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背景】花椒根腐病的防治一直是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良生防菌的筛选是微生物菌剂研发的重要方向。【目的】解析花椒根腐病拮抗菌T-1的遗传信息,深入挖掘其拮抗基因簇资源,揭示该菌的拮抗机制。【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同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分离获得的菌株经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编号T-1,该菌对花椒根腐病的抑制率可达72%,可使菌丝前端的生长严重受阻,抑菌谱检测和花椒根片的离体拮抗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T-1具有较广的抑菌活性且离体状态下对花椒根片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其全基因组序列数据提交到NCBI的SRA数据库中获得登录号为SRX11086663,基因组总长为3 886 726 bp,GC含量为46.42%,全基因组中有4015个编码基因,占总基因组的89.74%,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菌株T-1与贝莱斯芽孢杆菌模式菌株FZB42相似性高,拮抗基因簇预测结果发现B. velezensis T-1基因组序列中有12个编码次级代谢产物基因合成簇,其中8个与已知功能基因簇高度相似...  相似文献   
142.
位于汉水左岸一级支流金水河第四级阶地的金水河口遗址是汉水流域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14年6月~2015年2月,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项目的实施,我们对金水流域金水镇附近的3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金水河口遗址即为其中之一。该遗址发掘面积370m2,出土不同类型石制品1210件。研究显示在金水河口遗址生活的古人类主要选取附近河滩砾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及工具加工。石制品的岩性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硅质灰岩次之,并少量使用了石英砂岩和花岗岩原料。古人类主要使用锤击法剥片。遗址中石核的利用效率较低,近半数石片有直接使用的痕迹。加工工具的毛坯以石片为主。工具类型除了刮削器、凹缺器、石锥等小型工具之外,还有砍砸器、手镐、重型刮削器等重型工具。遗址中碎屑数量很少。石制品组合以刮削器等小型工具为主,也包含少量重型工具。相较于汉中盆地已发现的遗址,金水河口遗址的文化面貌与洛南盆地中更新世的龙牙洞遗址更相似,但是重型工具的比例更高。由于遗址堆积物已超出了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测年法(post-IR IRSL)的测年范畴,目前只能给出遗址的埋藏时间下限,即埋藏石制品地层的年代不晚于150 ka。作为汉中盆地有明确测年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金水河口遗址为我们系统了解汉江支流金水河流域和秦岭地区的石器工业特点、遗址地层堆积及年代等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3.
细胞在体内增殖受到制约,以确保器官的正常大小和组织稳态的维持,体外培养的细胞也存在接触抑制生长现象.分布于细胞膜上的糖鞘脂具有调控细胞增殖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糖鞘脂GM1对人乳腺细胞MCF-10A、人乳腺癌细胞BT-549和SK-BR3增殖的影响.通过对细胞不同接种量研究细胞增殖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在不同密度生长时GM1的表达差异;探索细胞在不同密度生长时外源添加GM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构建GM1干扰和过表达细胞并检测转染细胞株的增殖差异.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密度,在低密度和高密度生长时,细胞增殖受到抑制,GM1表达量提高;GM1处理抑制低密度和高密度生长时细胞增殖,对常规密度生长细胞没有显著影响.在低密度和高密度生长时,GM1干扰细胞增殖能力提高,而GM1过表达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综上,本实验研究证实GM1抑制乳腺细胞MCF-10A、乳腺癌细胞BT-549和SKBR-3在体外低密度和高密度生长时的细胞增殖,为研究GM1抑制细胞增殖分子机理提供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44.
145.
人泛素结合酶9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表达和纯化高纯度的人泛素结合酶9(hUBC9)。方法:将hUBC9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上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于30℃、1mmol/LIPTG诱导4h,表达GST-hUBC9融合蛋白。用Glutathione-Sepharose4B柱分离GST-hUBC9融合蛋白,用鼻病毒3C蛋白水解酶切去GST-hUBC9融合蛋白的GST标签,再用FPLC分子筛层析法进一步纯化hUBC9。结果和结论:获得了重组表达质粒GST-hUBC9并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经亲和层析、酶切、分子筛层析后获得了可溶的、高纯度的hUBC9,为进一步研究hUBC9的功能和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6.
人血浆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与人胎盘纤连蛋白两者在肽链结构上基本相同,但人血浆Fn的N-糖链结构为二天线结构,而人胎盘Fn不仅N-糖链的数量增加,同时还含有多天线结构,分别用~(125)I标记这两种具有不同糖链结构的Fn,观察两者与HT1080细胞的饱和结合的亲和性,结果发现,在4℃,人血浆Fn与HT1080细胞的饱和结合为129ng/10~5细胞,解离常数为2.83×10~(-8)mol/L,人胎盘Fn与HT1080细胞的饱和结合为133ng/10~6细胞,解离常数为2.64×10~(-8)mol/L.因而,人血浆Fn与人胎盘Fn上N-糖链的不同并未影响其与受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7.
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ncosus)会成为濒危种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刺五加是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下的重要灌木。因其优良的药用功能和疗效,自70年代末进行工业生产以来,资源消耗与日俱增,199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中,被列为渐危植物。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长期定位观测和实验生态学的试验,对影响刺五加种群持续和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刺五加种群迅速缩小的主要外因是不合理采挖。刺五加结实的植丛少,种子产量低、质量差、传播动力弱,并具有先天性休眠及自毒现象等一系列种群过程,是制约刺五加种群持续和扩展的内在因素。无性繁殖是维持现有种群的主要途径。长期无性繁殖可能导致遗传多样性下降,从而减弱了它对多变环境的抗逆性,若在外因的作用下可能使种群进一步缩小,进而增加其濒危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8.
川楝素在大鼠大脑皮层匀浆中的结合位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驱蛔中药楝属植物根皮提取的一种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一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肌肉传递阻遏剂。根据它作用的专一性和不可逆性推测,突触前末梢应存在着川楝素的结合位点。本工作利用3H-川楝素进行的结合实验表明,大鼠大脑皮层匀浆中存在川楝素的结合位点;3H-川楝素与结合位点复合物的平衡解离常数(KD)约为2.0×10(-7)mol/L;皮层匀浆离心团粒(P2')的重悬液含川楝素结合位点约2.7×10(-12)mol/mg蛋白质;该结合位点的Hill系数为0.97。研究还显示,P2'重悬液经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得到的突触体组分是川楝素结合位点的富集亚细胞组分,其比结合活性是P2'重悬液的2至3倍。  相似文献   
149.
佛波酯(TPA)是潜在促肿瘤剂,也是蛋白激酶PKC激活剂.TPA能在极低浓度下替代DG激活PKC,从而导致一系列细胞功能变化.应用100 nmol/L TPA作用于NIH3T3细胞,观察NIH3T3细胞的粘附变化,发现TPA可促进NIH3T3细胞与基质纤连蛋白的粘附,进一步研究Fn的主要受体α5β1整合蛋白在细胞表面含量,发现TPA作用24 h使α5及β1含量分别增加52.3%和51.6%.应用3H-甘露糖标记N-糖链和凝集素柱层析方法分析TPA作用后细胞N-糖链总量和组分比,结果均与对照组相仿,说明是通过增加细胞合成整合蛋白α5及β1亚基含量实现的.在TPA作用于细胞的同时,加入PKC抑制剂Sphingosine,发现α5、β1含量和细胞与Fn的粘附均回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TPA增加α5β1整合蛋白合成而增加的细胞与Fn粘附作用,是由PKC介导完成的.此外还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也阻断TPA增加α5β1整合蛋白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微生物群落的分子生态网络如何响应亚高山草甸退化。以五台山4个不同退化阶段(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和随机矩阵网络构建理论构建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网络。探讨草地退化对亚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网络的影响,不同退化程度下微生物网络结构中的关键微生物变化规律以及该过程中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亚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细菌-真菌)网络拓扑属性存在差异。总体上,退化增加了土壤细菌内部、真菌内部以及细菌-真菌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其网络结构更为复杂。未退化草甸土壤微生物网络具有较长的平均路径距离和较高的模块性,使其比退化草甸更能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应对人为干扰或者气候变化时可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退化草甸中的网络关键物种(模块枢纽和连接器)与未退化草甸明显不同。土壤含水量和pH与亚高山草甸土壤细菌、真菌以及整个微生物网络连通度均显著相关(P<0.05),总氮和硝氨态氮含量与土壤真菌和微生物网络连通度呈显著相关(P<0.05)。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