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56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61.
N+离子注入板栗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用不同能量和剂量的N+离子注入板栗的冬芽,对其嫁接成活率、叶片面积和新梢最大长度等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注入促进生长,提高了板栗的经济性状,引起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的变化.通过综合比较,发现经30keV能量、20×1015 ion/cm2剂量处理的"蜜蜂球"和25keV能量、20×1015 ion/cm2剂量处理的"粘底板"各有一变异株,并将该剂量作为板栗品种改良的最佳注入剂量.  相似文献   
962.
重庆市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1996~2005年对重庆直辖市36个县(区、市)进行野外调查采集,结合有关资料记载,重庆市共有两栖动物2目9科18属45种,其中有尾目6种,无尾目弧胸类(蟾类)12种、固胸类(蚌类)27种。建议加强对该市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两栖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963.
964.
965.
在家蚕Bombyx mori L.的五龄起蚕期,添食氚标记的雄性激素丙酸睾丸酮(代号3H-TP),用液体闪烁谱仪探查五龄期蚕体对3H-TP的吸收与排泄、贮存与分布及雌雄间的差异.结果证明:蚕体对3H-TP的排出率在添食后24小时达峰值,累计吸收率雄性为85.81%、雌性为68%,雌雄间有明显差异.蚕体内务组织器官对3H-TP的吸收也有显著不同,中肠、血液在添食后2小时,脂肪体在72小时、体壁在48小时,其放射活性为最大值,雌雄间均无明显差异;生殖腺则在添食后168小时达峰值,且雄性显著高于雌性;丝腺中相对含量比较稳定,雌雄之间无较大差异.3H-TP在蚕体各组织器官中的贮存与分布表现为:五龄初期(添食后2小时)以中肠和血液最多,共达85%左右;五龄中期(添食后96小时)以性器官最高(28%左右);五龄末期(添食后192小时)性器官中高达34.58%,且雄性(40.4%)显著高于雌性(28.74%).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在家蚕五龄起蚕期添食3H-TP,能被蚕儿多量吸收和贮存在体内,其中尤以生殖器官的相对含量最多,雌雄间亦有明显差异.由此表明,雄性激素可能对家蚕具有某种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966.
黔金丝猴食性及社会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狭小范围内(杨业勤,2002),被IUCN列为"濒危种"(IUCN, 2007).它自1903年由Thomas命名后,直到1965年才出现一些生态方面的报道(彭鸿绶等,1965),20世纪80年代,Tan(1985)、马世来等(1988)零星报道了一些黔金丝猴生态学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67.
家蚕免疫相关基因和信号途径的鉴定和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蚕Bombyx mor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 在中国约有5 000年的驯化历史。家蚕分子免疫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已经初步勾勒出其先天免疫的轮廓。本研究基于更新的家蚕基因组数据, 通过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鉴定了家蚕21个免疫相关基因家族的218个基因, 其编码产物包括模式识别受体、信号传导因子、效应分子和氧化防御相关的酶类。尽管信号传导因子的序列分化较大, 但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它们在不同昆虫间呈明显的直系同源关系。相反, 与识别、调制和效应因子相关的基因的序列保守性更高, 但是这些基因家族明显缺乏直系同源基因, 由此推测这些基因是由物种特异的基因复制机制产生的。结果提示家蚕拥有与其他昆虫相同的免疫应答调控的分子机制, 而且家蚕同样可以通过基因复制及其序列分化等方式调节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968.
本文从家蚕病蚕中分离到一种家蚕类浓核病毒(BmDNV-Like),对它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该病毒首先寄生家蚕中肠柱状细胞,继而引起其细胞核的膨大和破裂;组织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该病毒既能在家蚕中肠柱状细胞中增殖,也能在中肠的杯形细胞中增殖,甚至在感染后期能在家蚕幼虫的大部分组织细胞中感染和增殖。  相似文献   
969.
苦瓜叶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取食和产卵行为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洲斑潜蝇是危害蔬菜、观赏植物的重大害虫之一.苦瓜叶乙醇提取物(浓度为2000~4000 μg·ml-1)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取食和产卵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对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并测试了4种萃取物对美洲斑潜蝇成虫取食和产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物在浓度为1000 μg·ml-1时,处理后2 d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拒食率分别是11.08%、34.89%、22.99%和 0,产卵抑制率分别是0、30.91%、6.45%和 0.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活性最强,当其浓度为4000 μg·ml-1时,处理后2 d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拒食率和产卵忌避率分别为70.95% 和69.49%.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9S,23E)-5β,19-环氧-19-甲氧葫芦素-6,23-二烯-3β,25-二醇 (化合物1)、(19R,23E)-5β,19-环氧-19-甲氧葫芦素-6,23-二烯-3β,25-二醇(化合物2) 和3β,7β,25-三羟基葫芦素-5,23-二烯-19-醛缩-3-O-β-D-吡喃葡糖苷(化合物3),3种化合物在供试的浓度(100~400 μg·ml-1)条件下对美洲斑潜蝇的取食和产卵行为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00μg·ml-1浓度时,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3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拒食率分别是66.89%、53.53%和78.02%,产卵抑制率分别是76.32%、58.36%和78.36%.  相似文献   
970.
华西雨屏区苦竹林土壤呼吸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 对华西雨屏区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 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 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5 g N·m-2·a-1)和高氮(30 g N·m-2·a-1)。每月下旬, 采用红外CO2分析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 并定量地对各处理施氮(NH4NO3)。结果表明: 2008年试验地氮沉降量为8.241 g·m-2, 超出该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在生长季节, 苦竹林根呼吸占总土壤呼吸的60%左右。模拟氮沉降促进了苦竹林土壤呼吸速率, 使苦竹林土壤每年向大气释放的CO2增加了9.4%~28.6%。在大时间尺度上(如1 a), 土壤呼吸主要受温度的影响。2008年6~10月, 土壤呼吸速率24 h平均值均表现为: 对照<低氮<中氮<高氮。氮沉降处理1 a后, 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加, 并且均与氮沉降量具有相同趋势。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关系, 利用温度单因素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大部分。模拟氮沉降使得土壤呼吸Q10值增大, 表明氮沉降可能增强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在氮沉降持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氮沉降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可能使得苦竹林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