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3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研究棉花GA20-氧化酶同源基因GhGA20ox1的功能,将该基因转入本明烟(N.benthamiana)中进行超量表达。RT-PCR分析表明GhGA20ox1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得到了不同水平的表达。GhGA20ox1基因的超量表达促进了本明烟中的GA4+7合成,并导致赤霉素过量的表型出现。转基因本明烟的表型变化程度与GhGA20ox1基因的表达水平和GA4+7的含量一致。这些结果表明,GhGA20ox1基因编码一个有功能的GA20-氧化酶,能够在转基因烟草中促进活性GA(GA4+7)的合成,可以用作目的基因来提高棉花纤维和其他植物的内源GA水平。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孢子丝菌病的发病原因及特点。方法 就1991~2002年间在本院就诊的深部真菌病病例,利用沙氏真菌学检查方法筛查确诊为孢子丝菌病43例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1991—1993年患者5例(11.63%),1994~1996年水灾后2年内患者34例(79.07%),1997~2002年5年内患者4例(9.30%)。有明显外伤史及疑似蚊、蜂叮螫者占总发病人数72.09%。伴高血压者占20.93%。碘化钾治愈率100%。结论 各种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或某些自然灾害致使腐生菌大量生长繁殖是引起本病区域性流行的根本原因。外伤及昆虫叮、螫为重要致病条件。碘化钾为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3.
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和水蒸汽蒸馏法(SD)对乌药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提取,并运用GC-MS法分析了2种提取物中的化学成份。结果表明:SFE-CO2法提取物的产率为6.67%,SD法提取物的产率为0.60%;两种方法提得的乌药挥发性有机物中共鉴定出58个成分,其中SFE-CO2法和SD法提取物被鉴定的成分分别为46个和36个,共有成分24个,主要有柠檬烯、龙脑、龙脑乙酸酯、β-榄香烯、α-古云烯、桉叶4(14),11-二烯、δ-愈创木烯、4,4′-二甲基-2,2′-二亚甲基双环己基-3,3′-二烯、tau-杜松醇、β-桉叶油醇、8-甲基-2-苯基-4,7-二烯-2-壬醇、(2-[2-(2,4-二甲基苯基)环丙基]呋喃)等成分,占SFE-CO2法提取物被鉴定成分的54.56%,占SD法提取物被鉴定成分的78.42%。  相似文献   
74.
本文假设感染的食饵有恢复率和对捕食者有收获,研究了一个对部分食饵和全部捕食者具有寄生虫病感染的捕食模型.用定性理论证明了边界和正平衡点的稳定性.结论表明恢复率和收获率对正平衡点的稳定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75.
菊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菊花分子育种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导入外源基因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菊花的株型、花色,提高抗虫性、抗病性,增强对寒冷、干旱、盐碱的耐性。近年来,选用不同类型的启动子构建新型载体的研究也为改善菊花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这些都预示着菊花分子育种的研究逐渐走向全面和成熟。  相似文献   
76.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同工酶电泳、RFLP、RAPD、核酸序列分析、微卫星DNA和探针杂交等,在实蝇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这些技术对实蝇种群进行系统发育研究,揭示其亲缘及进化关系,从生命本质上寻找实蝇种群间的内在联系。文章综述上述几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实蝇科昆虫核酸结构、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及进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实蝇科昆虫系统发育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核桃扁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测定5个恒温条件下,核桃扁叶甲Gastrolina depressa Baly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6~32℃温度范围内,核桃扁叶甲均能完成发育,其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期、幼虫期、蛹期、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12.2,14.3和11.1℃,有效积温分别为43.2,77.2,36.0和104.7日.度;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0℃,有效积温为260.5日.度。持续过高温度不适合核桃扁叶甲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8.
Sheng X  Zhang Y  Zhao E  Lu S  Zheng X  Ge H  Lu W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12,39(10):9669-9679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is believed to be involved in folate metabolism whic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carcinogenesis. To date, many case-control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THFR C677T polymorphism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However, the results were inconsistent. In order to derive a more precise estim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we conducted this meta-analysis. This meta-analysis recruited 61 published studies which were selected by a search of PubMed up to 31st September 2011, including 16,111 colorectal cancer cases and 23,192 controls. We used crude odds ratios (ORs)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THFR C677T polymorphism and colorectal cancer susceptibilit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MTHFR C667T polymorphism contributed to the decrease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in overall population (for TT vs. CC: OR?=?0.89, 95?% CI?=?0.82-0.97; for TT vs. CT/CC: OR?=?0.88, 95?% CI?=?0.83-0.92). In subgroup analysis by ethnicity,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 allele of MTHFR C667T and the colorectal cancer risk in Asian population (for TT vs. CC: OR?=?0.82, 95?% CI?=?0.69-0.97; for TT vs. CT/CC: OR?=?0.81, 95?% CI?=?0.74-0.90). Additionally, the correlation was also observed in male subgroup in sub-analysis by gender (for TT vs. CC: OR?=?0.82, 95?% CI?=?0.71-0.93; for TT vs. CT/CC: OR?=?0.81, 95?% CI?=?0.71-0.92). In summary, our meta-analysis strongly indicated the MTHFR C667T polymorphism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CRC.  相似文献   
79.
重引入狗獾秋冬季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上海奉贤申亚生态园内,对从山东重引入的狗獾(Meles meles)在围栏内进行了秋冬季行为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狗獾在冬季活动时间低,取食食物以肉类饲料为主,平均2~4 d出洞活动一次,受温度影响大。研究表明,重引入狗獾能适应人工饲养并顺利越冬。  相似文献   
80.
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康冰  王得祥  李刚  高妍夏  张莹  杜焰玲 《生态学报》2012,32(9):2738-2747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地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千斤榆(Carpinus cordata)等;更新层共有木本植物41种,其中乔木种有28种,占所有木本植物总数量的68%,优势种有青蛙皮槭(Acer grosseri)、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林下有丰富的幼苗库,径级及龄级比较小。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分析了10种更新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同种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均大于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锐齿栎、青蛙皮槭等。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青蛙皮槭、锐齿栎等;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数量影响不同。当林分密度(株?hm-2)从720增加到1460时,幼苗密度逐渐增大。随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幼树密度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一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坡向对锐齿栎次生林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的影响各异,阳坡(南偏西3)均利于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南偏西45林分内,幼苗密度急剧减少。随着坡向转为阴坡,幼苗密度又逐渐增加。而幼树密度逐渐减少。当海拔从1083 m增加到1547 m时,幼树密度逐渐增加。随后,随着海拔增加到1882 m,幼树密度则逐渐减小。而幼苗密度随着海拔的增高一直呈现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