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不同地理种群尖音库蚊复组抗性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生物测定、蛋白质电泳和等位酶分析等方法对5个不同地区的尖音库蚊复组蚊虫Culex pipiens complex的抗性水平、种群中非特异性酯酶基因表型分布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的抗性检测结果表明:5个种群分别对敌敌畏、对硫磷、氯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较高,对残杀威、巴沙和胺菊酯的抗性较低;朝阳种群对敌敌畏抗性最高(55.7倍),武汉种群次之;佛山种群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比率高达123倍和23.9倍。酯酶电泳结果显示:5个种群间酯酶多态性存在差异,广州和佛山两个库蚊种群酯酶表型多态性最高,有B1,A2-B2,A8-B8,A9-B9,B10和A11-B11等6种酯酶表型,提示高活性酯酶是主要的抗性机制。群体遗传学研究表明: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2.76,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64.45%,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1943,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10,平均基因流(Nm)=2.57,说明5个种群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高于种群之间。据此推测,种群间可以通过迁徙等方式进行基因交流,使得遗传结构、抗性水平朝一致性方向变化。本研究对我国尖音库蚊复组蚊虫的综合治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西藏山溪鲵精子的形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了西藏山溪鲵 (Batrachuperustibetanus)精子 ,结果表明 ,该物种精子具有小鲵科科精子的共同特征 :由头、颈和尾组成。头部细直 ,颈部短而不显 ,尾部长曲 ;波动膜螺旋盘绕尾部轴棒 ,轴丝游离 ;顶体包括顶体鞘和穿孔器 ;颈部短。西藏山溪鲵精子种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量度方面 :其全长为 (2 89. 85± 1 3 0 2 ) μm ,顶体长为 (1 7. 96± 3. 69) μm ,头长为 (90 . 84± 8 .3 3 ) μm ,尾长 (1 81 .0 6±1 1. 5 3 ) μm ,头宽 (2. 75± 0. 3 7) μm ,其头部在已知精子形态的小鲵科物种中最宽。本文为该科物种的生态适应进化和系统学研究提供精子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
盐碱地土壤改良剂施用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是盐碱地大国,如何改良盐碱地一直是研究热点。选择17种盐碱地改良剂施加于重度盐碱土,以白菜种子萌发指标和改良土壤电导率及pH值为评价指标,筛选出适宜盐碱地改良的土壤改良剂及其比例配比,为盐碱地治理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对照盐碱土相比,11种有效改良剂(聚马来酸酐、石膏、羟基乙叉二膦酸、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多氨基多醚基甲叉膦酸、聚马来酸酐-丙烯酸共聚物、氨基三甲叉膦酸、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多元共聚、聚丙烯酸、木炭、双1,6-亚己基三胺五甲叉膦酸)不仅使白菜种子发芽,对降低pH有显著作用,对电导率降低影响不明显;其中聚马来酸酐(HPMA)的改良效果最佳,种子发芽各项指标均较高,具有较强的种子生活力,其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活力指标分别达到72.5%,36.2,1.2;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土壤pH值有密切关系(p〈0.05),但与土壤电导率无关(p〉0.05),从而说明不同土壤改良剂的效果主要显现在调节pH的功能上。(2)在施加钙源石膏辅助下,9种改良剂(聚马来酸酐,聚丙烯酸,木炭,木醋液,乙二胺四乙酸,732型阳离子交换吸附树脂(H+型),柠檬酸,柠檬酸钙,氨三乙酸)改良效果有明显提升,改良剂改良后的盐碱土在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均有所上升,说明外施钙源有助于其它改良剂效果的发挥。(3)不同浓度梯度筛选中,42.8L/m^3聚马来酸酐、25kg/m^3石膏改良效果最佳,能够有效降低土壤电导率和pH值,改良后盐碱土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最接近壤土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等各项指标,但二者单独施用改良盐碱土其发芽率高于二者混合施用的发芽率,不存在协同效应,故二者不宜混合施用。同时,野外进行改良应该考虑多次少量施用或增加改良剂浓度的方法来增强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94.
黑胸脊虎天牛Xylotrechusrobusticollis(Pic)是陕西榆林地区重要的木材害虫 ,2年发生 1代 ,以幼虫越冬 ,成虫期为 7月上旬至 8月上旬。酱色刺足茧蜂Zombrussiortedti(Fahringer)是其重要寄生性天敌 ,对其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
茶园蜘蛛调查和保护研究概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茶园蜘蛛初步统计达28科289种,茶园蜘蛛发生数量占捕食性天敌的65~97.8%.茶园蜘蛛对茶园害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影响茶园蜘蛛数量的因子有化学农药施用、害虫的发生数量、气候和生境.茶园蜘蛛的保护、利用措施有:加强蛛虫测报、采用配套的农业措施、应用物理机械防治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相似文献   
96.
林业有害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气体交换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不同条件和状态下的薇甘菊叶片光合能力(Pn)、呼吸(R)、气孔导度(gs)、蒸腾(Tr)、羧化效率(CE)、最大表观量子效率(φ)及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大量测定,并与同一地区(群落)其它对照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薇甘菊具有以下特征:(1)薇甘菊叶片CO2和水分交换参数在上述不同条件下变化范围达数倍至十几倍,显示其强可塑性.种间比较发现,营养及生殖生长季内薇甘菊Pn与当地木本植物相当,稍低于其它藤本植物,远低于草本植物,说明薇甘菊的强入侵能力可能并非依靠单位叶片的强光合能力,而是其它因素,如前所述光合作用在不同生境、不同生长状态下的光合可塑性等;(2)林下生长薇甘菊的光合能力低于林间空地,而林间空地薇甘菊低于林缘(外)生境.对照实验也证明阴生生境薇甘菊光合显著低于阳生生境.说明薇甘菊是强阳性植物,与其它因子(水分)相比,光照条件是影响其光合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改变林分群落结构、增大郁闭度等降低光照措施来进行生态防治;(3)综合所有室内和野外数据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各指标均呈现(偏)正态分布.其中Pn集中分布区在2~10 μmol·m-2s-1之间(占所测总数据的70%);gs集中分布在0.05~0.45 mol · m-2s-1之间(73%);Tr的集中分布区为1~5 mmol · m-2s-1(66%);CE分布于0.01~0.05 mol · mol-1之间数据占64%;近半的R分布在集中区域0.5~1.5 μmol · m-2s-1之间,而在0.5~2.5μmol · m-2s-1之间的数据占所测总量的66%;的集中分布区在0.04~ 0.08 mol ·mol-1之间(77%);这些数据为种间比较等统计分析比较工作奠定统计基础;(4)薇甘菊叶片对Pn和WUE的调节具有类似的方式,即光合作用最主要的调节因素是CE,其次是gs,而与φ的相关不显著;WUE主要是由Pn大小控制,Tr的影响相对较小,薇甘菊叶片WUE随gs的变化而保持恒定.上述有关薇甘菊的CO2和水分交换特性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入侵物种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WTBX〗in situ 〖WTBZ〗hybridization, FISH)是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及其在植物学中的应用,包括在异源染色质的鉴定、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和染色体RNA及植物基因组进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
松口蘑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松口蘑深层发酵工艺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初步确定松口蘑适宜的培养基组成 :玉米粉 30g,葡萄糖 1 0g ,豆饼粉 1 0g ,玉米浆 1 0g ,KH2 PO41g ,定容至 1L。适宜发酵条件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 ,摇瓶转速为 1 60r/min ,最适pH为 5 0 ,最适接种量为 1 0 % ,装液量 1 2 0mL/ 5 0 0mL摇瓶培养 1 0d ,菌体生物量达 1 2 94g/L。  相似文献   
99.
喜树碱和10—羟基喜树碱受喜树生长发育调控的不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喜树碱(camptothecin,CPT)和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HCPT)在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aisne)体内代谢的生理调控机制及这两种类似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种子形成,成熟,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喜树三和10-羟基喜树碱的代谢动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喜树碱相对稳定地存在于成熟的幼嫩的组织中;10-羟基喜树碱特异性地积累在乳熟期的种子,种芽的子叶,幼嫩的真叶等幼嫩组织中,随着组织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其含量快速减少,成熟组织中积累极少,并且这两种生物碱的代谢在时间和数量上都呈现出相互消长的特点,由此推断,这两种生物碱不同程度地受生长发育调控的特点可能与喜树的化学防御策略密切相关。并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氮素资源。  相似文献   
100.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荧光原位杂匀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及其在植物学中的应用,包括在异源染色质的鉴定、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和染色体RNA及植物基因组进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