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7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08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同伴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霞  曹阳  陈峰  张萍  秦敏君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5):1621-1625
1984年,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在物理学教学实践中创立了"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ction,PI)",PI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互相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1世纪,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生命科学的实验教学走向网络平台。在"微生物学实验"的混合式教学中,应用"同伴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实验结果分析和作业互评等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在教授给他人的状态,即两周后知识技能的保持率稳定在90%。对比"同伴教学法"班级和未实施"同伴教学法"班级,发现各种成绩的统计中,实施了"同伴教学法"的班级都显著提升。因此,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同伴教学法"是值得深度研究和推广的高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92.
区县域尺度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  秦富仓  姜丽娜  姚雪玲 《生态学报》2020,40(5):1572-1579
以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对象,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统计学与典范对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县域尺度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100 cm深度土壤全氮含量在0.43—0.68 g/kg范围变化,土壤全氮平均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水平分布均呈现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低值区集中呈片状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高值区呈岛状分散于研究区的南部区域。各层土壤全氮均属于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随机因素对全氮空间变异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其空间最大自相关距离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环境因素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表现为海拔NDVI粘粒含量土壤容重坡度,土壤粘粒和NDVI与表层土壤的相关性更高,海拔对60 cm以下土壤全氮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93.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nhydrate,NSC)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其含量多少可反映植物整体的碳收支平衡关系及对外界环境胁迫的适应策略。该研究采用改进的苯酚-浓硫酸法对福建省平潭岛海岸处于生长旺盛期的3种典型沙生植物木麻黄、单叶蔓荆和老鼠艻茎叶的NSC及其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单叶蔓荆叶片、茎干可溶性糖含量均最大,分别为(137.83±3.75)、(90.74±2.65)mg·g~(-1),老鼠艻叶片、茎干淀粉含量均最大,分别为(105.41±2.49)、(120.48±7.67) mg·g~(-1),二者茎叶NSC含量均大于木麻黄,且全部达到显著水平(P0.05)。(2)沙堆表面老鼠艻叶片NSC及组分含量从雏形、发育到稳定阶段变化不明显,但茎干NSC及组分含量在雏形阶段沙堆表面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演替阶段(P0.05),且依次呈现下降趋势。(3)从幼龄林、中龄林到成龄林阶段,木麻黄NSC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成龄林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茎干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生长阶段(P0.05)。(4)不同沙生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策略各异,海岸沙丘表面植被恢复应充分考虑物种特性及其更新。  相似文献   
994.
许琼  秦慧 《微生物与感染》2020,15(6):413-420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导致的感染性疾病。SARS-CoV-2感染人体后除作用于肺部的SARS-CoV-2功能受体外,还可以作用于心脏、消化道、肝脏、肾脏、中枢系统的SARS-CoV-2功能受体,引起肺外脏器的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COVID-19的病死率。但目前对SARS-CoV-2引起肺外各脏器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需要更多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支持。通过检索COVID-19相关的文献,对SARS-CoV-2导致的肺外系统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5.
沙门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流行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天然免疫应答对于宿主抵御沙门菌的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沙门菌已演化出一系列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策略,使其在宿主体内定植,并得以持续性感染。本文对由受体(TLRs、NLRs和RIPs)、细胞因子(IL-22和IL-4)和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沙门菌逃逸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期望为沙门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9例骨科手术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研究组(n=45),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术后精神状态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药物使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语言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术前(T2)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较麻醉前(T1)时间点降低,两组患者手术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时间点MAP、HR均较T2时间点升高(P0.05),但两组患者T1~T4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 h(T5)~术后72 h(T8)时间点、研究组T5~术后24 h(T7)时间点MMSE评分低于T1时间点(P0.05),而研究组T8时间点MMSE评分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7、T8时间点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5、术后12 h(T6)时间点POC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7、T8时间点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均可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精神状态造成一定影响,但硬膜外麻醉对术后精神状态的影响程度相对更轻,同时还可降低POCD发生率,改善围术期部分指标。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定量喷雾法测定了绿僵菌、白僵菌以及3种杀虫剂对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低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a09与3种杀虫剂混配后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4种昆虫病原菌菌株均对樟巢螟2~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致死效果,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孢悬液处理后,死亡高峰期在3~4 d;白僵菌GDLY9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浓度为1×109孢子/mL下LT50和LT90分别为3.01、3.95 d,金龟子绿僵菌Ma09、3297效果相当,黄绿绿僵菌Mf985的LT50相对低一些,但是LT90优于金龟子绿僵菌Ma09和3297。金龟子绿僵菌Ma09与苯氧威、除虫脲和短稳杆菌混配后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协同指数分别为20.43、27.53和33.13。  相似文献   
998.
999.
探讨辐照处理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成虫的辐射效应,为其在粮食储藏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对玉米象成虫进行了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结果表明,X射线显著的影响了玉米象成虫的活动能力、死亡率和繁殖力,玉米象成虫经70 Gy以上剂量辐照48 d的死亡率可达...  相似文献   
1000.
红根草是一个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珍稀濒危药材植物。为了更好地了解红根草野生和组培快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信息,本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红根草4个野生种群及一个离体快繁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物种保护和繁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在物种水平上,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0.237/0.248(RAPD/ISSR,下同)、0.365/0.380和78.4%/81.1%;遗传变异大多数(70.5%/81.5%)发生在种群内、少部分(29.5%/18.5%)发生在种群间;野生种群的基因流为1.21/2.20,但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距离35km以上的种群遗传分化明显,因此推测基因流动主要存在于种群内,地理距离是种群分化的主要原因。在居群水平上,H、I和PPL三项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0.167/0.202、0.253/0.303和51.7%/58.0%;离体快繁群体的RAPD分析结果显示,其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原野生种群,这一结果暗示,离体快繁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体细胞变异,这些变异与RAPD-PCR区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