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00篇
  免费   1398篇
  国内免费   172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362篇
  2021年   1012篇
  2020年   726篇
  2019年   871篇
  2018年   787篇
  2017年   620篇
  2016年   828篇
  2015年   1141篇
  2014年   1391篇
  2013年   1397篇
  2012年   1688篇
  2011年   1512篇
  2010年   933篇
  2009年   800篇
  2008年   839篇
  2007年   797篇
  2006年   654篇
  2005年   545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400篇
  2002年   338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0年   2篇
  1968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1.
刘涵  孙冲  黄威  黄勤琴  吴杰  刘霞 《西北植物学报》2023,43(2):1866-1871
该研究在人工控制水分条件下,设置3个干旱胁迫处理,选用3个主栽油菜品种‘陇油10号’、‘陇油2号’、‘青杂5号’幼苗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考察各指标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隶属函数法评价品种的抗旱性及其主要响应因子,以揭示西北地区油菜幼苗响应干旱胁迫的光合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各品种油菜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均随干旱胁迫程度的递增而逐渐降低,最大水分亏缺(WSD)却逐渐上升。(2)各品种油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递增而先增加后递减,且同一种幼苗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3)各品种油菜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单株生物量、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均在受到干旱胁迫时迅速降低,且同一品种幼苗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其叶片蒸腾速率(Tr)在干旱胁迫下无显著变化。(4)各品种油菜幼苗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递增先增加后递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在受到干旱胁迫时迅速降低,且同一品种幼苗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油菜幼苗受到干旱胁迫时RWCCiGsPnWUE、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NPQ起主要调控作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3个品种油菜幼苗耐旱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陇油10号’>‘陇油2号’>‘青杂5号’。  相似文献   
112.
冷害条件下凤眼莲某些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凤眼莲在冷害条件下细胞膜透性、体内生理代谢过程中一些大分子物质的变化。①0℃条件下细胞内大量电解质外渗,质膜性明显增加。此时,植株外部已发生了严重的伤害症状,②低温处理后,叶片内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累积,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变。③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低温下减弱,其同工酶谱带增加1-4条。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增加,其同工酶谱带增加1-2条。SOD活性有所降低,其同工酶谱带在0℃、36小时后增加了1  相似文献   
113.
经济杀菌灭藻剂OACL控制工业循环水中有害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经济杀菌灭藻剂OACL对异氧菌、硫酸盐还原菌和铁细菌的杀菌作用。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其杀菌率平均为99%以上,在pH5和pH7时分别为97.8%和88%。而在现场投药试验条件下为92%以上。可以认为,OACL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的高效杀菌灭藻剂。  相似文献   
114.
115.
金银花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消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防癌等多种功效。随着金银花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来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势在必行。通过NCBI的Blast工具扫描金银花蛋白组数据发掘花形候选基因,并执行候选基因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构域分析、表达模式分析、理化性质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等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依据拟南芥调控花形的ABE类基因,通过NCBI-Blast工具扫描金银花氨基酸序列,筛选出包含MADS结构域的8个调控花形的金银花候选基因。经LjaFGD表达模式分析发现,金银花的花中GWHGAAZE016592和GWHGAAZE014905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可能正向调控金银花花形。GWHGAAZE014905是一个包含MADS结构域的调控花器官发育的B类基因;GWHGAAZE016592是AP3同源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GWHGAAZE016592和GWHGAAZE014905均是稳定的亲水蛋白,属于非分泌蛋白,包括Motif1、Motif3、Motif4、Motif2、Motif6和Motif5,蛋白质三级结构模板为6byy.2.A和4ox0.2.C。GWHGAAZE014905被定位到细胞核上,而GWHGAAZE016592被定位到叶绿体上,且包含1个位于151~173 bp的跨膜螺旋区域,属于膜蛋白。研究结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式培育道地高产优质金银花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6.
美国白蛾是原产于北美地区的世界性植物检疫性害虫,自1979年发现入侵我国以来,严重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白蛾疫情不断南扩,其化性在一些地区出现新的变化。本文根据1979—2021年该虫发生扩散情况和各地区监测普查结果,结合部分地区温度变化数据,全面分析了美国白蛾入侵我国以来的发生扩散过程,对比分析了各地区发生世代数及变化情况,阐明部分地区世代数增加的原因。针对美国白蛾世代数演变规律和反复暴发成灾的情况,提出了当前应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世代数增加引发的扩张速率显著上升;扩张潜力与沿长江地区扩散趋势减缓关系;暴发成灾时有发生与本土化趋势不明显。鉴于当前外来入侵物种管理要求提高及多年来美国白蛾防控工作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提出要在守护国家生物安全底线前提下制定防治策略、在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下实现控制目标、在做好应急准备下摸清暴发成灾规律、在强化疫情检疫管理中提高疫情认定效率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7.
118.
Zea mays (Z. mays) is one of the main cereal crops in the world, and it′s by-products have exhibited medicinal properties to explor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review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by-products of Z. mays (corn silks, roots, bract, stems, bran, and leaves) which support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emphasis on the natural occurring compounds and detailed pharmacological developments. Based on this review, 231 natural compounds are presented. Among them, flavonoids, terpenes, phenylpropanoids, and alkaloid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The by-products of Z. mays possess diuretic effects, hepatoprotective, anti-diabetic, antioxidant, neuroprotective, anti-inflammatory, anti-cancer, plant protection activity, and other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Z. mays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to enhance future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19.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Meehania fargesii, eighteen triterpenoi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including a previously unknown compound with an 13,27-cycloursane skeleton, using techniques like 1D and 2D NMR, and HR-MS. Furthermore, the cytotoxicity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against HCT116, MCF-7, and AGS cell lines using the CCK-8 method to examine thei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Remarkably, compounds 13 and 16 exhibited higher cytotoxicity across all three cell lines compared to the positive drug. Western blo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se compounds activated apoptosis in HCT116 cells by promoting the Bax protein and inhibiting the Bcl-2 protein. This suggests that compounds 13 and 16 have potential as apoptosis-inducing agents in HCT116 cells.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