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32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41.
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团聚体及氮磷钾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氮、磷、钾养分特征,本研究进行了34年定位试验,设置无肥(CK)、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NPKS)3个处理。采用湿筛法测定0~20、2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量化分析氮、磷、钾养分分配特征、贡献率和活化度。结果表明: 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以>2 mm和0.25~1 mm粒级为主,<0.053 mm粒级含量最低。与CK相比,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NPKS处理增加了>2 mm和1~2 mm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053~0.25 mm和<0.053 mm团聚体含量;NPK处理在0~20 cm土层也表现出与NPKS类似的规律。NPKS较NPK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3.9%~15.5%,几何平均直径(GMD)提高6.3%~41.7%,不稳定团粒指数(ELT)降低5.7%~28.7%。NPKS处理显著提高了团聚体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尤其是直径>0.25 mm部分,但对碱解氮和全钾的提升效果与NPK处理差异不显著。水稻土团聚体养分贡献率受到其团聚体组成的影响,NPKS处理明显增大了>1 mm团聚体氮、磷、钾养分贡献率。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并增加团聚体氮、磷、钾养分含量,尤其是大团聚体(>1 mm)。该研究结果为调节土壤碳氮比来保障稻田土壤质量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2.
目的: 探讨4周橘皮素补充对高强度抗阻运动诱发的皮质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4名短跑运动员进行配对,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天补充橘皮素补剂(含橘皮素200 mg),对照组每天补充安慰剂,为期4周。两组运动员均在干预前一日和干预后次日进行抗阻运动激发试验(推举、深蹲、卧推和硬拉,每个动作×4组×10RM)。采集受试者在运动激发试验前即刻(PRE)、试验后即刻(P0)以及第10(P10)、20(P20)和30(P30)分钟时的血液样本,测量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计数(WBC)和血糖,以及PRE和P0时的血乳酸值。结果: 与干预前同期比较,补充橘皮素4周后,试验组在激发试验前PRE的血清皮质醇水平(P=0.017)、激发试验后P10的血清皮质醇水平(P=0.010)、激发试验后P20和激发试验后P30的血清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 P<0.01),试验组在激发试验前PRE的WBC、激发试验后P10的ACTH(P=0.037)和激发试验后P30的WBC、ACTH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激发试验前PRE和激发试验后P10的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激发试验后P30的ACTH和WBC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SOD活性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橘皮素能有效缓解高强度运动诱发的人体皮质醇应激反应,抑制皮质醇过度分泌,提升人体抗氧化能力,加速体内炎症消除,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相似文献   
843.
为研究交趾黄檀(Dalbergiacochinchinensis)的化学成分,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其心材中分离得到5个新黄酮和7个其他类型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hydroxy-2?,3?,4?-trimethoxyisoflavan(1)、6,4?-dihydroxy-7-methoxyflavan (2)、R-dalbergiphenol (3)、R-4-methoxydalbergione (4)、mimosifoliol (5)、R-5-O-methyllatifolin(6)、R-latifolin (7)、maackiain (8)、secundiflorolΙ(9)、3,9-dimethoxy-6H-benzofufo[3,2-c]chromen-6-one (10)、mucodianin C (11)、lup-(20)29-ene-2α,3α-diol (12)。化合物1、5、8~12为首次从交趾黄檀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44.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分布狭窄的全球性易危鸟类。2020年5月,在位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冠长尾雉活动,确认为广西鸟类分布新记录种。生境的丧失和河面的加宽导致广西西北部的白冠长尾雉可能形成一个与贵州分布区隔离的孤立种群,建议对其分布区和种群数量进行专门调查,为相关部门制定白冠长尾雉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5.
846.
我国雷州半岛典型农田大气氮沉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骆晓声  石伟琦  鲁丽  刘学军  莫亿伟  邓峰 《生态学报》2014,34(19):5541-5548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粮食和能源需求导致活性氮创造的急剧增加,从而导致各种活性氮的排放及其沉降的增加。氮沉降引起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及敏感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丧失等不良生态效应。因此定量不同生态系统氮沉降量对于确定该地区生态系统安全及氮循环有重要意义。南方地区氮沉降已有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湿沉降的研究,选取雷州半岛地区典型农田综合研究了大气氮素的干湿沉降。结果表明:大气活性氮浓度NH3、HNO3、NO2、pNH+4和pNO-3浓度分别为5.62、0.88、3.16、3.30、2.02μg N/m3。采用欧洲氮沉降监测网的氮干沉降速率估算了大气氮干沉降量为17.6 kg N hm-2a-1。大气降雨NO-3-N浓度为(0.86±0.36)mg N/L,NH+4-N浓度为(1.11±0.68)mg N/L,大气降雨无机氮含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大气无机氮年湿沉降总量为25.3 kg N/hm2。湿沉降NH+4-N和NO-3-N,干沉降NH3、HNO3、NO2、pNH+4、pNO-3分别占沉降量的30.8%、28.0%、23.7%、5.4%、2.8%、3.9%、5.4%。湿沉降NH+4和干沉降NH3在氮沉降中占主导地位显示氮肥施用导致的NH3挥发对大气活性氮浓度及氮沉降的显著贡献。鉴于研究可观的氮沉降量(总沉降量42.9 kg N hm-2a-1),其向农田的养分的输入不容忽视;氮沉降对该地区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需要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47.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results of brain white matter in rhesus macaques(Macaca mulatta) with four different parameter settings and found that the sequence A(b=1 000 s/mm2, spatial resolution=1.25 mm×1.25 mm× 1.25 mm, numbers of direction=33, NSA=3) and B(b=800 s/mm2, spatial resolution=1.25 mm×1.25 mm×1.25 mm, numbers of direction=33, NSA=3) could accurately track coarse fibers. The fractional anisotropy(FA) derived from sequence C(b=1 000s/mm2, spatial resolution=0.55 mm×0.55 mm×2.5 mm, direction number=33, NSA=3) was too fuzzy to be used in tracking white matter fibers. By comparison, the high resolution and the FA with high contrast of gray matter and white matter derived from sequence D(b=800 s/mm2, spatial resolution=1.0 mm×1.0 mm ×1.0 mm, numbers of direction=33, NSA=3) qualified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cking both thick and thin fibers, making it an optimal DTI setting for rhesus macaques.  相似文献   
848.
目的观察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评价县乡两级医院产妇行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并经阴道试产的初产妇200例,均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根据分娩镇痛要求,将其纳入镇痛组(P组,100例)及对照组(C组,100例)。记录两组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催产素使用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P组较C组的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显著延长,催产素使用率P组明显高于C组;两组第一产程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使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延长、催产素使用率增加,但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器械助产率,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手术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用于县乡两级医院产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49.
目的调查临床送检中段尿标本菌群分布及体外抗生素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患者送检中段尿标本中,分离的1272株细菌(剔除重复菌株)临床分布及耐药性。采用美国BD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应用WHONET5.6分析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从分离到的l272株细菌中,检出前5位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分别为20.3%、14.4%、14.2%、9.4%和7.4%。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3.9%,耐药率较低的有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粘菌素B,它们的耐药率在10.5%~15.9%。非发酵菌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最高在90.1%~100%,对多粘菌素B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7%和16.9%。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呋西地酸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2.6%、7.2%、8.8%和8.8%;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耐药率为0.8%,对呋哺妥因、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利奈唑胺、利福平的耐药率在2.5%~10.7%。结论泌尿系统感染主要病原菌为肠杆菌和肠球菌,由于各病原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医师应根据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5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 年3 月至 2013 年5 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 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 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 例)给 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 h的MMSE 评分 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 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 答时间分别为(30.3 ± 10. 5)min、(30.3 ± 7.8)min、(33.2 ± 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 ± 11.6)min、 (30.1± 6.6)min、(34.3 ± 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 评分为29.2 ± 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 MMSE 评分为29.1 ± 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 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 24h 时的MMSE 评分28.7 ± 1.0 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 ± 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 和12hPOCD 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 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 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