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9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123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992.
Body size of insects with flexible life cycles is expected to conform to the saw‐tooth model, a model i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ze and developmental time depends on 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In species with high variability in terms of voltinism, however, more complex patterns can be expected. Few empir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such relationships, or whether climatic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se relationship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body size of the Chinese cockroach, 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 (Blattaria: Polyphagidae), which has a variable life cycle length. The sizes of adults – collected from 14 localities ranging from 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zones in China – were measured, using body length, body width, and pronotum width as paramet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ze, latitude, and climate factors (encompassing 10 variables) was then investigated. We found that the body size of E. sinensis varied considerably with latitude: cockroaches were larger at low and high latitudes, but smaller at intermediate latitudes. 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body size conformed to a saw‐tooth patter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wo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body size clines: season length and variability in life cycle length. Our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climatic factors contribute to latitudinal clines in body size, which has important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It can be expected that global climate change may alter latitudinal clines in body size of E. sinensis.  相似文献   
993.
HM Gan  TH Chew  YL Tay  SF Lye  A Yahya 《Journal of bacteriology》2012,194(18):5139-5140
Ralstonia sp. strain PBA was isolated from textile wastewater in a coculture with Hydrogenophaga sp. strain PBC. Here we present the assembly and annotation of its genome, which may provide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its interaction with strain PBC during 4-aminobenzenesulfonate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994.
Li G  Hu FZ  Yang X  Cui Y  Yang J  Qu F  Gao GF  Zhang JR 《Journal of bacteriology》2012,194(12):3294-3295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s a major pathogen causing bacterial infection in the middle ear of humans. We previously used S. pneumoniae strain ST556, a low-passage 19F isolate from an otitis media patient, to perform a whole-genome screen for ear infection-associated genes in a chinchilla model. This report presents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ST556. The genome sequence will provide information complementary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from our genetic study of this strain.  相似文献   
995.
研究在大肠杆菌中重建了红霉素大环内酯(6-脱氧-红霉内酯B,6dEB)合成通路。先将参与6dEB合成所必需的基因分别克隆于多基因串联共表达载体中,获得单基因重组质粒;再利用载体中XbaⅠ/SpeⅠ互为同尾酶的特性实现相关基因的串联组合,获得多基因重组质粒pBJ130和pBJ144。将多基因重组质粒共转化BAP1,获得含6dEB合成通路的工程菌株BAP1(pBJ130/pBJ144),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通路中各基因均有明显的表达;进行低温发酵,产物粗提后质谱检测到6dEB,其产量约10 mg/L。表明成功实现了6dEB合成通路在大肠杆菌中的重建,为红霉素大环内酯的改造和修饰提供了平台,也为红霉素合成通路在大肠杆菌中的完整重建以及聚酮类抗生素的组合性生物合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以初始质量为(33.52±0.17)g建鲤鱼种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w)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添加0.0%(对照饲料)和0.5%(试验饲料)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等氮(35 g/kg粗蛋白)、等能(17kJ/g能量)饲料,采用5种不同的Ala-Gln投喂方式[连续8w投喂对照饲料(I,对照组);试验饲料2w交替投喂(II);前4w投喂试验饲料、后4w投喂对照饲料(III);前4w投喂对照饲料、后4w投喂试验饲料(IV);8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V)],探讨Ala-Gln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la-Gln连续投喂和不连续投喂的生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w交替投喂的生长率显著高于4w交替和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P<0.05),前4w投喂试验饲料且后4w投喂对照饲料的生长率要高于8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组(P<0.05)。后4w投喂试验饲料组和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血清SO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显著高于2w交替投喂试验饲料组和前4w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血清SOD(P<0.05)。Ala-Gln各种投喂方式组的肝胰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4w投喂试验饲料组和连续8w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血清GSH-Px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Ala-Gln四种投喂方式组中,除2w交替投喂组外,其他三种投喂方式组的头肾LZM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4w投喂试验饲料组和8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组的脾脏LZM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头肾NO要显著高于各投喂方式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la-Gln可提高建鲤的生长、抗氧化和免疫力。不同投喂方式间亦有显著差异,从生长、抗氧化和免疫的角度,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考虑,建议采用2w间隔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997.
牡丹愈伤组织发生和分生结节形成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牡丹‘Golden era’叶柄薄层为外植体,结合外部形态,对愈伤组织发生,并分化为分生结节过程进行了细胞组织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牡丹不定器官分化、实现离体微繁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发生与发育经历了启动、分裂、形成和组织分化4个时期。启动期,外植体束中形成层最先去分化,表现为形态上变暗,内部细胞核变大,淀粉代谢增强。细胞旺盛增殖的分裂期,先后于外植体形成层和皮层薄壁细胞处产生了愈伤组织,形成了质地紧实的愈伤增殖团,愈伤细胞体积小、质浓、核位于中心,且具有绕核积累的淀粉粒。形成期,愈伤组织增殖速度减缓,只有接触培养基的周缘愈伤组织仍在增殖。组织分化期,愈伤组织内部分化出维管单元,可以作为生长中心,有的是以特化的薄壁细胞为生长中心,外围核大、质浓的薄壁细胞层形成了具有再生潜能的分生结节。  相似文献   
998.
太湖蓝藻死亡腐烂产物对狐尾藻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揭示富营养化造成淡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消亡的机制,本文就太湖蓝藻大规模死亡腐烂后的产物对水体水质以及沉水植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以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水质参数(pH值,浊度(NTU),温度,溶解氧(DO),电导率(Ec),盐度,磷酸根(PO43-))以及狐尾藻Fv/Fm指标。将采自太湖梅梁湾的蓝藻水华,降解一个星期左右。随后在处理组中加入该蓝藻降解物,对照组中不加入。结果表明,加入蓝藻死亡腐解液后,水体的溶解氧、pH值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浊度则显著升高。对照组中穗花狐尾藻生长良好,其Fv/Fm约为0.8,而经蓝藻腐烂液处理的实验组,穗花狐尾藻在两天之内便接近死亡状态,其Fv/Fm值降至0.3左右。以上结果表明蓝藻死亡腐烂后形成的腐解液确实能在很短时间内给沉水植被带来灭顶之灾。而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形成大量附着生物,故本实验可排除其对水生植物的影响。本文证实了蓝藻死亡腐烂后的降解液极有可能是导致沉水植物消亡的主要原因。至于是由于蓝藻腐解液引起的哪种因素起主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城市生态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与技术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然好  许忠良  陈利顶  李芬 《生态学报》2012,32(7):1979-1986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统一的内涵和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迫切需求。通过概括城市生态景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认为其核心价值包括可持续性、生态经济效益及和谐性。据此,提出了8条指导原则,包括景观自然度、物种安全性和多样性、雨水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和处理、绿色能源和材料利用、局地小气候调节、景观视觉享受以及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并根据文献资料和行业导则,整理并归纳了有关的定量评价指标和适用范围。最后总结了城市生态景观的技术构架,以及在资源保护和节约、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系统生态价值最大化等方面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为城市生态景观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框架,也可以为城市生态景观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郑燕  侯海军  秦红灵  朱亦君  魏文学 《生态学报》2012,32(11):3386-3393
以紫潮泥和红黄泥两种不同质地的水稻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施用硝态氮肥对N2O释放和反硝化基因(narG/nosZ)丰度的影响,并探讨反硝化基因丰度与N2O释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硝态氮显著增加两种水稻土的N2O释放量。在72h培养过程中,施氮改变了紫潮泥反硝化基因(narG/nosZ)的丰度,但并未明显影响红黄泥反硝化基因(narG/nosZ)丰度。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除了紫潮泥narG基因外,其它的反硝化基因丰度和N2O释放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