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92篇
  免费   10467篇
  国内免费   9906篇
  2024年   185篇
  2023年   1563篇
  2022年   2668篇
  2021年   6376篇
  2020年   4327篇
  2019年   5294篇
  2018年   5203篇
  2017年   3855篇
  2016年   5431篇
  2015年   7858篇
  2014年   9279篇
  2013年   9723篇
  2012年   11761篇
  2011年   10516篇
  2010年   6525篇
  2009年   5771篇
  2008年   6747篇
  2007年   5954篇
  2006年   5233篇
  2005年   4135篇
  2004年   3721篇
  2003年   3246篇
  2002年   2826篇
  2001年   2467篇
  2000年   2228篇
  1999年   2150篇
  1998年   1234篇
  1997年   1298篇
  1996年   1166篇
  1995年   1031篇
  1994年   1033篇
  1993年   738篇
  1992年   1070篇
  1991年   914篇
  1990年   679篇
  1989年   605篇
  1988年   521篇
  1987年   446篇
  1986年   411篇
  1985年   415篇
  1984年   219篇
  1983年   203篇
  1982年   148篇
  1981年   123篇
  1980年   109篇
  1979年   117篇
  1978年   78篇
  1977年   63篇
  1974年   75篇
  1972年   6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Abstract Six PCR primer sets complementary to the 16S rDNAs (rRNA genes) were developed and shown to be specific for the following anaerobic bacteria: Clostridium clostridiiforme, C. perfringens, C. leptum, Bacteroides vulgatus, B. distasonis , and B. thetaiotaomicron , respectively. These primers were used for PCR to detect and monitor the bacteria in a semicontinuous culture system designed to mimic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xcept for C. perfringens , the five species of Bacteroides and Clostridia present in the in vitro culture system were detected by the PCR, and the titers varied from 10−2 to 10−6 dilutions. The role of azo dye reduction by these bacterial species in the system was examin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52.
953.
辽宁棉区棉蚜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FAO推荐的微量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棉蚜对六种常用杀虫剂的LD50,并与敏感蚜比较。得出抗药性倍数。棉蚜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加缓慢,从1960年至今增加了500~700倍。而对于拟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增加较快,仅3~4年就达到667。7~9937.4倍。每年增加1.5~2倍。本项研究还应用棉蚜的防治指标和综合治理措施,对抗性棉蚜进行了治理抗性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54.
在本文中描述了乌头属和翠雀属各一新种和一新亚种,唐松草属一新种,侧金盏花属一新亚种,以及毛茛属五新种,首次报道了圆叶唐松草在中国西藏南部的分布,在对叶、雄蕊和心皮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认为,这种植物与特产云南的糙叶唐松草有一定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55.
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线粒体DNA的AP—PCR指纹图谱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细胞质雄性不育(CMS)与线粒体基因组的关系,应用AP-PCR 分析,用7 个任意单引物对6 种水稻品系线粒体DNA 进行了扩增。水稻线粒体DNA 的AP-PCR 产物可分为三种类型:(1)所有供试品系均能扩增的片段,它们代表了线粒体DNA 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序列。有4 个引物检测到这类片段。(2)2 个以上水稻品系共同出现而在全部供试材料间存在差异的扩增片段,这类片段是检测水稻线粒体DNA多态性的主要来源。(3)一种细胞质类型所特有的扩增片段,从引物R2 和V5 的扩增产物中发现了这类片段,它们可能与CMS有关联。另外,WA型不育系珍汕97A 与其杂种之间在6 个引物的扩增图谱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说明两者的线粒体DNA序列结构可能存在某种差别  相似文献   
956.
1921年,Molish首先在光镜下发现植物叶片细胞核中有一种晶体状的内含物(见Weintraub等[1])。后来人们陆续在某些动、植物的细胞核中观察到了这种结构[2—4],并称之为核内含体(intranuclearinclusions)。Bigazzi[3]曾在45种桔梗科植物的细胞中看到了核内含体。但在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中发现内含体的报道很少,至今仅在榛子组织培养分生细胞中看到了类似的结构[5]。我们在对西洋参体细胞胚胎发生进行超微结构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胚性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细胞的核和细胞质…  相似文献   
957.
不同生境下蓝桉的木材解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不同生境下的蓝桉(Eucalyptusglobulus Labill.)木材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描述了木材结构特征。以蓝桉木材的11 个主要特征——导管频率、单孔率、导管直径、导管分子长度、管胞长度和直径、纤维管胞长度和直径、纤维长度、射线频率和高度为指标,对生长在不同生境下的蓝桉进行比较发现:随着纬度的增加,生长轮变化不明显;木材中大部分组成分子的数量特征,除导管频率有降低趋势外均与纬度成正相关。评述了年降雨量对蓝桉木材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8.
水平回转对水稻幼苗叶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在模拟微重力装置上回转14 天的水稻幼苗叶细胞进行了亚显微形态、电子探针和细胞酶化学研究。发现叶细胞质膜上Ca2+ -ATP酶活性消失,膜内钙总量上升、膜外钙总量下降,细胞骨架变得疏松,细胞壁变薄并凹凸不平。叶绿体的基粒和线粒体的内嵴亦有部分变化。其变化机制,首先是细胞质膜上Ca2+ -ATP酶活性消失,膜上钙泵停止工作,跨膜钙浓度差减小,膜内钙浓度上升,微管、微丝聚合受阻,细胞骨架疏松,分泌泡移动失去导向,从而导致细胞壁变薄等状态  相似文献   
959.
用DNA 复性动力学方法克隆到一个水稻中度重复顺序。Southern 杂交、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序列分析资料表明,该重复顺序在水稻基因组中具有串联重复和散布状态两种存在方式。以该DNA 片段作探针,用Southern 杂交方法分析了多种野生稻种和栽培稻品种的基因组分化特征。某些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过的水稻DNA,其图谱呈现出多达40 条以上的杂交带,包括强杂交带和弱杂交带两种类型。重复实验结果证明,强杂交带表现为BBCC染色体组型特异而弱带则在栽培稻各品种间显示出丰富的多态性,表明该重复顺序片段在水稻理论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0.
小麦体细胞胚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胚培养中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原体细胞中大液泡消失,存在大量小液泡,细胞质的电子密度加强,核大,核仁明显,出现多核仁;(2)细胞器数量和种类,如质体、核糖体和线粒体增加;(3)细胞壁加厚,胞间连丝逐渐消失,细胞器数量丰富,胚性细胞中积累淀粉;(4)细胞壁加厚的胚性细胞中存在核仁液泡、自体吞噬泡和分泌泡;(5)多细胞原胚、球形胚和梨形胚被一层外壁包围,但胚体内细胞间广泛存在胞间连丝;(6)成熟胚生长点部位的细胞内质体中出现膜系结构,已向叶绿体转变,类囊体已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