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发生与盆腔炎症的相关性,并为相应人群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5月诊治的盆腔炎患者280例及60名健康妇女进行了衣原体、支原体的培养,采用试剂盒进行检查,并进行药敏实验,分析比较两组生殖道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情况。结果:盆腔炎症组中衣原体感染的检出率为58.5%,支原体感染率为26.2%,衣原体合并支原体感染率为12.4%。健康妇女组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及衣原体合并衣原体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9.1%,6.2%和4.9%。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盆腔炎症患者组中,30岁人群中单纯衣原体感染和单纯支原体感染检出率分别为51.3%和26.4%,均要明显高于30岁以上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炎症与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盆腔炎的发病可能与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关,针对临床上盆腔炎患者应密切关注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该文的目的是研究过表达Xklp2靶蛋白(targeting protein for Xklp2,TPX2)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构建TPX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LV11-TPX2)及阴性对照(LV11-NC),选取稳定感染过表达慢病毒载体(LV11-TPX2)的Hela细胞作为实验组,将稳定感染(LV11-NC)的Hela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未感染病毒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CON)。CCK-8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ela细胞体外增殖能力,FCM法检测各组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PX2通路中Aurora A、eg5、P53蛋白质及增殖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Ki67、CyclinB2、PCNA的水平。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LV11-TPX2感染组Hela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LV11-TPX2组形成的克隆数目明显多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LV11-TPX2组S期及G_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加(P0.05)。LV11-TPX2感染组Hela细胞中Aurora A、eg5、Ki67、CyclinB2、PCNA蛋白质水平明显上调(P0.05),P53蛋白质明显下调(P0.05)。以上结果表明,TPX2基因过表达能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S期及G_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可能与其下调P53蛋白质水平及上调Aurora A、eg5、Ki67、CyclinB2、PCNA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蛋白表达的影响,为EMs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94例E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均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未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曲普瑞林皮下注射,28日/次,注射3次,术中及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组分别用取内膜器取少量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法、TUNEL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内Bcl-2、Caspase3、GRP78等表达情况,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2.13±0.69)分,低于对照组的(2.62±0.71)分(P0.05);观察组1年内妊娠率及总妊娠率分别为38.30%、51.06%,均高于对照组的19.15%、29.79%(P0.05);治疗后观察组Bcl-2、Caspase3表达量分别为(1.54±0.28)、(3.20±0.65),均高于对照组的(1.38±0.15)、(1.24±0.27)(P0.05);治疗后观察组GRP78表达量为(0.46±0.17),低于对照组的(0.61±0.24)(P0.05)。结论:GnRHα可缓解EMs患者下腹痛、痛经、性交痛等症状,提高妊娠率,其机制可能与GnRHα调控上皮细胞Bcl-2、Caspase3、GRP78等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感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176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60例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妇,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有68例,发生率为3.86%;发生产褥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其构成比占57.4%;经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手术时间(OR=1.351)、血红蛋白(OR=1.759)、胎膜早破(OR=2.247)、孕期生殖道感染反复发作(OR=2.047)、妊娠糖尿病(OR=1.473)、前置胎盘反复阴道出血(OR=1.584)与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呈正相关(P0.05)。结论:手术时间、血红蛋白、胎膜早破、孕期生殖道感染反复发作、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盘反复阴道出血是剖宫产后发生产褥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溴隐亭治疗非急症性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和妇产科收治的120例非急症性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溴隐亭治疗,起始时每天的剂量为2.5 mg,给药3~5 d后,逐渐将每天的剂量增加至7.5 mg,分成2~3次服用,维持给药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比较两组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和症状评分,并观察两组的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生理领域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两组非急症性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两组的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生理领域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生理领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切除术后联合服用溴隐亭能更好的改善非急症性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的症状,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GnRH-a治疗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妊娠情况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 经腹腔镜联合GnRH-a治疗后的196例EMS患者根据妊娠情况分为妊娠组(n=98)和未妊娠组(n=98),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差异。将已成功妊娠的患者按照阴道微生态情况分组探讨阴道微生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和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未妊娠组与妊娠组的pH值、H2O2值、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Nugent评分、AV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未妊娠组上述指标异常的病例比例显著高于妊娠组(P<0.05)。在已成功妊娠的EMS患者中,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显著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的患者(P<0.05)。pH值、H2O2值、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Nugent评分和AV评分的异常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是经腹腔镜和GnRH-a联合治疗后的Ⅲ-Ⅳ期EMS患者不能成功妊娠或妊娠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联合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移植治疗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1组共40例,进行自体PBMNCs移植;对照2组共40例,进行PTA治疗;联合治疗组共40例,在进行PTA治疗的同时于缺血部位注入PBMNCs。观察3组的血管疏通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的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记录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00%(40/40),高于对照1组的40.00%(16/40)、对照2组的55.00%(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联合治疗组的跛行距离、ABI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联合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1组的37.50%(15/40)和对照2组的25.0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联合自体PBMNCs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方法,其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管疏通和病情。  相似文献   
8.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上皮细胞失去极性,细胞紧密连接性丧失,转变成具有迁移能力的间充质细胞的生物学过程。EMT在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许多癌症中异常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lncRNA亦参与肿瘤侵袭转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lncRNA参与调控EMT进程,进而影响肿瘤的侵袭转移,逐渐成为临床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该文将对lncRNA在调控EMT及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