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4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144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1.
目的:研究连翘酯苷A(Forsythiaside A,FA)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PC12细胞缺氧再复氧模型(OGD/R),细胞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FA处理组(1.25, 2.5和5μmol/L),测定细胞存活率、凋亡率、ROS、MDA以及抗氧化酶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对Akt和Nrf2蛋白的影响,采用Akt抑制LY294002验证FA的调节作用。结果:FA能够有效抑制OGD/R引起的存活率下降和凋亡率增加,同时可以抑制细胞内ROS和MDA水平,升高细胞内抗氧化酶(SOD、GSH、GSH-Px和CAT)水平。FA处理能够增加Akt磷酸化水平以及Nrf2和其下游蛋白HO-1蛋白表达。进一步采用LY294002验证发现FA通过Akt调控Nrf2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抑制脑细胞损伤。结论:FA能够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Akt磷酸化,调控Nrf2下游抗氧蛋白酶表达,抑制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脑细胞。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B族维生素对癫痫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癫痫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治疗,观察组给予免疫球蛋白联合维生素B12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后症状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腹胀、嗜睡、胃痛、发热等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含量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也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B族维生素在癫痫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抑制Hcy的释放,且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3.
Dear Editor, A series of studies had focused on the ecological stability of human microbiome (Lozupone et al.,2012;Faith et al.,2013;Moya and Ferrer,2016).Despite the continuous perturbation and the highly personalized composition within the human microbiome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2012),healthy adults stably maintain their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erms of space and time (Faith et al.,2013;Moya and Ferrer,2016;Oh et al.,2016).This stability is proved to be critical for the well-being of human body (Lozupone et al.,2012).On the contrary,major shift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re often related to diseases (Lynch and Pedersen,2016).  相似文献   
84.
海拔变化会引起气压、温度、降水、土壤湿度和风速等环境因子发生急剧变化, 植物功能性状-海拔的相互关系对于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地植物的适应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青海湖流域海拔3 400-4 200 m范围内布设了5个样地(海拔间隔约200 m), 通过植物群落调查, 测定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 结合气象数据, 探讨了海拔对青海湖流域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如下: (1)群落加权平均植株高度(H)、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碳氮比(C:N)和叶片氮磷比(N:P)随海拔升高显著降低, 比根表面积(SRA)随海拔升高波动下降, 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磷含量(LPC)随海拔升高显著升高, 叶片碳含量(LCC)比根长(SRL)和根组织密度(RTD)随海拔未发生显著变化。(2)所有性状的变异来源以物种组成变化为主, N:P和LPC的种内性状变异与物种组成变化呈现正的协变效应, 其余性状为负的协变效应。(3)降水和0- 1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对SLA变化的解释率较高, 温度和1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对其余性状随海拔变化的解释率较高。以上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植物群落主要通过物种更替来适应随海拔升高而剧烈变化的环境, 且各群落中的非优势种倾向于占据与优势种相反的性状空间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随海拔变化的热量和深层土壤养分含量是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婴儿出生后1年内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n=27)和剖宫产组(n=18)。收集婴儿出生后0(胎粪)、3、6和12个月的粪便标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结果与自然分娩组比较,在0个月时剖宫产组婴儿粪便标本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Z=-2.374 1,P=0.017 6)。2组研究对象中,除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0个月时婴儿粪便标本分别以埃希菌-志贺菌属和克雷伯菌属为优势菌属外,余下均以双歧杆菌属为优势菌属。相比于自然分娩组,在0个月时剖宫产组婴儿粪便标本埃希菌-志贺菌属和肠杆菌属所占比例显著降低(Z=-2.136 4,P=0.032 7;Z=-2.940 8,P=0.003 3),克雷伯菌属和罗氏菌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2.642 4,P=0.008 2;Z=-2.299 4,P=0.021 5);6个月时罗氏菌属所占比例显著降低(Z=-2.045 0,P=0.040 9),肠球菌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2.109 2,P=0.034 9)。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下的婴儿肠道菌群的构成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6.
树木叶片的水力效率和安全性会对水分条件的改变做出一定的响应, 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分布, 然而叶导水率(Kleaf)和叶水力脆弱性(P50)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该研究选取了晋西北关帝山和黑茶山两种水分条件下的8种树种, 测量其水力性状、叶片导管和形态性状, 比较两地不同树种的KleafP50的变化, 分析叶片水力效率和安全性之间的权衡关系, 并探讨叶片水力性状在不同树种及水分条件下的响应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对同一树种而言, 湿润的关帝山叶最大导水率(Kmax)和P50均高于干旱的黑茶山; 对同一地区而言, 从在高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树种到在易干旱环境生长的树种, KmaxP50均逐渐下降。KmaxP50、膨压丧失点水势(TLP)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两地叶片P50与导管密度、导管塌陷预测值((t/b)3)、叶片厚度、比叶质量显著正相关, 与导管直径、叶面积显著负相关, 不同树种的KleafP50与叶导管性状的关系大于叶形态性状。同一树种的关帝山到黑茶山P50变化量(δP50)与比叶质量和叶干物质含量在两地的变化量显著正相关, 同一树种δP50与叶形态性状变化量的关系大于与叶导管性状的。以上结果表明: 随着水分条件变差, 叶片水力效率降低, 水力安全性提高, 不同树种叶片水力效率与安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 不同树种叶水力性状的差别受叶导管性状影响的程度大于受叶形态性状的影响, 同一树种叶水力安全性对水分条件变化的响应主要依靠叶形态性状的驱动, 树木在提高自身叶水力安全的同时增加了叶构建的碳投资。  相似文献   
87.
为了解喷施多效唑对高粱(Sorghum bicolor)生长发育和生理的影响,在高粱品种‘农大红1号’拔节期喷施多效唑水溶液,对高粱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后,高粱株高均比对照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茎粗增加,且穗粒重也提高。同时,高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且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并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因此喷施多效唑可提高高粱的抗倒伏性,延缓叶片衰老,提高产量。在大田生产中,以拔节期喷施450~600 mg/L多效唑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8.
Bladder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urinary system.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reatment efficiency require the deepen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ALPK2, which is rarely studied in malignant tum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ladder cancer. Our results showed the upregulation of ALPK2 in bladder cancer, and data mining of TCGA database show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PK2 and pathological parameters of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In vitro and in vivo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knockdown of ALPK2 could inhibit bladder cancer development through regulating cell proliferation, cell apoptosis, and cell migration. Additionally, DEPDC1A is identified as a potential downstream of ALPK2 with direct interaction, whose overexpression/downregulation can inhibit/promote the malignant behavioral of bladder cancer cells. Moreover, the overexpression of DEPDC1A can rescu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ALPK2 knockdown on bladder cancer. In conclusion, ALPK2 exerts a cancer-promo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ladder cancer by regulating DEPDC1A, which may become a promising target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strategy of bladder cancer.Subject terms: Cancer models, Bladder cancer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 et Kuo不同种群中枣疯植原体与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和Wolbachia在不同器官组织分布,明确枣园菱纹叶蝉中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和分类地位,为研究Wolbachia感染对枣疯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生物学及生态学影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对片突菱纹叶蝉田间自然种群和实验室种群进行分子检测和鉴定.[结果]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成虫植原体感染率在55%-61%之间,而Wolbachia感染率为3%-4%.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自然种群经室内饲养,在1-4龄若虫中检测到Wolbachia,2-5龄若虫中检测到了植原体.片突菱纹叶蝉实验室饲养无植原体种群在其卵巢、卵和若虫中发现感染Wolbachia,在其唾液腺和消化道也检测到了Wolbachia,感染率在58%-100%之间.基于Wolbachia的wsp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片突菱纹叶蝉体内的2个Wolbachia株系同属于B大组,但不同于B大组其他株系,属于新株系wLam1和wLam2.[结论]片突菱纹叶蝉成虫采自田间种群可以感染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无植原体叶蝉实验室饲养种群成虫感染Wolbachia显著高于田间种群,片突菱纹叶蝉体内2个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这一研究结果为Wolbachia作为介体叶蝉生物防治剂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索定位于细胞质、内质网膜及内质网腔中的分子伴侣及其组合对于带有不同信号肽的胞外β-1,3-葡聚糖酶(EXGl)在巴斯德毕赤酵母GS200中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融合PCR技术分别构建带有酵母a交配因子引导肽序列(仅MF)、酵母仅交配因子信号肽序列(ccPre)和重链结合蛋白(Bip)信号肽序列的报告蛋白EXGl的表达质粒pPIC9-EXG1,同时构建分子伴侣基因及其组合的表达质粒pBLArg-IV,然后将2种重组质粒共转化至毕赤酵母宿主菌GS200,转化子经筛选获得共表达菌株,通过测定EXG1酶活来评价分子伴侣与信号肽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细胞质及内质网膜上的分子伴侣Sec61a、Sec61B及胞质中的分子伴侣Ydjl、Ssal、Hsp104及其组合对各种信号肽引导的报告蛋白EXG1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内质网腔中的分子伴侣Bip、EroI、PDI与HacI组合能显著提高报告蛋白EXG1的表达水平,其中,以aMF或ctPre作为信号肽引导的报告蛋白EXG1的表达水平分别提高了2.6倍和3.8倍,以Bip信号肽引导的报告蛋白EXGl的表达水平提高了20%~45%,而对于以EXG1自身信号肽引导的报告蛋白EXG1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在酵母表达体系中,内质网腔中的分子伴侣是报告蛋白EXG1表达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分子伴侣对于信号肽的选择性还须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