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探究将小鼠白色脂肪来源的SVF细胞诱导为米色脂肪细胞的方法,为米色脂肪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脂肪组织来源的SVF细胞,观察其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分别用鸡尾酒法和米色脂肪诱导法处理细胞,在诱导的第0、2、4、6、8、10天收取细胞样品进行Western blot和RT-qPCR实验,油红O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培养皿中的脂质生成情况,并对针对脂滴大小定量。结果:实验分离的SVF细胞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逐渐呈长梭形,在+接种120 h后有呈螺旋式生长的趋势。Western blot和RT-qPCR结果显示两种诱导方法皆使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 α,C/EBPα)基因表达升高(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在两种方法的诱导下,脂质生成水平无差异,但与鸡尾酒法相比,米色脂肪诱导法的脂肪细胞脂滴面积明显减少(P<0.05),并且小体积脂滴所占百分比较高。Western blot和RT-qPCR结果显示,与鸡尾酒法相比,米色脂肪诱导法使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和含PR结构域蛋白16(PRD1-BF1-RIZ1 homologous domain containing 16,PRDM16)基因表达升高(P<0.05)。结论:与鸡尾酒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成功诱导SVF细胞向米色脂肪细胞分化,脂滴具备米色脂肪特征,并表达米色脂肪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检测107例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健康个体的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析HLA—DQA1基因多态性,并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健康个体中共检出10个等位基因,以DQA1*0104(O.3727)、DQA1*0501(0.2636)、DQA1*0103(0.1318)的频率较高,DQA1*0401(0.0045)、DQA1*0601(0.0091)的频率较低。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上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独特性。结论: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HLA—DQA1基因,与国内其他民族群体的资料比较,总体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显示人类的遗传系统既有共性亦有各自的特点,显示华人群体遗传背景的复杂性,结果为人类学研究和HLA—DQA1基因相关的疾病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杨梅  吴军  吴顺华  高博  田伟真  李林 《生物磁学》2009,(16):3056-3059
目的:通过中性粒细胞抗原(NA)等位基因的频率调查,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乌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人群NA基因的多态性,为NA相关的输血性疾病建立可靠的基因诊断技术。方法:优化并建立了多重PCR—SSP法,对乌鲁木齐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120名,汉族118名,哈萨克族102名进行中性粒细胞抗原(NA)的NA1和NA2等位基因频率的调查。结果:维吾尔族NA基因频率(NA10.383,NA20.617),汉族、哈萨克族NA基因频率(NA1分别为0.555、0.510;NA2基因频率为0.445、0.490)。结论:多重PCR—SSP法分析NA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较为可靠,重复性良好,方法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在皮层和海马区表达以及依达拉奉的干预。方法:将SD大鼠(雄性)随机分为以下几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采用Zea Longa线栓法通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24 h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剂量为10 mg/kg的依达拉奉于再灌注前15 mim经腹腔注射。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脑神经损伤表现;TTC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和脑部损伤程度;对大鼠神经元细胞进行HE染色,观察其在皮层和海马区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Beclin-1和LC3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依达拉奉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为(2.00±0.67),显著低于模型组的(2.50±0.53)(P0.05)。模型组大鼠脑部观察到梗死灶出现,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受损伤,依达拉奉组上述症状减轻。皮层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的Becli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08±0.85)%、(33.42±1.57)%和(25.61±1.39)%,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和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的Becli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4±0.21)%、(31.82±1.73)%和(22.74±1.26)%,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和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区LC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33±0.47)%、(39.72±1.73)%和(28.53±1.61)%,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和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区LC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74±0.37)%、(32.53±1.43)%和(25.38±1.23)%,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和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Beclin-1和LC3表达水平增加,而依达拉奉可能通过下调它们的表达减少自噬发生,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新疆胀果甘草总黄酮(general flavonoids,GFs)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自制备胀果甘草GFs,通过离子阱喷雾式质谱技术分析,建立GFs组分的指纹图谱;并且对SiHa宫颈癌细胞进行GFs药物干预,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鉴定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率。获得了新疆胀果甘草GFs组分的特征性指纹图谱,提取物中GFs含量可达35.40%;发现在0~500μg/mL GFs浓度范围内,GFs药物干预引起细胞活力梯度性下降,其MTT法检出的最低值为12%;在0~1000μg/mL GFs浓度范围内,GFs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呈现梯度性上升趋势,其流式细胞仪检出的最高值为78%。结果表明新疆胀果甘草GFs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能够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与活力,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