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84篇
  免费   5202篇
  国内免费   19412篇
  2024年   196篇
  2023年   1174篇
  2022年   2010篇
  2021年   2360篇
  2020年   2134篇
  2019年   2489篇
  2018年   1833篇
  2017年   1710篇
  2016年   1853篇
  2015年   2564篇
  2014年   3520篇
  2013年   3157篇
  2012年   4372篇
  2011年   4244篇
  2010年   3276篇
  2009年   3398篇
  2008年   3646篇
  2007年   3435篇
  2006年   3170篇
  2005年   2723篇
  2004年   2151篇
  2003年   1837篇
  2002年   1645篇
  2001年   1547篇
  2000年   1416篇
  1999年   927篇
  1998年   426篇
  1997年   336篇
  1996年   251篇
  1995年   251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178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113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84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5篇
  1974年   7篇
  1972年   12篇
  1950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家兔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在呼吸节律起源中的作用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从腹侧面暴露家兔延髓,脑内微量注射1%普鲁卡因阻滞面神经后核内侧区(mNRF),全部动物(n=20)一次注射(0.3—1.0μl)后即能可逆地消除呼吸节律。区域对照显示此区非常局限,范围约1.0×1.0×1.0mm。组织学检查表明为面神经后核内侧区。本文分析了 mNRF的呼吸相关神经元(RRNs)的放电形式。在 mNRF 有较多的呼气(E)神经元和呼气-吸气跨时相(E-IPS)神经元。在阻滞 mNRF 引起呼吸停止期间,观察到低位延髓背侧呼吸群(DRG)和腹侧呼吸群(VRG)尾端区 RRNs 放电的节律性消失,表现连续放电或停止放电。电刺激DRG,VRG 尾端区,只能诱发短串的膈神经放电,而不能产生节律性发放。说明这些区域的RRNs 无自动节律性活动的能力。结果表明,面神经后核内侧区与呼吸节律发生有关,它可能是呼吸节律发生器的一个重要的所在部位。  相似文献   
52.
蜚蠊灭菌肽的诱导及初步分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然  陈濂生 《昆虫学报》1990,33(1):7-13
昆虫经诱导盾产生灭菌肽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很大进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有翅亚纲内生翅类鳞翅目(主要是蚕类)昆虫和少数双翅目昆虫为材料.本文首次以有翅亚纲外生翅类蜚蠊目的美洲蜚蠊(Ptriplaneta americana L.)为实验昆虫,用Escherichia coil K12 strain D31作诱导源,对不同发育期、不同性别、不同成虫期的蜚蠊进行诱导后,采用含菌培养基平板测活方法,就存在个体数及能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成虫日龄在10天之内的雄性蜚蠊能够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百分比最高.抗菌物质出现的高峰期是在诱导后第三、四天.用滴滴涕和溴氰菊酯作诱导源对雄性蜚蠊的诱导实验表明,杀虫剂也能诱导蜚蠊产生抗菌物质,而且所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活性强度(用抑菌圈直径表示)高于大肠杆菌所诱导的.滴滴涕和溴氰菊酯的重复诱导可提高蜚蠊产生抗菌物质个体百分比.蜚蠊经诱导后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性,对苏云金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对大肠杆菌D31、大肠杆菌、粘质沙雷氏杆菌和溶壁微球菌等有较弱的抗菌活性.用肽类物质的指纹图谱法分离蜚蠊血淋巴抗菌物质,发现经诱导后血淋巴中确有新的肽类物质产生,该物质具抗菌活性,用DABITC法分析,其N-末端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53.
本文涉及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抗马拉硫磷纯合子(RR)、杂合子(RS)和敏感纯合子(SS)的自然内禀增长率及其对马拉硫磷抗性演化的影响。RR、RS和SS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118、0.1171和0.1339。RR和RS基因型在无杀虫剂时呈现出繁殖不利性,RR和RS的相对适合度分别是SS的0.65和0.68。 影响淡色库蚊对马拉硫磷进化的某些因子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模拟。模拟的因子包括R等位基因的起始频率(P_o)、所用马拉硫磷的剂量和迁入率(m)。模拟结果表明(I)不用药时R等位基因衰减是由于RR和RS基因型的繁殖不利性;(2)在起始种群N_o=200,P_o=0.1,使用杀死全部SS和RS的剂量(8ppm)处理,使R等位基因为有效隐性,并且m≥0.15时可阻止马拉硫磷抗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4.
本文记述中国新纪录正鳃金龟属Malaisius Arrow(1941)及4个新种——云南松正鳃金龟Malaisius pinae,介正鳃金龟M.intermedius,背黑正鳃金龟M.melanodiscus及闽正鳃金龟M.fujianensls。结合4新种之特征,重新描述了本属属征,指出正鳃金龟属与歪鳃金龟属Cyphochilus Waterheuse近缘。  相似文献   
55.
蜜蜂总科化石新种(昆虫纲:膜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膜翅目熊蜂科、木蜂科和蜜蜂科3属3新种,其中熊蜂科熊蜂属1种:鲁熊蜂Bombus luianus sp. nov., 木蜂科木蜂属1种:硅藻木蜂Xylacopa diatoma sp. nov. 和蜜蜂科蜜蜂属1种:长胫蜜蜂Apis longitibia sp. nov.。所有模式标本均采自山东山旺中新统硅藻土页岩中,现保存在山东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56.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核损伤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薛开先  王苏 《遗传学报》1990,17(1):70-74
核异常作为组织特异性的遗传毒理体内短期检测法,现已日益受到重视。它比微核测试更敏感和合理。核异常包括多种形式的核损伤,而它们与致癌因子的损伤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本文以r-射线作为致癌与诱变因子,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系统地比较研究了常用核损伤指标:微核、核变形、核碎裂和核固缩等的剂量(0-5Grag)一反应关系,并作线形回归分析。作者认为,作为人体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应包括微核,核变形及核碎裂3个核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57.
电针、吗啡镇痛和耐受时某些脑区线粒体结合钙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Tb~(3+)荧光探针和离子选择电极研究了电针和吗啡镇痛及镇痛耐受时,动物不同脑区游离 Ca~(2+)和线粒体膜结合 Ca~(2+)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和吗啡都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与此同时,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下丘脑的线粒体膜结合 Ca~(2+)升高。脑室内预注钌红,则能降低这两个脑区的线粒体膜结合 Ca~(2+)和痛阈。另一方面,在电针或吗啡耐受时,两脑区的游离 Ca~(2+)浓度增加,线粒体膜结合 Ca~(2+)降低。结果提示,神经细胞质膜内外 Ca~(2+)的移动可能在电针和吗啡镇痛中起某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8.
躯体和内脏传入冲动在大鼠束旁核内的会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麻痹的大鼠上,分别刺激迷走神经、内脏大神经、坐骨神经、腓肠神经、睾丸和副睾,在对侧丘脑束旁核记录到了45个细胞的单位放电。根据诱发反应的潜伏期、时程和放电频谱分布的不同,可将他们分为五种类型,并且认为这些类型和刺激引起的感觉性质有关。在观察到的45单位中,29个的反应具有痛放电的特性,而且对躯体及内脏的传入冲动呈聚合性反应。其中2个单位只对内脏传入冲动产生反应。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束旁核不仅是接受内脏传入的丘脑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整合内脏与躯体传入信息的中枢。  相似文献   
59.
虫草蝠蛾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虫草蝠蛾(Thitarodes armoricanus Oberthur)的卵于室温11.4℃时,历期32—47天,在潮湿滤纸表面孵化率高达93.2%.幼虫在土壤中生活三年多才化蛹.蛹期35—50天.成虫寿命3—12天.卵在发育中有变色现象,即由白→黄→灰→黑.变色过程一般需6—13小时.幼虫栖息地表以下10—25cm土层中,适宜在地温5—10℃、土壤含水量70%左右条件下生活.蛹腹节有棘突,助蛹活动.成虫白天不吃不动,黄昏时活动,无趋光性,也无趋化性.雌雄交配自傍晚至深夜,经4—10小时.一雌产卵400—800粒.  相似文献   
60.
泡状饶氏藻营养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我国特有的一种绿藻门植物-泡状饶氏藻营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植物体由3层细胞组成,外层细胞最小,细胞质比较丰富,含有较多的各种细胞器,液泡体积较小,中层细胞具有很大的中央液泡,细胞质成为贴壁的薄层,各种细胞器结构仍清晰可见,内层细胞极度液泡化,细胞质呈现退化状态,周生的片状叶绿体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穿孔,使叶绿体呈网孔状外貌,叶绿体主要由许多成对的类囊体组成,叶绿体上往往有几个蛋白核,蛋白核经常被1或2条类囊体穿过,呈现分隔状,本文也报道了泡状饶氏藻的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核内微管的结构特征,根据泡状饶氏藻的类囊体形态与Ulva mutabilis非常相似以及蛋白核的超微结构特征,它与石莼科植物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属于绿藻门中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