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 is one of the lynchpins of modern intensive-care medicine and is life saving in man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ontinuous ventilator support, however, results in ventilation-induced diaphragm dysfunction (VIDD) that likely prolongs patients’ need for MV and thereby leads to major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and avoidabl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deaths. Oxidative stress is a key pathogenic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DD, but its regulation remains largely undefined. We report here that the JAK–STAT pathway is activated in MV in the human diaphragm, as evidenced b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hosphorylation of JAK and STAT. Blockage of the JAK–STAT pathway by a JAK inhibitor in a rat MV model prevents diaphragm muscle contractile dysfunction (by ~85%, p < 0.01). We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activated STAT3 compromise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induces oxidative stress in vivo, and, interestingly, that oxidative stress also activates JAK–STAT. Inhibition of JAK–STAT prevent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protein oxidation and polyubiquitination and recover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cultured muscle cells. Therefore, in ventilated diaphragm muscle, activation of JAK–STAT is critical in regulat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is thereby central to the downstream pathogenesis of clinical VIDD. These findings establish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therapeutic promise of JAK–STAT inhibitors in ventilated ICU patients.  相似文献   
72.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能使90%的患者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但实际高血压的控制率仍很低,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患者用药依从性不良。本文综述了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概念、现状及评估方法,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应积极干预及加强健康教育,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降低高血压带来的靶器官损害,并进一步对寻求更准确、客观的用药依从性评估方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3.
纳智 《广西植物》2005,25(3):261-263
用GCMS联用技术首次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白簕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一共分离出108个峰,确认了其中的81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50%,主要是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相似文献   
74.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具有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通过上调或下调基因表达的策略,观察PTTG1基因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利用PCR技术分离出PTTG1全长cDNA,分别正向和反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重组载体分别命名为正义PTTG1-S/pIRES2-EGFP(即pI-P-S)和反义PTTG1-AS/pIRES2-EGFP(即pI-P-AS),将这两种重组载体稳定转染LNCaP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和MTT法分别检测了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情况.转染正义PTTG1后处于S期和G2期的细胞明显增加,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增强;相反,转染反义PTTG1后处于S期和G2期细胞明显减少,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减弱(P<0.05).结果表明,PTTG1能明显改变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的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它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75.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对流域水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建军  纳磊  董煌标  王鹏 《生态学报》2008,28(8):3597-3605
以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为对象,研究了植被覆盖类型对流域水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的流域年径流系数分别为:林地流域1.6%~2.3%,以农、牧为主的流域3.1%~3.9%;各流域基流系数差异显著,人工林流域为零,次生林为主的流域1.0%~1.5%,以农、牧为主的流域2.5%~2.8%;在雨季人工林流域的径流总量是次生林流域的3.37倍、农地流域的1.9倍,而农地流域的基流量是次生林流域的2.2倍;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人工林流域、次生林流域地表径流量分别是农地流域的10.8倍和2.2倍;在历时较长的暴雨条件下,人工林流域单位面积上的洪峰流量是农地流域的3.4倍,次生林流域的6.9倍;在长历时、大雨量条件下,农地流域的径流量是次生林流域的1.8倍.水平梯田的水源涵养功能与次生林植被相当,次生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远好于人工植被,在水资源短缺的黄土高原应提倡植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76.
锦鸡儿植物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锦鸡儿属的多种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区域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效果,该研究以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为材料,选择宁夏银北西大滩核心试验站的盐渍化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锦鸡儿建植1年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了解该类植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作用及生态效应。结果显示:(1)种植锦鸡儿1年能够显著降低盐碱地土壤全盐含量和pH,提高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2)种植锦鸡儿不影响其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但小叶锦鸡儿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香浓指数最低。(3)不同种锦鸡儿对盐碱地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有所不同,小叶锦鸡儿根际/非根际细菌群落的结构分别与对照土壤以及柠条、中间锦鸡儿根际土壤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包括假黄色单胞菌属、新鞘氨醇菌属及根瘤菌属在内的12个优势细菌属的相对丰度在小叶锦鸡儿非根际土壤中显著增加。(4)db-RDA分析表明,盐碱地土壤全盐、全氮及全磷含量分别解释了锦鸡儿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变异信息的23.5%、25.4%和22.2%,3种因子累计共解释48.5%的细菌群落变异(P0.05),但这些因子对锦鸡儿根际细菌群落的变化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短期种植锦鸡儿属植物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具有一定改良效果,且不影响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但不同种锦鸡儿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7.
78.
耐盐植物引种和培育是开发利用盐碱地的主要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试验以哈萨克斯坦引进的吉尔吉斯白桦(Betula kirghisorum)、欧洲白桦(B.pendula)、毛枝桦(B.pubescens)和本地的白桦(B.platyphylla Suk.)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7月在东北林业大学进行中性盐(NaCl)和碱性盐(NaHCO3)的胁迫试验,测定生长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含量,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比评价4种桦树幼苗的耐盐碱能力,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桦树树种,为耐盐植物引种和培育提供有价值的数据。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桦树幼苗的高生长和光合效率受到显著抑制,而当浓度≥0.5%时,大部分幼苗枯死。株高增长量、基径增长量、净光合速率(Pn)、光能利用效率(SUE)、羧化效率(CUE)、表观量子效率(AQY)及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多数达到了显著水平;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构建了0.1% NaCl、0.3% NaCl、0.1% NaHCO3和0.3% NaHCO3胁迫处理的综合评价公式,并分别筛选出了综合性状相对优良的单株,其中NaCl胁迫下较优单株为32、33、34、35;NaHCO3胁迫下较优单株为262、263、264、35。综合比较认为,吉尔吉斯白桦对低中浓度的中性盐的抗性最强,本地对照白桦对低中浓度碱性盐的抗性最强,而吉尔吉斯白桦和毛枝桦对高浓度碱性盐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79.
对民族植物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简要综述。民族植物学自1896年在美国诞生以来,经历了百年漫长的发展过程。民族植物学由早期的描述编目有用植物,已经发展到了实验性、技术性和定量性研究的新阶段;民族植物学的原理与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区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近代民族植物学的学科发展可归纳为3个特征:(1)研究方法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由记载编目和描述到实验性、技术性的定量研究和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发展;(2)研究途径的发展表现在由调查记录、访谈式的被动研究到参与式研究和取证分析;(3)研究地区已由局部区域性研究扩大到全球范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从对原住民和少数民族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扩展到所有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植物资源的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民族植物学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在过去20年里已从无到有,建立起了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容、方法和途径,将民族植物学从基础描述性研究(调查、记载、编目),推进到应用研究,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发展和山区扶贫等方面取得了若干进展。当前,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和新的挑战,必须紧跟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投入西部大开发,加强学科建设,推进研究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把民族植物学由地区性研究推进到全国性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0.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is a common uro- genital malignancy and often shows odd biological features. RCC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2% of ma- lignancies worldwide. The incidence of and mortality from RCC have continuously increased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One third of the patients already have me- tastases when first consulting the doctors. Another 30%—40% of patients develop metastasis after surgi- Identification of over-expressed genes in human RCC 149 cal excision of the p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