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2篇
  免费   1180篇
  国内免费   4714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56篇
  2022年   461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494篇
  2019年   491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348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521篇
  2014年   773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891篇
  2011年   887篇
  2010年   695篇
  2009年   717篇
  2008年   753篇
  2007年   773篇
  2006年   646篇
  2005年   588篇
  2004年   438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345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8篇
  1954年   3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摘要 目的:探讨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对环状混合痔(RMH)术后患者创面愈合、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RMH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和研究组(n=47,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创面愈合情况、不良反应、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结果:治疗10 d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36%(42/47),高于对照组的71.74%(33/46)(P<0.05)。两组治疗10 d后创面渗液、水肿、疼痛、创面肉芽组织评分下降,创面面积减小,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0 d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0 d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MH患者术后采用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治疗,疗效较好,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2.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2015-2018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统计2015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资料来源于检验科临床送检的伤口分泌物、痰液、血液、尿液等病原学标本。结果:2015年~2018年,共分离到菌株13246株,其中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株1927株,分离率为14.55 %。其中 2015 年的分离率为3.11 %,2016年的分离率为4.51 %,2017 年的分离率为5.15 %,2018 年的分离率为2.11 %;鲍曼不动杆菌标本分离率最高的为痰液,占78.83 %,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12.51 %,尿液标本占5.81 %,血液标本占2.85 %;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所有致病菌中的排序均为第一位或者第二位;2015年~2018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2015年~2018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使用,是造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3.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不同时长持续时间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EST联合EPBD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其术中气囊扩张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46例,扩张时间20 s)、B组(46例,扩张时间40 s),对比两组患者一次净石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12 h血淀粉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对比显示两组患者一次净石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12 h血淀粉酶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氨酸转氨酶(Glutamat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出现明显的下降,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3)A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4.35 %(2/46),B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8/4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联合EPBD对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中不同气囊扩张时间不会对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等指标造成影响,但长时间扩张存在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建议在能够正常实施手术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术中气囊扩张时间。  相似文献   
114.
摘要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在治疗假性近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和重庆佑佑宝贝妇儿医院眼科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00例假性近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00)。对照组给予滴眼液缓解眼疲劳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6个月后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疲劳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裸眼视力分别为(0.75±0.05)和(0.81±0.04),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屈光度分别为(+0.05±0.50)和(+0.06±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正相对调节量检测结果依次是(-1.98±0.07)和(-2.51±0.24),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儿视觉感知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视觉功能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疲劳调查显示观察组患儿视疲劳评分分别为(6.90±0.89)分和(3.91±0.8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觉感知功能,从而减少视疲劳,预防近视。  相似文献   
11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超灵敏的生化分析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细胞、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检测,在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遗传物质DNA的精准检测,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叙述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DNA检测中的优势,主要介绍了非标记的DNA-SERS检测应用进展,其中包括本项目组的相关工作。研究表明,非标记DNA-SERS技术有望成为一种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16.
以桃‘沪油018’(Amygdalus persica ‘Huyou 018’)果实为试验材料,经地衣芽孢杆菌W10菌液及其抗菌蛋白浸果后常温条件下(25 ℃)贮藏,定期测量桃果各项保鲜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桃果实比较,地衣芽孢杆菌W10菌液和抗菌蛋白处理可提高桃果实色泽、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降低桃果失重率和腐烂率。经菌液处理桃果腐烂率降低至20%,菌液抑制桃果腐烂效果与多菌灵类似。菌液和抗菌蛋白在提高贮藏期桃果品质方面差异不显著。地衣芽孢杆菌W10菌液和抗菌蛋白应用于采后桃果的贮藏保鲜效果较好,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17.
Pleurostomatida Schewiakoff, 1896 is a cosmopolitan order of ciliate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wo new pleurostomatid species, Apolitonotus lynni gen. et sp. nov. and Protolitonotus clampi sp. nov., with state‐of‐the‐art methods. Apolitonotus lynni lacks its oral extrusomes and its right kineties form an anterior semi‐suture near the dorsal margin. Based on these two features, the new genus Apolitonotus was established within the Protolitonotidae Wu et al., 2017. Protolitonotus clampi differs from its congeners by its size of 80–130 × 15–30 μm, 4–6 left, and 9–11 right kineties, extrusomes arranged along the oral slit, and two macronuclear nodules. Because Litonotus antarcticus possesses an anterior semi‐suture and oral extrusomes, it was transferred to the genus Protolitonotus, becoming P. antarctius comb. nov. (basionym Litonotus antarcticus Song and Wilbert, 2002). 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SSU rDNA sequences suggest a sister group relationship of P. clampi and the family Kentrophyllidae, and A. lynni is adelphotaxon to Litonotus gracilis, both within the order Pleurostomatida. Based on the new findings, an improved diagnosis for Protolitonotus was also provided.  相似文献   
118.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microRNA (miRNA) sequencing to discover and explore th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known and novel miRNAs in 1000 ng/ml LPS stimulated for 8 h vis-à-vis non-stimulated (i.e. control) PBMCs isolated from the blood of healthy pigs. A total of 291 known miRNAs were bio-computationally identified in porcine PBMCs, and 228 novel miRNAs (not enlisted in the swine mirBase)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se miRNAs, ssc-miR-148a-3p, ssc-let-7g, ssc-let-7f, 3_8760, ssc-miR-26a, ssc-miR-451, ssc-miR-21, ssc-miR-30d, ssc-miR-99a and ssc-miR-103 were the top 10 most abundant miRNAs in porcine PBMCs. Through miRNA differenti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PCR, we found the expressions of ssc-miR-122, ssc-miR-129b, ssc-miR-17-5p and ssc-miR-152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porcine PBMCs after LPS stimulation. Furthermore, targets prediction and function analysi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enrichment in gene ontology functional categories related to diseases,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on profiling of miRNAs expressed in LPS-stimulated PBMCs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point for future studies on regulatory roles of miRNAs in porcine immune system.  相似文献   
119.
为揭示金属冶炼废渣堆场生态修复多年后,废渣-植物-凋落物系统中养分循环和系统维持机制。该研究以实现生态修复6 a的黔西北铅锌冶炼废渣堆场上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芦竹(Arundo dona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五种优势修复植物为对象,分析它们的主要营养器官(细根、粗根、茎/干、枝、叶片)、地表凋落物、植被下方表层废渣(0~10 cm)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不同营养器官间C、N、P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C平均含量在两种草本植物中为茎>叶片>根>凋落物,在三种乔木中为干>枝>细根>粗根>叶片>凋落物; N和P的分布在草本植物中分别为叶片>凋落物>根>茎和叶片>根>凋落物>茎,在三种乔木中均为叶片>细根>凋落物>粗根>枝>干。五种植物中,柳杉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中C含量均高于其他植物,N、P含量呈相反的规律; 刺槐中N含量最高。C:N和C:P在五种植物营养器官与凋落物中的变化规律跟N、P的分布相反,说明C:N和C:P分别主要受N和P含量影响。相关性分析指出,草本植物的N:P受N和P共同影响,三种乔木的N:P主要由N的分布决定,同时受到枝和叶片中P含量影响。五种植物中,仅豆科类刺槐的叶片N:P大于16,在系统中生长受P限制,其他植物生长均受N限制,说明刺槐更能适应贫瘠的废渣环境,建议在修复贫瘠的废渣堆场时优先选择豆科类植物作为先锋植物,改善基质养分条件。植被下方表层废渣中C、N、P含量基本都低于植物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不同修复植物下方对应的表层废渣中C、N、P含量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修复下的废渣中C、N、P含量低于乔木修复下的含量。废渣-植物-凋落物体系中N、P、N: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植物细根和凋落物中N、P含量与废渣中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20.
胡文杰  梁秋菊  和昱含  孙见凡 《广西植物》2020,40(11):1531-1539
为探究全球氮沉降影响外来植物入侵扩张的作用机制,该文通过受控模拟试验,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为对象,研究了三种氮水平(N0、N5和N12)下五种不同入侵程度(种内及种间竞争)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浸提液对本地植物莴苣(Lactuca sativ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N0、N5和N12处理下的不同入侵程度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浸提液均显著抑制莴苣的萌发和生长,其中N5土壤入侵初期(S1A3)处理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最显著,其发芽速度指数、发芽活力指数、根长、株高和叶长比对照分别降低了61%、79%、84%、68%和13%,此时凋落叶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0.48 mg·g-1和1.50 mg·g-1。(2)相同氮添加下,入侵程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有显著影响,随着入侵程度的增加,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显著减弱,入侵初期(S1A3)凋落叶化感作用显著高于入侵后期(S3A1)。(3)相同入侵程度下,氮添加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有显著影响,N5处理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作用比N0或N12处理显著增加。(4)氮添加与入侵程度有交互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显著影响了莴苣种子的综合化感作用。综上结果表明,氮沉降可能会增强入侵初期加拿大一枝黄花凋落叶对本地植物的化感抑制作用,进一步促进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为进一步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及生态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