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俗称桑黄菇,桑耳,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多年生药用真菌。已经有研究证实,桑黄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该研究从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入手,寻找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为桑黄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采用色谱柱层析法,从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Ergosta-7,22-diene-3β-ylpentadecanoate,Stellasterol,Ganoderol B,Ergos-t6,22-diene-3β,5α,8α-triol,Ganoderic acid DM,Inoscavin A。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GanoderolB和Inoscavin A对肿瘤细胞HepG2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Inoscavin A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IC50值为72.3μg/mL(156.4μmol/L)。  相似文献   
2.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多糖是猴头菌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猴头菌生长过程中多糖的合成代谢及其结构的变化目前还鲜有研究报道。该试验研究了猴头菌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糖的产生及其结构和活性的变化。对猴头菌0605菌株生长发育6个时期的子实体进行了多糖和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并对提取的粗多糖进行了体外免疫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猴头菌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实体多糖的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成熟期含量最高,达1.54%,分裂期含量最低仅0.89%;β-葡聚糖含量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中菌刺期含量最高33.58%,成熟期最高,达到50.67%;体外免疫活性试验表明,现蕾期、分裂期、中菌刺期和成熟期的多糖均能很好地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活性均优于无菌刺期和小菌刺期的多糖。分别采用体积分数为30%、50%和70%的乙醇对子实体发育后3个时期的热水浸提物进行分级醇沉,对分级分离多糖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小菌刺期30%醇沉的粗多糖得率高于中菌刺期和成熟期,其大分子量多糖的比例也较高;3个时期50%和70%醇沉多糖分子量相差不大;分级分离多糖的单糖种类基本相同,都含有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但摩尔比有差异;3个时期分级分离多糖均能刺激巨噬细胞分泌NO,30%醇沉多糖比50%和70%醇沉多糖的活性好;成熟期多糖的活性优于其他生长阶段。对小菌刺期、中菌刺期和成熟期50%醇沉多糖(H5FP4B、H5FP5B、H5FP6B)进行Sephacryl S300凝胶层析纯化,共得到9个组分:H5FP4B-1、H5FP5B-1、H5FP6B-1、H5FP4B-2、H5FP5B-2、H5FP6B-2、H5FP4B-3、H5FP5B-3、H5FP6B-3。对这9个组分的分子量分布进行研究,发现每个时期的主峰(H5FP4B-3、H5FP5B-3和H5FP6B-3)分子量基本相同,分子量分布差异较大的是3个时期的第1组分,在体外免疫活性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主峰H5FP4B-3的分子量为1.59万,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5.2∶23.9∶1。经红外光谱、甲基化和核磁共振综合分析,解析出H5FP4B-3均一多糖的结构单元是以α-D-1,6连接的半乳糖和α-D-1,2,6连接的半乳糖构成主链,侧链为α构型的端基岩藻糖。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不同发育阶段产生的多糖结构和活性有一定的差异,生长初期,大分子量的多糖较多,后期分子量分布差异变小并趋稳定。多糖主成分变化不大,较稳定;到成熟期,多糖的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的功效性特征进行评价,为寻找灵芝中活性三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结合样品对肿瘤细胞L1210的增殖抑制率,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软件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1批不同品种灵芝子实体中的三萜活性成分。样品与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共标定了12个共有物质峰,其中与抗L1210肿瘤细胞活性关系密切的三萜物质有灵芝酸C2、灵芝酸G、灵芝烯酸B、灵芝烯酸A、灵芝酸K、灵芝酸A、灵芝酸F和灵芝醛A。  相似文献   
4.
利用SSR标记鉴定香菇单核体及杂交后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方法用于香菇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利用基于香菇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开发的SSR标记,分析由香菇品种"L808"双核菌丝制备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的SSR指纹。【结果】对制备的原生质体单核体的鉴定中,在不经过杂交配对的情况下,鉴定出"L808"的两种不同极性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其分离比例为191:1,该鉴定结果得到SSR标记、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ic DNA,RAPD)标记及传统方法的验证。另外,开发的香菇SSR标记还能以多位点组合的方式,用于对孢子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的鉴定。【结论】应用SSR标记可加快香菇单核体的制备进程,并提高鉴定单核体及相关杂交菌株的准确性,促进香菇遗传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肥皂草素对斑玉蕈菌丝体的活性氧代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在摇瓶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肥皂草素研究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时间内活性氧代谢、SOD和CAT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添加肥皂草素后,在7?11 d内超氧阴离子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整体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但是在13?15 d含量较对照又有所下降;肥皂草素处理的菌丝体SOD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第9天除外),特别是在培养13?15 d更加明显;CAT活性同样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特别是0.05 g/L实验组酶活性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不同浓度的肥皂草素都能使Mn-SOD基因、CAT基因的表达出现上调趋势,在0.05 g/L时,肥皂草素诱导Mn-SOD基因的表达与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CAT基因表达与其活性的变化并不一致,其活性可能受基因翻译后的修饰调控等因素的影响。【结论】肥皂草素的添加能够诱导SOD和CAT酶活性的增强及上调Mn-SOD、CAT基因的表达量,减缓菌丝培养后期活性氧和MDA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alamarBlue~?测定细胞活力法、流式细胞术(annxin V-FITC)/PI双染色测定细胞凋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5α-还原酶活性法评价灵芝酸A对前列腺癌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fluorescindiacetate,H2DCFDA)染色测定ROS释放量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方法,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灵芝酸A可通过抑制5α-还原酶活性,抑制睾酮诱导的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诱发细胞早期凋亡来发挥抗肿瘤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灵芝酸A降低前列腺癌细胞中AR的表达,并通过引发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释放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发细胞凋亡,而qPCR和WB的数据进一步表明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抑癌基因caspase-3、bad和aifm1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灵芝中不同极性三萜活性的差异,运用大孔树脂将灵芝总三萜根据极性大小进行分段,采用高效液相法分析各极性部分的HPLC指纹图谱和三萜含量,并比较其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抗炎活性。结果显示D-101大孔树脂可以有效地将灵芝总三萜分为中等极性和低极性两部分,两部分的三萜含量分别为(279.00±2.90)mg/g、(94.52±2.03)mg/g。其中,低极性三萜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中等极性三萜,其对K562、SW620、L1210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值分别为(74.12±1.94)μg/mL、(121.45±2.13)μg/mL、(13.52±1.13)μg/mL。另外,低极性三萜对RAW264.7细胞呼吸爆发的抑制作用也明显强于中等极性三萜。进一步对低极性三萜和中等极性三萜单体的抗炎活性进行比较,发现低极性三萜灵芝烯酸F、灵芝酸DM、灵芝醇B对RAW264.7细胞呼吸爆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极性较高的灵芝酸C2、灵芝酸A。该研究阐明了灵芝子实体中不同极性三萜部位的抗肿瘤及抗炎活性并不相同,为将来新药开发和灵芝质量标准的改进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金针菇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FVPB2,其分子量为15kDa,是由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和甘露糖组成的吡喃型杂多糖,利用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和骨髓巨噬细胞研究FVPB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体外免疫实验表明,FVPB2能促进T淋巴细胞激活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γ细胞因子,同时还能够促进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分泌白介素-1β、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本研究以首次从金针菇子实体中获得均一多糖FVPB2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对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潜在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