2的溶解能力最强(1 238.28和941.22mg·L-1),并极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1)。(3)4株内生真菌ZG-7、ZG-9、ZG-15和ZG-48回接至国槐无菌苗10d后,可从苗根组织的皮层细胞中观察到内生菌丝,其中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ZG-15可显著提高国槐无菌苗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POD活性(P0.05),从而维持幼苗的正常生长和提高其抗逆能力,为该试验得到的促生潜力优势内生真菌,可为古国槐的有效保护及林木溶磷生物菌肥的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真菌, 是黄曲霉毒素B (aflatoxin B, AFB)和圆弧偶氮酸(cyclopiazonic acid, CPA)的主要产生菌, 也是动植物的条件致病菌。全球的玉米、花生和棉籽均不同程度地遭到黄曲霉及其毒素的污染。黄曲霉菌株间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产毒特性上变异较大, 且其居群遗传结构也尚不明确。为了揭示黄曲霉居群遗传结构及其产毒素特性的规律, 本研究选取了从我国26省区(包括大小兴安岭)不同环境中分离的黄曲霉88株, 结合模式菌株和国际权威菌株9株, 基于钙调蛋白基因(CaM)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nA)进行多基因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使用MEGA 6.0和Structure 2.3.4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和居群结构推导, 并结合菌株的产毒特性(AFB和CP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97株黄曲霉可分为3个居群, 即黄曲霉居群I、黄曲霉居群II和米曲霉居群, 该97株黄曲霉共有17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 其中我国的88株菌分布于15个序列型。米曲霉居群均不产AFB, 黄曲霉居群I和II的菌株绝大多数都产AFB和CPA, 其产毒特性只具有菌株特异性, 与居群和序列型无关。黄曲霉菌株产毒特性与地理分布或农作物类型间存在一定关系。我国东北玉米产区、西北干旱棉花产区和南方花生产区的黄曲霉居群I和II菌株均产AFB和CPA, 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和四川阿坝地区的黄曲霉仅产CPA而不产AFB, 不产AFB的米曲霉居群大部分来自我国气候和地理环境多样的华北地区, 该地区也是我国农村传统酿造黄豆酱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锈菌夏孢子DNA的微量快速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4种方法对毛白杨锈病单个夏孢子堆DNA提取和ITS—PCR扩增表明,钢珠法、玻片法均是锈菌基因组DNA微量快速提取的合适方法,以钢珠法最优,整个过程仅需30min,并且可以获得与CTAB法、氯化苄法相同的PCR扩增结果。钢珠法是在提取液中加入2-3颗钢珠,靠钢珠在涡旋中的相互碰撞将夏孢子破壁,以同时加入NaOH(终浓度3.3%)和Chelex-100(终浓度1.6%)效果最好,ITS-PCR扩增能稳定得到700bp片段。玻片法也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分析比较了4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VAM对几种园林草坪草侵染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爱琴  余仲东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077-2080
对7种园林草坪植物根段染色结果表明:VAM侵染植物根段后可分别形成泡囊状、菌丝状、丛枝状、圈状、棒状吸器;VAM对根尖的侵染率差异以分生区最显著,并可诱导形成根原基;VAM可侵染根冠。  相似文献   
9.
[背景] 在陕西省的毛泡桐腐木桩上观察和采集到一株绒毛状真菌子实体,编号为HMNWAFU-CF-HS002。[目的] 为了确定该菌的分类地位,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及分子鉴定。[方法] 获取宏观彩色图像并对显微结构进行测量、统计和绘图。此外,用PDA培养基分离纯化该菌的培养物,并结合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进行rDNA ITS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 HMNWAFU-CF-HS002的形态特征与Punctularia atropurpurascens高度相似。系统发育分析将HMNWAFU-CF-HS002聚在P.atropurpurascens的单系分支中。[结论] 结合形态学特征与系统发育结果,HMNWAFU-CF-HS002被鉴定紫黑点壳菌(Punctularia atropurpurascens),为中国的新记录种。此外,毛泡桐为其新记录寄主。至此,Punctularia属下的3个种,均在中国有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10.
葡萄座腔菌属ITS-nrDNA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收集的22株和GenBank下载的40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ITS序列构建了MP(Maximum parsimony)进化树。在以Leucostoma为外群的情况下,来自我国(主要是陕西)的葡萄座腔菌树木溃疡病菌总体上可分为2个大群,BDGroup1与GenBank上报道的B.dothidea被聚在一起,BD Group2菌株全部来自我国关中咸阳,独立成群,与Botryosphaeria属其他种亲缘关系远。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大小和致病性测定显示:来自我国的苹果轮纹病菌、苹果干腐病菌、梨轮纹病菌、桃树流胶病菌同B.dothidea亲缘关系近,在MP树中聚在一起(BD Group1)。ITS序列分析结果支持B.dothidea与B.berengeriana为同物异名的观点。B.ribis与B.parva亲缘关系近,而与B.dothidea亲缘关系远,支持B.ribis与B.dothidea为不同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