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5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109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斑马鱼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顺姬  孟安明 《遗传》2012,34(9):1082-1088
斑马鱼作为重要的脊椎动物模式系统之一, 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 斑马鱼已被广泛地用于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海洋生物学、药物学、毒理与环保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一些重要的成果不断涌现, 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斑马鱼模式系统, 此后研究队伍扩大很快, 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促进了多个学科的发展。文章重点综述了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在斑马鱼研究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以期促进该模式系统更广泛地用于开展高水平研究。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TP-02中碳代谢阻遏因子CRE对其产纤维素酶的调控特性,从其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CRE全长基因,并利用重叠PCR(overlapping PCR)技术将潮霉素B抗性基因(hygB)插入其中,既破坏cre正常转录又提供了筛选标记。通过电转化将pUCm-T-cre-hygB导入匍枝根霉萌发孢子,经抗性筛选得到△CRE突变株。利用RT-qPCR对此突变株纤维素酶基因转录水平进行研究,发现 eg、bg、cbh1和cbh2 的转录均有所提高,分别为48.75%、26%、5.6%和38.6%。同时,△CRE突变株的纤维素酶在表达水平上也均高于原菌,其中内切葡聚糖苷酶酶活提高了58.62%。CRE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碳阻遏效应,其对纤维素酶的调控具有特异性。其中,对内切酶的调控最为显著。此外,△CRE突变株在3%糖浓度下仍高产纤维素酶,这为后续酶系优化及产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血脑屏障结构关键蛋白紧密连接蛋白(ZO-1)、基底膜蛋白(CoIV)、周细胞蛋白(a-SMA)的表达情况及其损伤机制。方法:采用高脂灌胃14 d后,再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8mg/kg),随机分为2组(n=15):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组;正常大鼠随机分为2组(n=15):空白对照组和抑郁症组。糖尿病组与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组和抑郁症组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28 d。检测各组大鼠血糖值的变化,Open-field及Morris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血脑屏障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血脑屏障关键蛋白ZO-1、CoIV、a-SMA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组大鼠血糖异常升高,自主活动次数减少,逃避潜伏期延长,空间探索时间减少(P < 0.05,P < 0. 01);海马血脑屏障内皮模糊,毛细血管管腔狭窄,周边胶质细胞终足水肿,ZO-1、α-SMA表达显著减少(P < 0. 05),CoIV的表达显著增加(P < 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组大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减少(P < 0. 01),逃避潜伏期延长(P < 0.05),海马血脑屏障毛细血管管腔更为狭窄、胶质细胞终足水肿更为明显,a-SMA表达显著下降(P< 0.05)。结论:糖尿病并发抑郁症血脑屏障关键蛋白ZO-1、CoIV、α-SMA表达紊乱可能是其结构损伤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4.
以日本结缕草草坪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在不同践踏胁迫下,施用氮肥对草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有利于受践踏草坪的恢复生长,在不同程度践踏胁迫下,施氮素8 g/m2,可不同程度地增加草坪的密度、株高生长量和地上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95.
气温上升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的影响。该文简要介绍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展的大型实验——气温上升对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介绍了实验设计及其创新性, 实验研究内容等, 为相关实验的设计提供指导与依据。  相似文献   
996.
中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 部分常绿木本物种具有明显的二次抽枝现象, 即在春天完成第一次抽枝, 间隔一定的时间后又开始新一轮抽枝。但是关于这些植物第二次抽枝的进程, 迄今鲜有报道, 限制了人们对这些植物生活史对策的理解。该文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有二次抽枝的5种植物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窄基红褐柃(Eurya rubiginosa var. attenuata)、杨梅(Myrica rubra)和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为研究对象, 调查并比较了第一次抽枝和第二次抽枝在昆虫取食压力、展叶动态和小枝投资大小3个方面的差异, 探讨第二次抽枝动态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 1)昆虫取食压力上, 杨梅、栲树2种植物第二次抽枝的叶片虫食率显著高于第一次抽枝, 光叶山矾、檵木和窄基红褐柃3种植物第一、二次抽枝的叶片虫食率没有差异; 2)在现叶速率(叶片数量的增加速率)上, 同一物种第一、二次抽枝的叶片数量增长模式相同, 光叶山矾、檵木、窄基红褐柃和杨梅4个物种呈持续式增长, 栲树则呈爆发式增长, 但是完成现叶所需时间并不完全相同, 光叶山矾、窄基红褐柃和杨梅第二次抽枝完成现叶比第一次少6-9天, 檵木和栲树第一、二次抽枝完成现叶所需时间则无差异; 3)在展叶速率上, 光叶山矾、檵木和窄基红褐柃第二次抽枝显著高于第一次抽枝, 但第一次抽枝较晚的杨梅和栲树第一、二次抽枝之间没有差异; 4)调查的5种植物, 第二次抽枝的投资总量均小于第一次抽枝, 光叶山矾、窄基红褐柃、杨梅和栲树4种植物, 第二次抽枝形成的小枝在叶片数量、单叶面积、小枝长度和小枝直径上都显著小于第一次抽枝, 檵木第二次抽枝形成的小枝在叶片数量和小枝长度上没有差异, 单叶面积和小枝直径则显著小于第一次抽枝。总体上看, 所研究物种第二次抽枝中的叶片虫食率、现叶速率和展叶速率都不小于第一次抽枝, 而第二次抽枝小枝投资总量较小, 这些可能是物种对相对较大的昆虫取食压力和即将来临的冬天不利条件等的适应。  相似文献   
997.
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取了中国翼手目90个物种已知地理分布点的环境因子数据,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这些环境因子对中国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和种数密度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按其影响程度大小,影响中国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的连续型环境因子依次为年平均气温、大于零度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年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七月份平均气温、海拔高度和年日照时数,其中年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为负影响;影响翼手目种数密度分布的决定环境因子是年降雨量,但年平均气温也有明显作用。作者认为,气候因子影响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的机制是限制性因子的作用,主要受冬眠和活动及摄食时间长短的限制,而种数密度分布则决定于环境资源的丰富度,即主要受到由降雨量决定的食物种类多少的影响。另外,对类别环境因子的研究表明:植被类型对翼手目的种数分布没有明显影响;具有多洞穴特点的喀斯特和火山熔岩地貌具有较多的翼手目种类,但红层地貌由于分布于南方和分散分布的特点而具有最高的翼手目种数密度[动物学报51(3):413—422,2005]。  相似文献   
998.
呼肠孤病毒与SARS相关的形态学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ARS患者病理尸检肺组织样品分离病毒出现细胞病变的Hep2培养细胞,按常规制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电镜下,检出在感染细胞内复制、组装的呼肠孤病毒及其包涵体.病毒粒子衣壳立体对称、无包膜、直径在60~80nm.成熟病毒粒子核心致密常排列呈晶格状,不成熟病毒粒子核心空亮.数目不等的上述两种病毒粒子、长短不等的微管样结构和病毒浆常在核旁胞质内组成大小不等、无定形的病毒包涵体.此发现进一步提供了呼肠孤病毒感染有可能与SARS相关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南京地区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鉴定和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京地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基因型的分布以及变异状况,本研究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反应(RT-nPCR)的方法检测南京地区40份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粪便标本,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遗传距离,进行基因分型和变异分析.40份粪便标本中检测到14份阳性HEV、RNA,检出率为35%,基因分型均为HEV Ⅳ型,且分属2个不同的亚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国内Ⅰ型和Ⅳ型毒株加以比较,发现HEV Ⅳ型毒株比Ⅰ型变异程度高,不同年份的HEV Ⅳ型毒株变异更大,有新的亚型出现,且变异有随时间推移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抗原、c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50)、36%(18/50);在抗原双阳性的10份肝组织标本中有c基因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0%.c抗原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核,呈散在、片簇状分布,c基因定位于肝细胞的细胞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50份标本中5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抗原检出问无明显相关性.使用WHV的病毒检测系统证实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存在类似WHV的嗜肝病毒感染,从组织学的角度为中国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提供证据,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