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岩溶地貌,表土层薄,储水度低,地表水奇缺,动物可能因水源而改变其活动范围和规律。2006年3月—2007年6月和2010年10月—2011年5月,该实验利用红外线相机在兽类通往水源地之间,即兽径上(如足迹和粪便)进行兽类调查。共拍摄到兽类5目12科17属1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物种累积曲线95%置信区间重迭,相似性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显示两种微生境出没物种的差异较小,然而,差异物种占整体记录的42%,可见岩溶地区水资源极其珍贵。中、短期保护建议包括加强水源点的巡护、防止偷猎、限制滥抽地下水,以及考虑整合呈岛屿状的陇呼、弄岗及陇山地区,以加强保护大面积生境的连贯性,并加速恢复山峰间已遭破坏的圆洼谷地的原生树林。  相似文献   
2.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包括对异名的订正、新发现类群和新发表类群的添加以及广西新记录种、特有种、国家或区级重点保护物种的统计等进行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弄岗保护区共计有维管植物1752种,隶属于184科810属。其中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39种、种子植物广西特有种101种、岩溶特有植物278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3种、广西新记录种9种以及植物新类群17种。  相似文献   
3.
越南苦苣苔科植物四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4个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在越南的分布新记录,其中1种为半蒴苣苔属(Hemiboea)的红苞半蒴苣苔(H.rubribracteata),2种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的文采报春苣苔(P.wentsaii)和疏花报春苣苔(P.laxi flora),还有1种为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的桂黔吊石苣苔(L.aesch ynanthoides)。文中列出了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广西弄岗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的家域和漫游行为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以探讨该物种利用喀斯特石山的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的家域总面积为28.75 hm2,平均月家域面积为8.35±4.24 hm2.猴群平均日漫游距离为661.77±130.20 m.黑叶猴对家域面积的利用表现出雨季明显小于旱季的季节性变...  相似文献   
5.
黑叶猴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中豪  黄乘明  周岐海  韦华  蒙渊君 《生态学报》2010,30(20):5501-5508
对灵长类来说,喀斯特石山生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活环境。喀斯特森林具有生物量低,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生活于其中的灵长类的食物资源受环境的影响强烈,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的特有灵长类动物。在食物资源波动较大的石山生境中,黑叶猴如何在食物匮乏时期获得食物?是否采取了大多数灵长类的应对策略,还是采用适应喀斯特环境的特殊对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黑叶猴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食性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季节食物组成的差异来探讨黑叶猴如何应对喜食食物(嫩叶、果实)的季节性缺乏的问题。结果表明:黑叶猴共采食92种植物,其中乔木和灌木38种,藤本植物52种,草本植物1种,寄生植物1种。猴群平均每月采食食物22.8种(6-34种),月平均食物多样性指数为2.5(1.6-3)。在弄岗黑叶猴的食物组成中,树叶占总觅食记录的71%,其中嫩叶46.9%,成熟叶24.1%的;果实、花和种子分别占13.2%、6.3%和4.3%;其他食物类型占5.4%,分别包括茎1.8%,叶柄1.1%,未知部位2.5%。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旱季,平均月食物种类和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9.3和2.8,明显高于雨季的16.2和2.1。在雨季,嫩叶在食物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61.5%相对32.3%);在旱季,猴群对成熟叶的采食比例明显高于雨季(39.4%相对8.9%),且在该季节才利用种子作为食物,占食物组成的8.6%。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嫩叶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可获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5,n=12,P=0.000)。另外,当成熟叶和果实的可利用性降低时,黑叶猴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成熟叶:r=-0.602,n=12,P=0.039;果实:r=-0.716,n=12,P=0.009)。黑叶猴在嫩叶丰富的雨季,它们采食更多的嫩叶;而在喜食性食物短缺的旱季,它们采取选择更多种类的成熟叶和种子为食,同时它们采食的种类和食物多样性也相应地增加。这与大多数叶食性灵长类的适应策略相似。  相似文献   
6.
开展食物组成研究为人们了解灵长类对栖息地的反应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对深刻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猕猴属(Macaca)为果食性灵长类,但是不同种类的食性差异很大;即使便同一物种,其不同地理种群也因其栖息环境不同,食物组成存在差异。一般说来,热带地区的种类比生活在较高纬度的种类采食更多的果实。于2012年7—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石山中的两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了跟踪和观察,对猴群的雨季食物组成及其日时段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熊猴共采食45种植物,其中乔木30种,灌木3种,藤本11种,草本1种。平均每月采食植物22.3种。嫩叶和果实是熊猴的主要食物,分别占食物组成的52.4%和46.1%(其中未成熟果实占21.3%,成熟果实占24.8%)。另外,花占食物组成的0.9%,成熟叶和其它部位分别占0.3%。石山特有植物芸香竹(Bonia saxatilis)的嫩叶提供了43.8%的食物。9种主要植物分别占食物组成的2%,共为猴群提供了85.5%的食物。分析还发现熊猴并不是严格按照环境中的植物生物量来选择食物。嫩叶在弄岗熊猴的食物中的比例高于其他地理种群,而果实低于其他地理种群,这可能与喀斯特石山中果实的丰富度和可利用性较低有关。熊猴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食物组成并不相同,主要表现在:熊猴上午时间段对成熟果实和总果实的采食比例高于下午时间段,而嫩叶的采食比例低于下午时间段。另外,不同时间段的食物组成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表现为温度与嫩叶的觅食比例成正比,与成熟果实和总果实的觅食比例成反比。这可能与猴群采取的能量平衡策略有关。对熊猴的食物组成的日时段变化规律进行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熊猴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2010年7-9月(雨季)和2010年11月-2011年2月(旱季),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雨季的乔木层因素和落叶及草本层因素、旱季的地形地貌因素以及草本与灌木层因素是其觅食地的主要特征.圆形分布统计分析显示,雨季和旱季其觅食地多位于中缓坡.与对照样方的差异性检验显示,弄岗穗鹛雨季偏好乔木盖度低的生境,旱季则偏好中、下坡位、灌木高度较高且落叶厚度大的生境.两个季节觅食地的比较显示,其旱季觅食地处于较低海拔,且多位于中、下坡位;旱季草本盖度小于雨季,而落叶盖度和落叶厚度则大于雨季.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弄岗穗鹛雨季觅食地选择以海拔、坡度以及落叶盖度等3个变量为综合考量,而旱季则以坡位、乔木盖度、草本盖度以及落叶厚度等4个变量为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相继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2号雄性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为广西自治区爬行类新纪录。这2号标本基本符合茂兰原矛头蝮鉴别特征,但有些特征又与越北原矛头蝮P. trungkhanhensis相似,提示两个物种的分类关系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2006年2月,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的黑叶猴行为进行观察。用瞬时扫描法收集黑叶猴的栖息地利用数据,以分析该物种在旱季对喀斯特石山的利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坡向的选择有明显差异,其中东向比例最高,达到64.95%;其次是北向,占20.22%;南向和西向最少,分别占9.08%和5.74%。黑叶猴在旱季对坡向的选择可能与温度调节有关。黑叶猴对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利用不尽相同,猴群对崖壁的利用比例(40.27%)明显高于山脚(29.52%)、山坡(22.18%)和山顶(8.04%)。黑叶猴主要选择崖壁作为休息场所,占总记录的55.92%;主要选择山脚作为觅食场所,占总记录的59.71%。还发现黑叶猴对乔木的利用率最高,占总记录的68.04%;其次为裸岩,占27.27%;灌木最少,仅为4.69%。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差异可能与猴群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黑叶猴的石山适应策略提供了基础,也为该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双唇兰属(兰科)一新记录种——中越双唇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双唇兰属Did ymoplexis一新记录种——中越双唇兰Did ymoplexis vietnamica Ormd..该种与双唇兰Did ymoplexis pallens Griff.相似,不同在于该种的花苞片三角形,杯状,唇瓣鳌状,具扁平的附属体,蕊柱两侧具三角形翼.该文提供了该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和野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