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9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78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描述了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石蝴蝶属(Petrocosmea Oliv.)一新种——黄斑石蝴蝶(P.xanthomaculata G.Q.Gou et X.Y.Wang)。新种与贵州石蝴蝶(P.cavaleriei Lévl.)相近,但叶多数,20~40枚,叶基心形,花冠白色,在裂片之间具明显黄色斑纹,苞片小,长约1 mm,花柱除上部外密被开展的白色长柔毛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9年收治的46例有完整病历资料的GIST病例,以探讨GIST的主要发生部位、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60.87%)和小肠(26.09%);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71.74%),腹痛不适(19.57%),腹部包块(15.22%)等;诊断首选B超(阳性率45.65%)、CT(阳性率100%)和内窥镜检查(阳性率81.09%)。本组手术45例,根治性切除40例,姑息性切除3例,术中活检1例,局部切除1例,1例放弃治疗。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42例,复发死亡11例,带瘤生存8例,无瘤生存21例,3例术后口服格列卫(甲磺伊马替尼,ST1571)的病人已生存8月、14月、18月。结论:目前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分子靶向制剂的应用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行预防性药物,物理预防以及系统性功能锻炼.结果:181例术后患者中有41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细致的护理和有效的措施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后的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4.
利用RACE技术,首次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中克隆获得一个气味结合蛋白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553 bp,开放阅读框411 bp,3'和5'端非编码序列分别为13 bp和129 bp.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编码136个氨基酸,推测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5.4 kDa,等电点为8.76.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丽蝇蛹集金小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与现已报道的其它昆虫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的相似性均低于30%,拥有6个保守半胱氨酸位点等气味结合蛋白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丽蝇蛹集金小蜂气味结合蛋白与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气味结合蛋白2,3,4,5,6,7,8和12聚为同一族,与意大利蜜蜂气味结合蛋白5,6和8的进化程度最近.RT-PCR分析表明,丽蝇蛹集金小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不仅在雌、雄成虫触角中高度表达,而且在头部和足中有微弱表达.  相似文献   
105.
井冈山杜鹃叶片抗氧化系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井冈山杜鹃(Rhododendron jinggangshanicum Tam)4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高温处理下其叶片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阐明高温胁迫下井冈山杜鹃抗氧化系统的防御机理.结果显示:(1)30℃和38℃处理6 d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比对照极显著(P<0.01)升高44.44%和127.16%、33.12%和129.35%、106.52%和188.6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幅较小,分别比对照增加3.77%和5.11%.(2)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Pro)含量均明显上升,而抗坏血酸(AsA)含量却显著降低;除30℃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外,其它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3)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叶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大量积累,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而形态上则表现为受害加重,植株出现轻度萎蔫、老叶褐化脱落、新叶坏死等现象.研究表明,井冈山杜鹃受到高温胁迫的氧化伤害可能与AsA含量显著下降和H2O2、MDA含量大幅增加有关,其植物体能诱导增加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Pro含量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高温引发的活性氧毒害.  相似文献   
106.
施氮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和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鄂北岗地以当地主栽的5个冬小麦品种‘鄂麦14'、‘鄂麦18'、‘鄂麦23'、‘郑麦9023'、和‘洛麦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裂区试验在不施氮(0 kg/hm2)和施氮(195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品种小麦氮素的累积、转移与分配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扬花期,不施氮处理叶片、茎鞘和穗部氮素累积量均为‘鄂麦14' 最大,积累量分别达到14.2 、16.6 和10.8 kg/hm2;施氮后‘鄂麦23' 的叶片氮素积累量最大(71.5 kg/hm2),‘鄂麦14' 的茎鞘积累量最大(69.0 kg/hm2),‘鄂麦18'的穗部积累量最大(34.2 kg/hm2).(2)成熟后不同部位氮素转移效率表现为叶片>穗>茎鞘,且叶、茎鞘、穗氮素转移效率存在品种差异;不同品种间氮肥效率差异显著,并以‘鄂麦23'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最高,而‘郑麦9023'的氮肥生理效率最高.(3)在氮胁迫条件下,扬花前‘鄂麦14'各器官氮素累积量、成熟期的氮素转移率及籽粒氮素累积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而在施氮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氮素的累积、转移与分配因品种不同而异,‘鄂麦14'和‘鄂麦23'籽粒及植株氮素累积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研究发现,冬小麦氮素的累积、转移与分配受品种与氮素调控共同影响;施氮能显著提高各器官氮素的累积量,且提高的幅度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107.
上海市中心城区河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午潮港、横港、朝阳河、曹杨环浜等4条河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相关水环境指标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63种,其中轮虫44种(69%),枝角类13种(21%),桡足类6种(10%),优势种主要为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长足轮虫(R.neptuni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大型溞(Daphnia magna)、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和广布中剑水蚤(Microcyclops leuckarti)。4条河道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变动范围为726~2571ind.L-1;平均生物量为12.04~44.27mg·L-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种群密度、生物量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中的磷酸盐、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对河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进行分...  相似文献   
108.
眼镜蛇毒对大鼠丘脑网状核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丽发  徐臣利  熊克仁 《蛇志》2010,22(1):9-11
目的探讨眼镜蛇毒对大鼠丘脑网状核c-f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比较c-fos阳性神经元在眼镜蛇毒组、生理盐水组、正常对照组大鼠丘脑网状核的表达。结果眼镜蛇毒组大鼠丘脑网状核c-fos阳性神经元比生理盐水组、正常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眼镜蛇毒对大鼠丘脑网状核c-fos表达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已知苦苣苔科植物共有80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45个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至华南地区,其中特有种和狭域种十分丰富。由于苦苣苔科大部分种类仅适应于某些特化的微生境,因此极易因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致危。为更好地了解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风险,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且结合最近发表的新分类群中关于濒危等级评估的相关内容,辅以近年来实地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重新评估。同时,依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苦苣苔专业委员会、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和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平台,首次创新了从新种发现和发表到濒危状况评估、即时启动保育和园艺新品种培育同步进行的物种保护新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必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因此,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紧迫性的认识;(2)针对濒危的尤其是被评估为极危(CR)和濒危(EN)的类群开展“抢救性”保护、迁地与就地保护和野外回归;(3)积极开展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以上结果和建议是将来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