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NIH小鼠种群基因组DNA中H-2q单倍型的百分比,对重组基因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重组基因乙型肝炎疫苗(CHO)、重组基因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和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乙克)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检测乙肝疫苗免疫效力用酶标法,测定乙肝疫苗的ED50值,再通过微量细胞毒法和PCR方法检测小鼠的H-2单倍型,计算不同品系小鼠H-2q的百分数,得出乙肝疫苗与不同动物种群的相关性。结果经验证,经1号NIH小鼠检测结果证实,重组基因乙型肝炎免疫效力依次为CHO〉汉逊〉酿酒,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乙克)效力检测合格,但经2号NIH小鼠检测结果显示除CHO疫苗合格外,其他三种疫苗检测结果均为不合格。基因检测结果为,1号种群NIH鼠含有H-2q型基因的百分比是96%,而2号种群NIH小鼠含有H-2q型基因基因百分比为30%,因此不同的q型基因百分比导致了不同的检测结果。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NIH鼠的H-2单倍型中有q型基因,但不同来源的小鼠种群之间会存在差异,经不同的环境饲养后,小鼠的基因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生物制品检定时,要注意不同品系小鼠及同一品系小鼠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对试验本身的影响。建立一种"动物免疫"的概念。  相似文献   
62.
目的:为增进对青蒿素作用机制的了解,探讨参与调节线粒体体积的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在青蒿素抗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青蒿素能否直接作用于离体线粒体导致线粒体体积变化;利用等效应图分析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抑制剂是否拮抗青蒿素的抗疟作用.结果:青蒿素可以直接导致离体疟原虫线粒体肿胀,而不会影响鼠肝线粒体体积;两种不同的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抑制剂均可拮抗青蒿素的抑疟效果.结论:青蒿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离体疟原虫线粒体导致线粒体肿胀,且青蒿素导致线粒体肿胀的物种选择性与细胞毒性的物种选择性一致.此外,利用抑制剂阻断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的开放可以拮抗青蒿素的抗疟效果,证明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在青蒿素抗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miRNAs具有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功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粘附、侵袭、转移和肿瘤血管形成等过程.miRNAs可调节肿瘤细胞转移表型,主要通过改变肿瘤细胞黏附力、侵袭力与迁移力.本文重点介绍调节肿瘤细胞转移表型相关miRNAs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以便为肿瘤转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4.
蒋志坚  安丽影 《蛇志》2006,18(2):100-102
目的探讨p16和bcl-2表达产物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宫颈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共6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宫颈癌变过程中p16和bcl-2蛋白进行研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16蛋白在CIN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且高于CIN中的表达(P<0.05);bcl-2蛋白在CIN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但与CIN中表达无差异。p16和bcl-2两种蛋白在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p16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提示这两种蛋白有可能作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一种免疫组化指标。  相似文献   
65.
入侵害草薇甘菊的防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防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薇甘菊的防除,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清除、化学防除、生态防除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其中生物防治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生物防治中艳婀珍蝶Actinotethaliapyrrha和安婀珍蝶A.anteas是较有前途的两种昆虫;柄锈菌PucciniaspegazzinideToni能使薇甘菊生长受阻、矮化、枯萎和死亡,在中国有利用的可能;凤凰木Delonixregia、血桐Macarangatanarius、榥伞枫Heteropanaxfragrans可以利用植物相克作用控制薇甘菊;菟丝子属Cuscuta的3种菟丝子能侵染薇甘菊,其中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对薇甘菊控制作用较强,是以草治草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6.
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和GSH-agarose亲和层析法,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5龄若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经硫酸铵沉淀,饱和度在60%-80%下沉淀中GSTs比活力较高,饱和度90%时比活力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67.
【目的】建立分离、纯化分枝杆菌脂聚糖的方法,初步比较分析不同菌株来源的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ipoarabinomannan,LAM)和脂甘露聚糖(Lipomannan,LM)的结构差异及研究脂聚糖刺激对巨噬细胞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riton X-114液相法提取脂聚糖,电洗脱法分离纯化,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进行分子量鉴定;基于特异性识别非还原性末端α-D-甘露糖基的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分析新诺分枝杆菌JDM601、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标准株和耻垢分枝杆菌mc2155脂聚糖的结构差异;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检测脂聚糖刺激的RAW 264.7巨噬细胞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电洗脱法成功纯化出3种菌株脂聚糖;MALDI-TOF/TOF-MS鉴定发现,分子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新诺分枝杆菌JDM601、耻垢分枝杆菌mc2155和结核分枝杆菌H37Rv来源的脂聚糖。Western blot显示,Con A能与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标准株来源的LAM相互作用,而不能与新诺分枝杆菌JDM601和耻垢分枝杆菌来源的LAM相互作用;并且发现Con A与新诺分枝杆菌JDM601来源的LM有很强的反应,然而与其余两种来源的LM反应很弱。3种菌株来源的脂聚糖均能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COX-2蛋白的表达。【结论】首次成功对来源于中国临床分枝杆菌分离株的脂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初步探讨了不同菌株来源分枝杆菌脂聚糖的结构差异,并表明LAM和LM均能刺激巨噬细胞诱导COX-2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对宿主的毒力和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新结构化合物FLLL31抑制卵白蛋白(OVA)致敏引发的小鼠气道炎症的活性,探讨FLLL31治疗哮喘的初步疗效。方法:雄性BALB/c小鼠(18~2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对照组(OVA组)、地塞米松组(1 mg/kg,腹腔注射)和FLLL31组(15 mg/kg,口服灌胃)。各组小鼠分别于第0 d和第14 d致敏,每只鼠腹腔注射20μg OVA和2.25 mg Al(OH)3凝胶,FLLL31自致敏第24 d开始给药,给药周期为7 d;于第28、29、30 d以气管滴入OVA进行攻击,攻击前1 h给予受试化合物FLLL31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结果:小鼠肺灌流液炎症细胞分类计数、肺组织病理分析等实验结果证明,FLLL31以15 mg/kg连续给药7 d后,与模型组相比,抑制了小鼠肺部气道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明显改善OVA致敏引发的小鼠气道炎症症状;ELISA结果证明FLLL31降低小鼠肺灌流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LLL31降低OVA致敏小鼠肺部白细胞介素6受体浓度,减少中性粒细胞标志物淋巴细胞抗原6G(Ly6G)的表达(P0.05)。结论:特异抑制STAT3的新结构化合物FLLL31在体内对OVA致敏小鼠模型气道炎症有较好的改善和免疫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69.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e NP,P, M, F,HN and L proteins of the paramyxovirus Tianjin strai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bioinformatics methods.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6 structural proteins among the Tianjin strain and 25 paramyxoviruses showed that the Tianjin strain belonged to the genus Respirovirus, in the subfamily Paramyxovirinae, and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Sendal virus (SeV). Phylogenetic analysis with 14 known SeVs showed that Tianjin strain represented a new evolutionary lineage. Similarities comparisons indicated that Tianjin strain P protein was poorly conserved, sharing only 78.7%-91.9% amino acid identity with the known SeVs, while the L protein was the most conserved, having 96.0%-98.0% amino acid identity with the known SeVs. Alignments of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6 structural proteins clearly showed that Tianjin strain possessed many uniqu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their protein sequences, 15 in NP, 29 in P, 6 in M, 13 in F, 18 in HN, and 29 in L.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ianjin strain was most likely a new genotype of SeV. The presence of uniqu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suggests that Tianjin strain maybe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iological, pathological, immunological, or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known SeVs.  相似文献   
70.
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中植物病毒组成的一个属, 病毒粒子为球状,直径80~110nm,粒体外层由一层脂质包裹.基因组属于负单链RNA,由三个片段组成,分别被称为L RNA、M RNA、和S RNA.L RNA为负链、含单个开放阅读框架(ORF),M RNA和S RNA均为双义RNA, 有2个ORF,反向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