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制备抗黄曲霉尿酸氧化酶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杂交瘤技术,获得2株针对重组黄曲霉尿酸氧化酶(rUOX)的杂交瘤细胞McAb17和McAb3;采用盐析和A蛋白亲合层析柱纯化该抗体。结果:McAb17和McAb3的腹水效价达到1∶512000,纯化后获得纯度大于95%的单抗,抗体亚类(型)分别为IgG1/k型和IgG2a/k型;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单抗与rUOX和Rasburicase(商品化rUOX)可发生特异反应。结论:制备了抗黄曲霉尿酸氧化酶单克隆抗体McAb17和McAb3,为检测rUOX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变化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肛肠疾病日间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于我院行肛肠疾病日间手术的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成A、B、C三组,每组各41例,其中A组麻醉时注入右美托咪定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 L,B组麻醉时注入右美托咪定复合0.5%罗哌卡因20 m L,C组注入右美托咪定复合0.75%罗哌卡因20 m L。比较三组患者麻醉后镇痛效果,比较三组麻醉前、麻醉30 min后的呼吸循环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记录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镇痛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P0.05),但B组、C组镇痛优良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麻醉前、麻醉30 min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较A组短,且C组短于B组(P0.05),而B组、C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较长,且C组长于B组(P0.05);B组、C组Bromage评分1分人数均较A组少,且C组少于B组(P0.05),B组、C组Bromage评分2分人数均较A组多,但C组较B组少(P0.05),C组Bromage评分3分人数较A组和B组多(P0.05),三组Bromage评分4分人数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但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0.7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肛肠疾病日间手术的镇痛效果、麻醉效果优于0.37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但是0.7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0.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是肛肠疾病日间手术中更为合适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23.
Rice stripe virus (RSV) infects rice and is transmitted in a propagative manner by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How RSV enters an insect cell to initiate the infection cycle is poorly understood.Sequenc...  相似文献   
24.
产ε-聚赖氨酸菌株生物合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一株产ε-聚赖氨酸Kitasatospora sp.PL6-3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并通过5L发酵罐中ε-PL的合成条件的考察,发现在搅拌转速为350r/min,pH4.0,初糖浓度为3%并补糖的操作条件下ε-PL的质量浓度可高达6.65g/L,产率提高近10倍。  相似文献   
25.
炭疽保护性抗原(PA)是炭疽毒素的重要组分,同时也是现有炭疽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在炭疽杆菌的致病与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以重组PA为免疫原,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结合炭疽毒素敏感细胞的毒性中和试验,大量筛选抗PA单克隆抗体,获得了9株炭疽毒素中和性单抗。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单抗以IgG1亚类为主,分别识别PA 3个结构域的4个不同中和表位区。针对结构域2的4株单抗识别同一表位区,其中3株单抗的中和活性强于抗PA多抗;针对结构域4的4株单抗识别两个不同表位区;另有1株单抗识别位于结构域3的表位。实验结果提示PA具有多个中和表位,分别位于其不同结构域,其中结构域2、4包含主要中和表位。实验中获得的针对不同表位的中和性单抗为深入研究PA的免疫保护机理提供了工具,也为研制针对炭疽毒素的被动免疫制剂和治疗药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6.
榕树-榕小蜂的物种共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榕树-榕小蜂的互惠共生是植物与其传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极端的特例,几乎每一种榕树均由榕小蜂科的一种特定昆虫传粉,而它们的小蜂也只能在此特定榕树种的花内养育它们的幼虫,构成了高度的种专一性(一对一原则).因此榕树及其传粉昆虫间的相互作用被看作是专性互惠共生的最极端特例,也引起人们对它们共趋异及物种形成的诸多推测.对目前榕树一榕小蜂的物种共形成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阐述,希望能对全面认识这对完美的共生伙伴及物种共形成机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7.
目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高。体育运动,高能量机动车造成的膝关节损伤数量不断增加,关节软骨的损伤恢复一直不是很理想。针对其后期的恢复研究做了许多相关的实验。本实验通过对兔膝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后软骨细胞中OPG(骨保护素)与RANKL(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两种因子在损伤后与正常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的比较,探讨损伤后软骨细胞中OPG和RANKL的表达。方法:2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前4组在10天完成20只兔左后腿膝关节软骨损伤动物模型,最后1组5只做手术对照组,术后处置相同。在术后1周,2周,4周,8周时取膝关节软骨损伤处关节软骨制成标本对照组取正常膝关节软骨制成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软骨细胞恢复情况及SP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细胞中OPG与RANKL的表达。在光镜下观察,通过医学图像分析软件(media cybernetics image-proplus6.0)图片分析,测定镜下相对灰度值并计算每个标本的平均灰度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OPG在膝关节损伤后2-4周表达最高,4-8周有下降趋势。RANKL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后明显表达并逐步的呈升高趋势。实验组镜下观察表达较强烈,测定镜下平均灰度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OPG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后显著性表达。2-4周表达较高,4-8周趋于降低。2.RANKL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后显著表达,1-8周呈平稳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甘麦大枣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单胺递质的影响,并从突触结构及结构蛋白MAP-2与GAP-43表达改变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10.8 mg/kg)、甘麦大枣汤高、低剂量组(9.72、4.86 g/kg),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建立抑郁模型,并于造模同时给药组灌胃给药,连续21 d。采用糖水消耗实验和旷场测试评价大鼠抑郁样行为,ELISA法检测海马单胺递质5-HT、NE含量,Golgi染色观察神经元突触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突触结构蛋白MAP-2和GAP-43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抑郁模型大鼠糖水偏好度及自主活动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海马5-HT、NE含量显著下降(P<0.01),树突棘缺失明显,同时MAP-2和GAP-43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甘麦大枣汤干预后,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明显缓解(P<0.01),5-HT、NE含量显著升高(P<0.05),树突棘密度、长度及分枝增加,MAP-2和GAP-43表达显著回升(P<0.01)。结论: 甘麦大枣汤能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升高海马单胺递质含量,其作用可能与上调突触结构蛋白、缓解神经元突触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9.
一类具有阶段结构的病毒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病毒能影响未感染细胞的产生的假设下,本文考虑了一类被感染细胞具有潜伏和活性两阶段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近似和简化,得到了病毒的基本再生率.当基本再生率小于1时病毒将最终灭绝;当基本再生率大于1时,模型存在唯一的正平衡点,它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并且病毒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人工饲养条件下实验恒河猴肠道病理改变,探讨实验猴肠道疾病分布规律和病理改变特点,丰富实验猴自发病变基本研究资料。方法对1998-2008年云南地区饲养的自然死亡的155只恒河猴(年龄2-20岁)的肠道进行病理检查,按年龄分为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5例恒河猴中58例检出肠道病变,有慢性肠炎、急性肠炎、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溃疡、穿孔、寄生虫共8种主要病变,出现率最高的为急性肠炎(20.00%)。实验猴不同年龄组肠道病变类型分布基本相同,肠道病变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不同年龄组间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人工饲养条件下死亡实验猴肠道病变检出率较高,急性肠炎是实验猴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实验猴肠道病理改变随年龄增长而病变加重。对实验猴饲养和研究时,应重视肠道病变因素,尤其是急性肠炎。死亡实验猴肠道病变研究对实验猴的质量控制和相关动物实验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