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用RACE技术扩增并克隆牛BMP4基因3'端序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RACE技术是一项扩增基因末端序列的新技术。该研究从牛BMP4基因出发,以牛软骨的RNA为模板,按照不同物种BMP4基因的相似性设计特异引物,运用PCR和RACE技术扩增并获得了特异片段,该片段经PCR、酶切和测序验证,证实所克隆序列为牛BMP4的3′端序列,包含有1170bp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RF),编码389个氨基酸,3′非编码区121bp个核苷酸和poly(A)15。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牛BMP4 cDNA最大开放读码框所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人、小鼠、大鼠、狗、羊和鸡等真核生物BMP4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别有94.5%、93.1%、91.9%、87.4%、94.2%、79%的同源性。这为克隆其他物种的BMP4基因提供了依据,同时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测序为我们更好的理解牛的生骨机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2.
超临界CO_2萃取当归挥发油及其在烟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发新的天然烟用香料,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当归挥发油的工艺,用GC/MS分析了挥发油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并用该挥发油进行了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2萃取当归挥发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45Mpa、萃取时间1.5 h、CO2流量20 L.h-1,分离釜压力8 Mpa,分离釜温度45℃。②当归挥发油共鉴定出29种成分,主要有藁本内酯、丁烯基芙内酯、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以及萜烯类化合物等。③卷烟加香评价结果表明,当归挥发油在丰富烟香、掩盖杂气、改善口感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3.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vires,HSV-1)感染对人星形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感染复数(MOI)为5的HSV-1感染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在感染后24 h、48 h、72 h和96 h用倒置显微镜观察U251细胞的形态改变:用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HSV-1感染对U251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①U251细胞在感染24h后开始出现细胞融合,48 h后开始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72h后超过80%的细胞出现CPE,.96h后细胞大部分死亡.②MTT法显示HSV-1感染U251细胞24 h、48 h、72 h及96 h的U251细胞OD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③HSV-1感染U251细胞12h后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24h和36h后凋亡率比相应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④HSV感染12h、24h和36h后均可引起U251细胞S期细胞增多和G0/G1期细胞减少,24 h后G2/M期细胞比例开始增加.结论:HSV.1能感染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影响其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24.
根据大白菜BcFLC3基因(GenBank登录号AY036890.1)保守域序列设计引物,扩增不结球白菜晚抽薹BcFLC3基因的核心片段,结合RACE技术获得该基因1 017 bp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9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为21.62 kD,等电点9.36.荧光定量 PCR分析表明,不结球白菜经4℃低温处理后,BcFLC3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抽薹前明显高于抽薹后;低温处理后BcFLC3基因在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茎、花蕾、花和根.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BcFLC3基因在不结球白菜基因组中为多拷贝.  相似文献   
125.
目的:利用N端缺失10个氨基酸的葡激酶(recombinant staphylokinase,rSaK)重组质粒,构建了表达可溶性rSaK126蛋白的工程菌,并研究不同条件下工程菌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含量的差异及纯化途径。 方法:采用细菌活化和培养方法诱导目的蛋白,并用SDS-PAGE测其含量,应用层析技术纯化蛋白。 结果:成功构建表达重组葡激酶的工程菌,表达的重组葡激酶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0%,经纯化后回收率为60%,纯度达99%以上。结论:成功构建高效表达重组葡激酶的工程菌,并获得了高含量、高纯度的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126.
【背景】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的传染可能会引发作为二类传染病之一的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早期、精准的NDV筛查是防治ND暴发的关键。【目的】针对新城疫病毒(NDV)建立结合TaqMan探针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TaqMan-LAMP)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NDV F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组和TaqMan探针,以重组质粒pMD-NDV-F为阳性标准品优化反应条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同时与国家标准(GB/T16550—2020)中推荐的RT-qPCR方法比较,对70份实际样本进行验证。【结果】最佳反应条件为61℃60 min。引物和探针最优浓度:1.6μmol/L (FIP/BIP)、0.2μmol/L (F3/B3)、0.8μmol/L (LF/LB)、0.2μmol/L (GTP)。最低检测限为1.651×102 copies/μL,灵敏性是LAMP方法的100倍。无非特异性扩增,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  相似文献   
127.
去神经后小鼠骨胳肌胞纳的增加和卫星细胞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文皓  顾锦法 《生理学报》1993,45(6):587-591
用生物化学和体外培养法研究了小鼠骨胳肌的胞纳增加和卫星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表明:(1)去神经4d或6d的肌肉可引起胞纳的增和卫星细胞的增殖;(2)放线菌素D抑制正常肌肉的卫星细胞激活和胞纳作用;(3)在去神经的肌肉中,放线菌素D抑制了卫星细胞增殖的同时还抑制了胞纳的增加,但不能去神经肌肉的萎缩。上述结果:肌肉的卫星细胞增殖和胞纳增加可能发生于去神经后某些因素的出现,或者胞纳的增加即是卫星细胞增殖的  相似文献   
128.
台湾铗蠓的生活史研究(双翅目:蠓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重庆地区结合室内、外的情况观察了台湾铗蠓的生活史。台湾铗蠓吸大、小白鼠仔鼠,仔兔和人的血液,碳水化合物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并不需要。雌虫吸取一份充足的血液后,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之间是完全一致的。半饱时,卵巢可正常发育产卵。除高级生殖营养外,尚存在着低级生殖营养。 试管饲养下,20-34℃时,多数在吸血后2-4日产卵。产卵率85-98.12%。每雌产卵24-147个,平均79.04个。 受精卵均能孵化,在水内也能正常孵化,卵对干燥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饲育期间,土壤必须保持湿润,多水对蛹期极为不利。幼虫以血粉、肝粉、蛋黄粉、酵母粉和海绵藻为食物。 幼期发育的时间:蛋黄粉培养,在7-20℃,RH66-84.5%时,自卵至成虫为136-164天,血粉、肝粉培养,在15.5-25.4℃,RH74一83%时,自卵至成虫分别为33-63和38-59天。蛋黄粉和酵母粉培养,在18-24.6℃,RH72-88%时,自卵至成虫分别为29-35和31-44天。海绵藻培养,在20-25.2℃,RH76-85%时,自卵至成虫为14-39天。  相似文献   
129.
本研究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6 × 6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粒重叶比的遗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粒重叶比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反交(R)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94650.67001;粒重叶比的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反交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也不可忽视;粒重叶比的广义遗传力(hB2)为97.79%,狭义遗传力(hN2)为58.53%.河农2552是较为理想的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30.
To investigate chromosome differentiation of genome A and B between common wheat and wild emmer wheat ( Triticum turgidum var. dicoccoides (Koern.) Bowden),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RFLP analysis of the two species using 153 genomic, cDNA and chromosome-specific probes. 75.8% of the probes had detected hybridization polymorphism in at least one of the five restriction enzymes. However, the polymorphic probes we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mong different homoeologous groups, between different genomes an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a single chromosome. Homoeologous group 1 possessed the highest level of polymorphism (96.2%), followed by group 6 and 2 (84.6% and 82.1%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only 60%-67% of probes of the other four groups was polymorphic. In most groups the number of probes capable of detecting B chromosome polymorphism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revealing A chromosome difference (totally 51.8% vs 43.1%). In a single chromosome, RFLP was predominant in the distal region (65.1%) and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proximal (46.2%) to the pericentric (42.4%) reg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exists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DNA polymorphism between the A and B chromosomes of common wheat and those of wild emmer wheat, indicating that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has taken place in the A and B genoms of two species during evolution from wild emmer to common wheat. The extent of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may vary among different homoeologous groups, between A and B chromosomes an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individual chromos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