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5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10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越南苦苣苔科植物四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4个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在越南的分布新记录,其中1种为半蒴苣苔属(Hemiboea)的红苞半蒴苣苔(H.rubribracteata),2种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的文采报春苣苔(P.wentsaii)和疏花报春苣苔(P.laxi flora),还有1种为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的桂黔吊石苣苔(L.aesch ynanthoides)。文中列出了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2.
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与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盐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土壤盐分和地下水埋深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植被发育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典型植被(翅碱蓬 柽柳、刺槐、芦苇和棉花)、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平均影响系数为0.327,地下水埋深在0.5~1.5 m的土壤盐渍化最严重;整个研究区内植被发育较差,其中,研究区78%面积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0.4,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对天然植被分布有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对研究区翅碱蓬-柽柳、刺槐、芦苇及棉花NDVI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埋深对翅碱蓬-柽柳NDVI的影响显著,对芦苇、棉花、刺槐NDVI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通过屠宰和解剖学试验,验证金川多肋骨牦牛体外触摸鉴别方法的准确性,为科研和生产应用建立简捷实用、准确可靠的方法。方法对试验牦牛进行触摸鉴别,根据鉴定结果,依照肋骨对数将牦牛分为A、B两组(A组具15对肋骨,B组具14对肋骨),从A、B两组中随机抽取25%的个体进行屠宰和解剖实验。应用触摸鉴别法在中心产区和分布区对15对肋骨牦牛的比例进行普查。结果触摸鉴别准确率为96.15%;19头肋骨数为15对的牦牛中,胸椎为15,腰椎数为5的个体有18头,约占95%。而腰椎数为4的个体仅1头,占5.26%;26头屠宰牦牛中,真肋+弓肋+浮肋组型为8+7+0个体的比例为68.42%;8+6+1个体比例为31.58%。结论触摸鉴别法简捷、准确率高,可以在生产和科研中推广应用;15对肋骨牦牛中,大多数个体的胸椎多出1个,而腰椎数正常,且60%以上个体肋骨组型为8+7+0,无浮肋;中心产区,多肋牦牛比例为52.08%,分布区为30.21%。  相似文献   
94.
对2008年在甘肃省发生的一起疑似手足口病(HFMD)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的流行进行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明确引起这起传染病流行的病原体。从4名发热出疹患者采集的8份临床标本中(每个患者采集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首先将临床标本接种到RD和HEp-2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阳性的标本提取病毒核酸,然后使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人肠道病毒(HEV)核酸的检测。对HEV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采用序列非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技术(SISPA)进行"未知病原体"的鉴定。分离到的6株病毒均鉴定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结合分析这起流行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HSV-1是引起这起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的病原体。6株HSV-1的gG区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差异都较小,同源性分别高达98.8%和97.9%,说明这起疫情是由同一个病毒传播链引起的。HSV-1等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需要与HFMD进行鉴别诊断,由于仅从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上判断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依赖于实验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SPF和正常鼠下呼吸道菌群多样性区别,为研究洁净环境下呼吸道菌群对免疫耐受形成的影响提供简便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飞行质谱和DGGE的方法检测正常和SPF BALB/c小鼠及Wistar大鼠呼吸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菌群多样性的区别.结果 SPF BALB/c小鼠下呼吸道菌群丰度小于普通小鼠,下呼吸道菌群丰度小于消化道.SPF Wistar大鼠下呼吸道菌群丰度小于普通大鼠.结论 SPF环境造成鼠下呼吸道菌群丰度减小.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考察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的稳定性.方法 对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成品进行(25±2)℃条件下为期6个月的加速稳定性试验和(6±2)℃条件下为期4年的长期稳定性试验,对考察的制品按2010版《中国药典》三部进行全面检测,检测其抗-HBs效价、蛋白质含量、纯度、pH值、分子质量大小分布(单体+二聚体)、麦芽糖含量、甘氨酸、无菌检查、异常毒性检查、热稳定性试验、热原检查、外观检查、鉴别试验等质量指标,用t检验分析各质量指标检测数据的变化趋势.结果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制品在进行加速试验后,单体+二聚体、抗-HBs效价值都有下降趋势.在进行长期试验后,除单体+二聚体有所下降趋势之外,其他各项质量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的稳定性良好,在进行6个月的加速破坏性试验和4年的长期稳定性试验后,其质量仍能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三部的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四氮盐(XTT)还原法评价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及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结果胡桃楸提取物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及90%的最小抑制药物浓度(SMIC50、SMIC90)分别为15.2μg、23.4μg。胡桃楸提取物作用浓度大于20μg时对该菌细胞黏附有抑制作用。30μg胡桃楸提取物可完全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胡桃楸提取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的膜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考察蒲公英提取物对MCF-7增殖作用的影响,研究蒲公英抗肿瘤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MTT法比较蒲公英水提物、醇提物和不同极性提取物对MCF-7增殖的影响;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具有抑制MCF-7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部位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蒲公英水提物和醇提物对MCF-7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体外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92.95%、93.59%,蒲公英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中,氯仿部位抑制MCF-7的增殖,且抑制作用高于醇提和水提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部位促进MCF-7的增殖。从蒲公英氯仿提取物中鉴定出80种化合物,占其总量的98.07%。结论:蒲公英氯仿部位具有抗肿瘤活性,为蒲公英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拓展了筛选中药活性成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脑卒中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母婴结局、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的妊娠相关脑卒中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发生在妊娠期21例,产褥期18例。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脑静脉血管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腰椎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诊断出血性脑卒中7例,脑梗死3例,脑静脉窦血栓(CVST)29例,均给予相应的抢救及治疗。16例早期、中期妊娠患者行人工流产术或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穿刺引产终止妊娠,5例患者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患者治愈出院15例,6例死亡,1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或语言障碍,家属放弃治疗出院4例。结论:妊娠相关脑卒中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子痫前期、心源性栓塞、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水电解质紊乱等代谢障碍性疾病及产褥感染等。其发病急、病死率高,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早诊断及时治疗,选择适当的时机及方式终止妊娠是改善妊娠相关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
2010年7和8月,采用样带法于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在三叉河片区(28°30′43.67″N,106°25′03.72″E,海拔1 087 m)采集到25只形态相似的两栖动物标本,经过鉴定,该标本为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a)的合江棘蛙(Q.robertingeri),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贵阳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