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凌晨  周立志  程磊  姚简  宋昀微 《生态学报》2023,43(18):7731-7745
水鸟是湿地生境质量的重要指示性动物类群,可敏感地反映湿地环境变化。浅水通江湖泊消落带具有复杂多样的生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是水鸟特别是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其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受水文节律影响。在极端洪水作用下,消落带生境变化对越冬水鸟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水鸟及湿地生态学问题。选择了具有典型消落带生境的升金湖作为研究区域,对2019年(正常水位)和2020年(异常水位)两个越冬季水鸟的数量、种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消落带的生境变化情况对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的影响。2019年越冬期,记录到水鸟(50984.20±9595.71)只(n=5),隶属7目13科51种;2020年越冬期,记录到水鸟(27923.00±13808.47)只(n=5),隶属7目12科53种。整个越冬季消落带的水鸟种类略增但数量减少,2019年游禽中的优势种为豆雁,2020年游禽中的优势种增加为豆雁和斑嘴鸭,但涉禽中的优势种由白琵鹭、反嘴鹬、凤头麦鸡转变为苍鹭、大白鹭和反嘴鹬。洪水导致的草滩-水域混合区生境面积减小使湿生植物退化,可能是导致以豆雁为主的食苔草水鸟数量大幅度减少的重要原因;因湖水延迟...  相似文献   
2.
水鸟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环境因子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栖息地的生境特征、食物资源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水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利用网格单元对2019—2020年菜子湖冬季水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6目12科41种,其优势种为豆雁(Anser fabalis)和黑腹滨鹬(Calidris a...  相似文献   
3.
汪婷  周立志 《生物多样性》2022,30(7):21445-378
小微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庇护场所。鸟类作为城市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类群, 其多样性时空格局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采用样点法对合肥市45个小微湿地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 并获取湿地面积、湿地形状、建筑面积比例、植被面积比例、环境噪声、人为干扰和城市化指数等生境变量。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 研究城市小微湿地鸟类多样性的时空特征及其决定因素。采用信息论模型选择和模型平均法以及基于距离矩阵的多重回归模型进行计算, 确定影响鸟类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 研究区域共有鸟类13目39科102种, 其中水鸟31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 安徽省重点保护鸟类17种,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物种1种。湿地面积和城市化指数对小微湿地陆地鸟类和水鸟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其组分均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陆地鸟类物种丰富度在中度和低度城市化之间的小微湿地中达到最高值, 面积超过4 ha的小微湿地能维持较多的水鸟物种。植被面积比例对陆地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建筑面积比例对水鸟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此外, 总体β多样性及其组分计算结果显示物种周转组分占明显优势, 表明城市小微湿地群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整体保护更为必要。研究结果对于加强城市鸟类保护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艺  周立志 《生态学报》2022,42(17):7028-7042
小微湿地是指自然界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小型湿地。城市发展导致小微湿地大量消失,了解小微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是保护与管理小微湿地的重要基础。以合肥市包河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6-2018年4期遥感影像,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确定2006-2010年、2010-2014年、2014-2018年、2006-2018年4个时期小微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基于300m×300m的网格单元,结合增强回归树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13个预测变量与小微湿地损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8年,小微湿地在整个研究区大范围减少,总面积下降了60.8%,斑块数量减少了60.5%,同时,小微湿地边缘复杂度降低,小微湿地间的空间距离增加,聚集程度降低。增强回归树模型显示,城市发展初期(2006-2010年),周边用地类型(建设用地、旱地、林地和草地)变化是导致小微湿地损失的主要因素,中后期(2010-2018年)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对影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斑块面积和坡度对小微湿地损失的驱动作用逐渐凸显。2006-2018年,建设用地变化(14.4%)、斑块面积(13.5%)、旱地变化(11.1%)、坡度(10.1%)、林地变化(8.5%)、草地变化(7.0%)是导致小微湿地损失的高重要性变量。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揭示了高重要性变量对小微湿地损失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结果显示,除斑块面积系数的空间可视化无解释意义,其余高重要性变量对小微湿地损失的影响随地点的变化,贡献的大小和方向也有所不同。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为城市快速发展地区小微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水鸟群落多样性特征可以反映湿地公园内不同功能区的栖息地质量。除了研究水鸟群落的Alpha多样性, 其Beta多样性在空间维度上的物种周转和嵌套组分可以衡量不同功能区物种保护意义。为掌握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水鸟资源以及湿地公园建设成效, 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桐城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设置14个观测点进行水鸟调查。结果显示, 该湿地公园共有水鸟6目15科54种, 以冬候鸟为主(占53.70%); 鸟类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种35种(占64.81%)、东洋界种8种(占14.81%)和两界广布种11种(占20.37%); 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 安徽省重点保护鸟类12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中的近危(NT)物种2种, 易危(VU)物种3种, 濒危(EN)物种1种。各功能区间水鸟多样性差异明显, Shannon-Wiener指数以湿地保育区最高(2.33), 恢复重建区最低(2.05); 恢复重建区与湿地保育区相似性最高(0.8889), 游客开放区与湿地保育区相似性指数最低(0.5000); 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之间的水鸟群落Beta多样性周转组分高于嵌套组分, 其余功能区之间Beta多样性的嵌套组分均高于周转组分。研究结果表明, 嬉子湖湿地公园功能区设置基本合理, 且湿地保育区内水鸟群落结构最为稳定, 但在关注湿地保育区的同时, 也应加强恢复重建区建设, 提高该功能区栖息地的生境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