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58篇
  免费   2568篇
  国内免费   11543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620篇
  2022年   985篇
  2021年   1117篇
  2020年   1071篇
  2019年   1182篇
  2018年   759篇
  2017年   805篇
  2016年   791篇
  2015年   1115篇
  2014年   1583篇
  2013年   1380篇
  2012年   1852篇
  2011年   1966篇
  2010年   1569篇
  2009年   1696篇
  2008年   1856篇
  2007年   1769篇
  2006年   1693篇
  2005年   1512篇
  2004年   1212篇
  2003年   964篇
  2002年   944篇
  2001年   861篇
  2000年   833篇
  1999年   506篇
  1998年   308篇
  1997年   159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家蝇巨螯螨的侵袭行为及其对蝇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1983年4月至1984年9月对家蝇巨螯螨的某些行为的观察研究结果,包括对跗节1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截肢前后侵袭家蝇的行为。见到跗节1有约10根毛状感受器,它们在感觉和寻找宿主上起重要作用。该螨对腐食性蝇类,如家蝇、厩腐蝇、夏厕蝇等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该螨在附着蝇体当螨量超过10只时,宿主卵巢滤泡发育受抑制,寿命缩短。每只雌螨每天平均消耗2个蝇卵,每4只雌螨每天平均消耗1条1龄蝇类幼虫。另外,也观察到家蝇成虫的日龄与性别对螨的诱引力没有明显差异,而卵的新鲜程度却有明显的差异。最后,对实验结果加以讨论,并对该螨的研究和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2.
以合成的系列三氯杀虫酯类似物,对家蝇和棉蚜进行药效测定。结果表明:羧酸烷基为甲基,苯环上的取代基为Br或F时,对家蝇无效。在苯环的邻位上有-OCH3取代时也无效,如在间位上有-OCH3取代的化合物,则有一定的杀虫效果,但不如在邻位和对位上都有-OCH3取代的化合物的药效高。当α-碳上苯环的取代基为3,4-次甲二氧基,而只变换羧酸酯上的烷基(R)时,对家蝇的杀虫效果,趋向于随着α-碳原子与羧酸酯基的R碳链增长而递减。但R为苯基时,则效果不明显。同时从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所测化合物,可能由于对家蝇和棉蚜的作用机理不同,因而其杀虫效果不成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53.
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类多为中小型鱼类,常见于江河湖泊等较宽阔的水域中,我国长江、黑龙江、黄河及珠江诸流域皆有分布,共有10种,隶属4个属(伍献文等,1964)。迄今尚未见有该亚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报道。本文是对其中三属四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的观察结果。这四种鱼是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和逆鱼(Acanthobrama simoni)。其中黄尾鲴和细鳞斜颌鲴均为新的淡水养殖鱼(沈德长等,1981;陈楚星,1979)。  相似文献   
54.
茭白黑粉菌在文献中出现Yenia esculenta(P.Henn.)Liou及Ustilago esculenta P.Henn.两个名字。现经形态发生学的研究以明确新名字是否有效。此菌冬孢子没有休眠期,孢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即可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不需要外界光的诱导,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正常萌发;培养基中的营养成份对孢子萌发的速率有一定影响。冬孢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萌发形态及方式都是稳定的: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或先菌丝(promycelium)。该先菌丝起初可以是无隔的,但生长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分隔,分隔多为2—4个。初生的先菌丝和小孢子是单核的,但成熟的先菌丝、小孢子及短菌丝细胞内均是双核的。可以认为,该菌的双核期在整个生活史中占有相当长的时间,它只有短暂的单核期。没有发现先菌丝、小孢子彼此之间或相互间融合的现象;未见到双核的融合及减数分裂过程。茭白黑粉菌在人工组合培养基上生成厚壁的孢子,较自然界中的冬孢子为大,但萌发方式则相同。最后作者等认为茭白黑粉菌仍应保留在Ustilago属中,而Yenia esculenta(P.Henn.)Liou的名字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55.
厚孢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厚孢孔菌属(Pachykytospora)的一个新种,即大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major G.Y.Zheng et Bi和一个国内新记录:瘤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tuberculosa(DC.:Fr.)Kotl.et Pouz.。  相似文献   
56.
应用同位素氚(T_2)和~13C(~13CO_2),证明了水稻联合固氮菌——粪产碱菌A—15是一种含有吸氢酶的兼性化能自养细菌,具有较强的吸氢能力,吸氨酶活性可达到13.11μmol H_2 ml~(-1) cultureh~(-1);同时,它还可利用H_2为能源同化CO_2营化能自养生活,其RuBPC活性为24.65 nmolCO_2 mg~(-1) protein min~(-1)。无论在自养还是异养条件下,H_2都支持、并促进固氮活性。粪产碱菌培养在N_2条件下比在NH_4~ 条件下能积累更多的多聚-β羟基丁酸(PHB)。  相似文献   
57.
钾营养对水稻光合器功能的效应与谷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广陆矮四号和威优35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施钾使叶绿体内基粒增多,Hill反应及光合磷酸化活力增强。分蘖末期在叶绿体反应液中添加KCl也可提高非环式光合磷酸化活力。适量施钾降低量子需要量可能与上述效应有关。钾使叶片超微结构改善:乳突大而多;硅化程度明显增加,故叶片更直立。叶水势及净光合率提高,两者呈直线正相关。灌桨期剑叶净光合率与谷粒产量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58.
几种芸苔属植物种子经过超干处理后,发芽力和活力不受影响,耐藏性大为提高。超干及老化后种子的脱氢酶、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酶系统保持完好;丙二醛和挥发性醛类物质等劣变产物相应减少;电导率测定表明,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良好;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细胞超微结构及功能保持完好。不同干燥方法和不同干燥剂的系列实验证实,生石灰的脱水效果并不亚于冰冻真空干燥法,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59.
聚乙二醇处理的大豆种子的异柠檬酸裂解酶、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超氧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受低温吸胀冷害的种子子叶的活性,相关的酶活性协同地增长,而蛋白质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些酶活性的提高可能是渗透调控处理对细胞膜系统修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郑濡永  陈桂清 《菌物学报》1991,10(Z1):45-58
由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李成龙大夫提供的一株人体皮肤病菌经我们研究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根毛霉属(Rhizomucor)的一个种,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新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Chen sp. nov.)。据李大夫介绍,这株菌是从一名居住在江苏农村到该医院看病的女病人的手上病部分离的。这个病人没有一般真菌病病人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等。她也没有患有其他毛霉病,因此她的皮肤毛霉病是原发性的而不是继发性的。我们查阅文献结果,国内由根毛霉属真菌引致的毛霉病过去仅有过一次肺部感染的报道;国外则有过较多次数的由根毛霉引致的人体毛霉病,主要为肺部疾病并可引致继发性的皮肤病,尚未见有由根毛霉属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报道。无论国内、外引起人体毛霉病的根毛霉均为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Lindt) Schipper,包括Mucor pusillus Lindt,Mucor parasiticus Lucet & Costanin等异名]一种。因此,本病例为我国第二例由根毛霉弓l起的人体毛霉病及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皮肤毛霉病,同时又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属除微小根毛霉以外的另外一个种引起的人体毛霉病,很可能还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与根毛霉属内所有过去已报道过的种都有显著差异。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最低9℃,最高38℃;其他种均为高温真菌,它们的最高生长温度可达55℃或更高。形态方面,多变根毛霉也与属内其他已知种明显不同。它的菌落高达4-8 mm并呈鲜明的浅黄色;其他已知种菌落低矮,除奈尼塔尔根毛霉(Rhizomucor nainitalensis Joshi)外全部为深暗灰色,奈尼塔尔根毛霉菌落色泽虽然较浅,但为浅灰或灰黄色,与多变根毛霉的鲜明黄色不同。它的假根异常发达并可从菌体的各个部位如菌丝、匍匐丝、孢子枝、孢子囊、囊轴上长出;其他已知种的假根一般都不发达且从未见有从孢子枝、孢子囊、囊轴等处长出的描述。它的孢子枝的分枝常常长于主枝;其他已知种则分枝长度一般不超过主枝。它的囊轴形状多变: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卵形、椭圆形、梨形等等,两边对称或不对称,溢缩或不绕缩,纵向深裂或不作纵向深裂;其他已知种的囊轴形状通常为倒卵形至梨形的规则形状。它的囊领明显;其他已知种的囊领均很不明显至缺如。它的孢囊孢子形状和大小变化都较大,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近球形、近三角形或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长度范围2.5-16.5 μm;其他已知种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奈尼塔尔根毛霉外,它们的孢囊孢子形状仅限于卵形、椭圆形、近球形等较规则的形状,长度范围总是在3-6 μm范围内,奈尼塔尔根毛霉的孢囊孢子形状虽然多变,但其决度亦在3-6 μm的范围内。此外,多变根毛霉的孢子囊、囊轴、孢囊孢子等各种构造均较大;其他已知种则较小,其中肿梗根毛霉[Rhizomucor tauricus (Milko & Schkurenko) Schipper]虽亦较大,但除此之外与多变根毛霉迥异。多变根毛霉未见有接合孢子,将我们保存的全部微小根毛霉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或将我们的几对别的属的(+)(-)测试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均未见形成接合孢子或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