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04篇
  免费   878篇
  国内免费   94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715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546篇
  2018年   480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514篇
  2015年   804篇
  2014年   922篇
  2013年   944篇
  2012年   1140篇
  2011年   933篇
  2010年   553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575篇
  2007年   552篇
  2006年   470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以东亚浅海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研究了CO2驱动的海水酸化及升温对其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设置对照组(大连近海水温, pCO2 400μatm)、升温组(大连近海水温+3℃, pCO2 400μatm)、酸化组(大连近海水温, pCO2 1100μatm)和酸化升温组(大连近海水温+3℃,pCO2 1100μatm)。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温度升高3℃对刺参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酸化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低,较对照组降低0.19%/d,个体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酸化升温组刺参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较无显著差异,但其摄食率和排粪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升温组和酸化组的刺参能量的分配模式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但酸化升温组刺参的能量分配模式发生显著变化,其粪便能所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升高。研究表明,海水酸化抑制了刺参的生长但未改变其能量的分配,生长的降低主要取决于摄食减少;而海水酸化与温度升高的共同作用可能会通过...  相似文献   
102.
卡特拉鱼形态,食性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测卡特拉鱼的形态特征和1—3龄鱼主要可量性状及其比例的变动。1—3龄鱼除主食商品饲料外,同时也食较大比例的浮游生物。着重对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比例进行了分析。肠长与体长呈直线相关。Y=6.38X-89.95。1—4龄鱼体长和体重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与体重呈曲线相关。W=0.00002261L~(3.0569)。采用 Von.Bertalanffy 生长方程分析其生长特性。方程参数 L_∞=821.2mm,W_∞=19616.6g,t_0=0.6年,K=0.3。体长生长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递减;体重生长具拐点,其值4.3年。此时体重生长速度达最大值。4、3龄前是生长旺盛期,此后进入生长缓慢期。  相似文献   
103.
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采用 DNA 杂交的方法,对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进行了外源 DNA 的检测分析,发现两个雌核发育系的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的 DNA 与红鲤 DNA 片段间的分子杂交均有阳性斑点出现,这表明,在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产生过程中,父本(红鲤)的 DNA 片段的确可以随机地掺入到母本细胞的 DNA 中,从而产生了异精效应,使其子代生长加快,并出现父本性状。  相似文献   
104.
根据2019—2021年在闽南渔场进行的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四个航次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种群聚集强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冗余分析对主要游泳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游泳动物214种,主要优势种有18种,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夏季优势种的丛生指数和平均拥挤度较高,春季较低;(2)在时间维度上,须赤虾(Metapenaeposis barbata De Haan)生态位宽度最大(0.99), 7组种对时间生态位重叠值等于1.00;在空间维度上,带鱼(Trachurus japonicus Temminck&Schlegel)生态位宽度最大(2.57),空间生态位重叠值超过0.6的种类占71.3%;在时空维度上,带鱼生态位宽度最大(2.45),鹿斑仰口鲾(Leiognathus ruconius Hamilton)与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 Bleeker)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4);(3)冗余分析表明,底层温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闽南渔场主要游泳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的重要环境因...  相似文献   
105.
泛素化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过程,参与调控包括蛋白质降解在内的多种生命活动。实现这一调控过程需要将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泛素蛋白共价连接到底物蛋白上。同时,泛素本身也存在多种翻译后修饰,包括泛素化、磷酸化、乙酰化等,进一步丰富了泛素的修饰类型,决定了底物蛋白不同的命运。近年来,伴随着第65位丝氨酸磷酸化泛素蛋白参与调控线粒体自噬这一突破性进展,泛素蛋白其余磷酸化位点的功能研究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根据目前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和报道,总结了泛素蛋白已知的磷酸化修饰位点,梳理了泛素蛋白第12位和66位苏氨酸、第57位和65位丝氨酸等位点的磷酸化修饰对其生物物理特性带来的改变,并对相应修饰位点所涉及的生物学功能调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6.
R环(R-loop)是一种DNA∶RNA杂合链(DNA∶RNA hybrids),由一条RNA单链侵入双链DNA,与其中一条DNA模板链结合,从而释放出一条DNA单链而产生。R-loo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基因组稳定性、转录调控,以及表观修饰等重要生物学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因素参与对R-loop的调控,例如RNA转录和加工、染色体的修饰、DNA损伤反应等;同时,许多酶蛋白,如核糖核酸酶、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等也参与调节细胞内的R-loop水平。了解R-loop的调控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7.
江西热带性植物的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江西热带性植物区系成分各个分布类型的统计分析,阐述了本省热带性植物具有地理成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以泛热带和热带亚州分布型成分占优势;间断分布多样,残遗植物丰富;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交汇过渡,成为许多热带区系成分分布的北界。并初步探讨了江西植物区系地理的分界问题,笔者认为在江西境内,华东区系与华南区系的分界大致位于北纬25°(西)—25°20′(东)一线;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区系分界约为北纬29°(西)—29°40′(东)一线;中亚热带两个亚热带的区系分界应在北纬27°(西)—27°40′(东)一线。此3条植物区系地理分界线由西向东有向北逐渐斜升的趋势,这是由于受太平洋湿热季风气候的影响所致。同时亦表明,某一地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受其所处纬度(或海拔高度)的地带性气候因素长期孕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单祥年  刘季和 《病毒学报》1993,9(4):345-351
从手术切除的24例女性和12例男性尖锐湿疣新鲜标本中,以及42例女性尖锐湿疣、16例男性外耳道乳头状瘤和4例女性假性湿疣的石蜡包埋标本中,提取组织的基因组DNA,用人工合成的人乳头瘤病毒6.11和16型E6区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通过PCR进行HPV DNA的分型检测。结果66例女性尖锐湿疣中,感染HPV6型者4例,感染11型者12例,6+11型混合感染者49例;阴性1例,总检出率达98.4%。4例女性假性湿疣中1例为HPV6型感染,阳性率25%。16例男性外耳道乳头状瘤中HPV6+11型感染者5例,6+16型感染者3例,6+11+16型多重感染者8例,阳性率100%。12例男性尖锐湿疣中,HPV11型感染者7例,6+11型4例,阴性1例,总阳性率91.6%。还对细胞学上空泡化和非典型空泡化尖锐湿疣标本的HPV感染做了比较,未发现差异。  相似文献   
109.
山西蕨类植物区系及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山西省蕨类植物区系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了其区系特征,同时对其生态分布特点也进行了归纳,而且还对蕨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0.
Four new aconitine-type C19-diterpenoid alkaloi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Aconitum nagarum Stapf which were named as nagarutines A–D ( 1–4 ), together with eleven known compounds ( 5–15 ).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IR, HR-ESI-MS, 1D and 2D NMR spectra. All compounds were tested for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LPS induced NO production in RAW 264.7 macrophages, compound 7 showed moderat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effect and Inhibition rate is about 44.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