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5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树突状细胞受曲霉菌抗原冲击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在曲霉菌免疫中的作用以及曲霉菌抗原冲击对DCs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制备DCs,于小鼠尾静脉接种,以3H-TdR掺入法检测DCs刺激小鼠脾脏T细胞分化能力,ELISA方法检测IFN-γ和IL-12的浓度,电镜观察DCs的形态,同时进行DCs的表型测定。结果电镜下可见DCs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伸展出大量树突,与曲霉菌共同培养后胞内含有大量的烟曲霉孢子,部分孢子的膜被破坏;与烟曲霉孢子共培养24h后,DCs细胞表形CD40、CD80、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产生IL-12p70约(700.40±93.75)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41.96±52.06)pg/ml;烟曲霉抗原冲击DCs回输小鼠的脾脏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体外接受烟曲霉抗原24h产生IFN-γ(1084.33±238.04)pg/ml,明显高于单纯DCs接种小鼠的脾脏T细胞(345.98±32.75)pg/ml(p<0.01)。结论DCs能吞噬并破坏加热灭活的烟曲霉孢子,并趋于成熟,抗原呈递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132.
西洋参不同部位皂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为材料,分别取主根、须根、芦头、参皮、参芯、茎、叶、花序、果实和芽孢等不同部位为材料,以高效液相法检测其皂苷类成分。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各部位的皂苷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将西洋参的不同部位按照成分组成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33.
研究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的结果表明,4℃低温下锻炼6d,在添加二甲基亚砜(DMSO)和乙酰胺的培养基中预培养5d,60%PVS2于室温下装载30min,0℃下PVS2脱水40min时,茎尖成活率最高(71.6%),再生植株生长分化正常。进一步对再生植株进行AFLP分析,6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85条带,超低温保存前后的材料之间未见到明显差的异带,但用MSAP技术分析超低温保存前后植株甲基化的结果显示:超低温保存后的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在扩增的624条带中,处理与否之间完全一致的带型为584条;有变化的带型为40条,处理2(茎尖经过完整的超低温保存过程,区别于处理1,增加了冷冻、解冻和洗涤后恢复培养)有13个位点的甲基化增加,21个位点去甲基化。  相似文献   
134.
已从西伯利亚蓼叶中cDNA文库中获得的钙调蛋白EST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具有完整编码区的钙调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GQ988382),命名为PsCaM。该基因全长615bp,编码区为450bp,编码149个氨基酸,5'非翻译区为63bp,3'非翻译区为102bp。同源性分析表明,该蛋白与其他植物钙调蛋白高度保守,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8%。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3%NaHCO3胁迫下西伯利亚蓼基因表达的结果显示,自然条件下,该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地下茎次之,茎中最低;盐胁迫下CaM在西伯利亚蓼的地下茎、茎和叶中均有表达,表达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35.
Cordyceps is an endoparasite ascomycetous genus containing approximately 450 species with a diversity of insect hosts,traditionally included in the family Clavicipitaceae of Ascomycota.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pecies with a varied range of morphologies and hosts is of import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logeny and co-evolution of parasites and hosts in entomopathogenic ascomycetes.To this end,we used a combination of molecular index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from 40 representative species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es.Based on the phylogenetic tree,we used the program DISCRETE for inferring the rates of evolution and finding ancestral state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The phylogenetic analyses revealed two important points.(i) Types of perithecia attached to stroma reflected an evolutionary trend in Cordyceps.The vertically immersed perithecia form was the ancestral state,superficial and obliquely immersed perithecia were derived characters,obliquely immersed was irreversible.Species with obliquely immersed perithecia were in a closely related group and were the derived group.(ii)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fungal relatedness and the microhabitat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host jumps through commingling in soil microhabitat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se analyses,host switching explains the diversity of entomopathogenic fungi of the genus Cordyceps.  相似文献   
136.
双Intein介导3片段vWF的反式剪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von Willebrand因子(vWF)基因突变导致血管性血友病(VWD),由于其基因过大在基因治疗研究中难以为多数病毒载体携带.利用双内含肽(intein)的蛋白质反式剪接功能研究断裂成3段的vWF基因分别表达后在蛋白水平的连接,旨在为vWF基因的3载体联合转移应用于VWD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依据.将vWF cDNA于满足剪接所需的保守性氨基酸Cys1099、Ser2004的密码子前断裂为3段(N、M和C),分别与splitSspDnaE intein的N端(En)、C端(Ec)和splitSspDnaB intein的N端(Bn)、C端(Bc)编码序列融合,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的His-Tag的下游,得到3种表达载体pET-NEn、pET-EcMBn和pET-BcC.分别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后,以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用His-Tag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分析;亲和层析纯化分别表达的带His-Tag标签的3段蛋白,复性后体外混合进行剪接实验以观察3片段vWF的连接.结果显示,3段预期大小的融合intein的vWF蛋白均有表达,用His-Tag抗体进行的Western印迹得到进一步证实;3段纯化的蛋白混合后可见明显的剪接条带形成,与vWF的预期分子量大小一致,表明双intein通过蛋白质反式剪接可有效连接3个片段的vWF,为进一步应用蛋白质剪接技术的3重载体真核细胞转vWF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7.
月季体细胞无性系及其在品种选育中的可能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月季的体细胞无性系诱导和植株再生,主要包括月季体细胞无性系再生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其在育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8.
1植物名称李叶绣线菊(Spiraea prunifolia Sieb.et Zucc.)。 2材料类别带叶柄的幼嫩叶片。  相似文献   
139.
培养细胞实验表明,亮氨酸拉链通过改善内含肽(intein)的蛋白质剪接效率,提高双载体转B区缺失型凝血因子Ⅷ(BDD-FⅧ)基因细胞剪接FⅧ蛋白的分泌量和活性.本文从C57BL/6小鼠门静脉注射含亮氨酸拉链和Ssp DnaB内含肽融合的BDD-FⅧ的重链和轻链基因双表达载体,48 h后,检测到血浆的重链分泌量和FⅧ活性分别为(298±67)μg/L和(1.15±0.29)U/mL,明显高于不含亮氨酸拉链的双载体转BDD-FⅧ基因对照小鼠((179±59)μg/L和(0.58±0.19)U/mL).结果表明,亮氨酸拉链通过改善蛋白质反式剪接,提高基于蛋白质剪接的双载体转BDD-FⅧ基因小鼠血浆的凝血活性,为进一步双腺相关病毒(AAV)载体转BDD-FⅧ基因的甲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0.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麦成熟期籽粒是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积累器官,其次为茎秆和叶片;在成熟期,籽粒积累的干物质、氮、磷、钾素分别占地上部总积累量的43.31%~46.13%、75.14%~76.83%、75.79%~77.99%、12.37%~12.82%。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养分的转运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茎秆和颖壳;营养器官转运干物质和氮、磷、钾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0.40%~36.54%、81.86%~86.10%、65.34%~74.83%、98.91%~125.85%。(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处理的小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与营养器官转运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后不同耕作方式中,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但氮、磷、钾的积累量和转运量在各耕作方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砂姜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