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5篇
  免费   562篇
  国内免费   80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462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背景】烟草特有亚硝胺(tobacco-specific nitrosamines, TSNAs)是烟草于调制和发酵阶段产生的一类致癌物质,由烟草生物碱与氮氧化物发生亚硝化反应生成,生物碱和亚硝酸盐是TSNAs的直接前体物质。【目的】发掘适用雪茄高温发酵且显著降低TSNAs形成与积累的微生物。【方法】以TSNAs前体物质亚硝酸盐的高效降解为目标,对从雪茄烟叶分离得到的烟草源微生物菌株进行高温培养、亚硝酸盐降解及亚硝酸盐耐受能力研究,得到可于50℃高效降解亚硝酸盐及耐受高浓度亚硝酸盐的微生物菌株,将菌株应用于雪茄烟叶高温发酵35 d,对发酵前后亚硝酸盐、TSNAs、常规化学成分和中性香味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菌株在雪茄烟叶发酵中对TSNAs含量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获得了3株于50℃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菌株NY7、NY8和NY9,分别鉴定为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 NY7、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 NY8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Y9,其中B. halotolerans NY8亚硝酸盐降解能...  相似文献   
42.
He  Xi  Jiang  Yifan  Chen  Sumei  Chen  Fadi  Chen  Feng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23,42(2):1144-1157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 Terpenoids are a class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natural products involved in various plant biological processes. Their primary function is believed to provide...  相似文献   
43.
一例智力低下患者7q~ 标记染色体的来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类染色体显微切割、PCR技术构建的现有人类染色体特异性和染色体区带特异性探针池作为绘画探针,采用正向染色体绘画技术,结合染色体筛查方法,查明了一例7q~ 标记染色体患者的染色体附加片段来源于3q26→3qter。确定该患者的核型为46,XX,-7, der(7)t(7;3)(7pter→7q32::3q26→3qter)。应用这个策略,能够快速有效地鉴定标记染色体的来源。  相似文献   
44.
本实验用受体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新生大鼠辣椒素皮下注射,成年后脊髓内3H-埃托菲(3H-etorphine)结合位点数的变化。发现新生鼠辣椒素处理可以引起脊髓后角浅层及中央管周围’H-etorphine结合位点明显减,其中Ⅰ、Ⅱ层自显影银粒数减少36%左右。Ⅲ层减少20%,中央管周围减少11%。而前角及背外测束3H-etorphine结合位点数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脊髓内初级感觉传入细纤维上有阿片受体分布。本研究为探明阿片类物质在脊髓水平的痛觉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囊萼紫草属与滇紫草属花粉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囊萼紫草属3种和滇紫草属1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囊萼紫草属的花粉为哑铃形或茧形,中等大小,P/E比为1.6一1.67,三孔沟,内孔横长;具小刺状纹饰。滇紫草属的花粉为近长球形或近卵球形,P/E为l—1.23;三孔沟或三合沟孔,内孔一般纵长,具皱波状纹饰,在皱波上具密集的小瘤或微颗粒。从花粉形态的角度,本文支持把囊萼紫草属从滇紫草属(广义)中分离出来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滇紫草属的花粉中首次观察到了一种比较少见且特化的花粉即单极三合沟孔的花粉。  相似文献   
46.
薏苡胚乳传递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粉后10 d,薏苡(Coix lacrym a-jobiL.)颖果基部胚乳最外层传递细胞具长而多的壁内突,第二层细胞的壁内突较第一层的短而少,均具瓣裂的细胞核、丰富的线粒体、粗糙内质网、核糖体、产生小泡的高尔基体及与壁内突质膜相连的、含深色物质的囊泡。线粒体分布于壁内突附近或其间。授粉后25 d,第一、二层细胞壁内突发达,几乎充满了细胞,但细胞器可见。第四层传递细胞具树枝状及网状的壁内突,大量线粒体、具质体膜的淀粉粒、脂体存在壁内突附近或壁内突的间隙内。高尔基体常见,仅见很少的片段内质网。第五层传递细胞具短的壁内突、较大的淀粉粒及许多小蛋白质体。两个时期的第一、二层细胞内均未观察到胞间连丝。授粉后25 d,第四层及以上的传递细胞的细胞壁和呈网状的壁内突均含有胞间连丝。还讨论了各种细胞器的作用及各层传递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47.
将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悬浮培养于含有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0、2.5、5.0、10.0 mg/L)、50 mmol/L混合盐(1NaCl:9Na2SO4:9NaHCO3:1Na2CO3),以及MWCNTs-COOH+混合盐的复合溶液中,10 d后检测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研究MWCNTs-COOH复合盐碱胁迫对水稻幼苗的毒性及生态风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WCNTs-COOH单一组诱导下水稻叶片O2·-和H2O2的产生不明显,而混合盐组和混合盐+MWCNTs-COOH复合组均诱导了O2·-和H2O2产物的大量累积。MWCNTs-COOH与混合盐复合后,加剧了O2·-和H2O2的累积,并有明显的浓度效应。活性氧(ROS)作为信号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各处理组部分抗氧化酶(SOD、CAT、POD、APX)活性的升高;与混合盐组相比,低浓度混合盐+MWCNTs-COOH复合组中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含量呈一定程度的升高;MWCNTs-COOH与混合盐复合后,抑制了叶片中可溶性糖(SS)和脯氨酸(Pro)的合成,致使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上述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升高对缓解水稻叶片氧化损伤、维持正常的光合电子传递及对过剩光能的热耗散是有益的,是水稻幼苗重要的防御机制。本研究表明MWCNTs-COOH单一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水稻叶片的氧化胁迫和应激响应,与混合盐复合后加剧了叶片的氧化胁迫和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48.
本文报告了从阿城大蒜田间感染病叶片中分离了大蒜病毒,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提取的抗原浓度高于差速离心法.制备的抗血清效价达1024以上.电镜观察粗提纯的病毒粒子,呈线状,长度为516~846nm占46.9%,1142~1525nm占40.6%.  相似文献   
49.
以苯乙晴为原料,经水解、氯甲基化、取代、还原四步反应制得盐酸4-(β-氨乙基)苯乙酸。并对文献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50.
In Escherichia coli aspartate transcarbamylase, each regulatory chain is involved in two kinds of interfaces with the catalytic chains, one with the neighbour catalytic chain which belongs to the same half of the molecule (R1-C1 type of interaction), the other one with a catalytic chain belonging to the other half of the molecule (R1-C4 type of interaction). In the present work,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terminal region of the regulatory chain in the process of feed-back inhibition by CTP. Removal of the two last C-terminal residues of the regulatory chains is sufficient to abolish entirely the sensitivity of the enzyme to CTP. Thus, it appears that the contact between this region and the 240s loop of the catalytic chain (R1-C4 type of interac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regulatory signal which results from CTP binding to the regulatory site. None of the modifications made in the R1-C4 interface alter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enzyme to the activator ATP, suggesting that the effect of this nucleotide rather involves the R1-C1 type of interface. These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previously proposed interpretation that CTP and ATP do not simply act in inverse ways on the same equilibr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