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目的探讨阴道液中唾液酸酶活性、阴道加德纳菌及抗阴道加德纳菌的溶血素(anti-Gvh)IgA水平在细菌性阴道病(BV)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健康人和60例临床诊断为BV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唾液酸酶活性和anti-Gvh IgA水平测定及阴道加德纳菌(Gv)分离培养。唾液酸酶活性利用从底物-5溴-4氯-3吲哚基-α-D-N乙酰基神经氨酸(X-Neu5Ac)转化而得到的甲氧基苯酚的纳摩尔数来表示;anti-Gvh IgA通过ELISA法测定。结果BV组Gv活菌数(6.96 log CFU/g)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8 log CFU/g)(P<0.01)。BV组anti-GvhIgA(238.0±2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5.0±40.16)(P<0.01)。BV组Gv分离率(86.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3.3%)(P<0.01)。45例临床诊断为BV的患者中,其中26例Gvh IgA(+),19例Gvh IgA(-);Gvh IgA(-)组阴道液中唾液酸酶活性(5.00±1.29)显著高于Gvh IgA(+)组(1.58±1.22)(P<0.01),2组的Gv的分离率和活菌数差异却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BV患者阴道内高活性的唾液酸酶与低水平anti-Gvh IgA和黏膜IgA破坏程度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52.
沉积物磷素释放是造成湖泊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磷的活性又取决于其在沉积物中的化学赋存形态.磷-31核磁共振(31PNMR)技术因可以增强研究者对环境中磷素组分信息的认识而广受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该技术在沉积物磷素形态表征以及迁移转化规律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技术原理和分类、分析流程以及具体应用领域进行了全面阐述.目前,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沉积物磷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形态磷化合物表征、微生物对磷素迁移转化的影响和定量研究三方面,而关于提取剂和提取方法的研究也是热点之一.最后,对未来31PNMR技术在环境样品中应用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3.
张伟  李冠  娄恺 《生物技术》2010,20(1):15-18
目的:为了在枯草芽孢杆菌中整合表达极端耐热木聚糖酶。方法:将嗜热网球菌(Dictyoglomus thermophilum)Rt46B.1的极端耐热木聚糖酶基因xynB通过穿梭载体pDL整合到B.subtilis168染色体上,使其实现表达。结果:极端耐热木聚糖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成功整合并表达。结论:基因工程菌B.subtilis168-xynB能外泌表达极端耐热木聚糖酶,且表达水平为0.732IU/mL,比在大肠杆菌中的高。酶学性质表明,此酶分子量约为24kD,其最适反应温度为85℃,最适反应pH值为6.5,且在弱碱性条件下稳定。  相似文献   
54.
链脲佐菌素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的可能性,并观察模型动物早期肾脏损害情况。方法雄性长爪沙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1(DM1组)、模型组2(DM2组),DM1及DM2组沙鼠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100 mg/kg、200 mg/kg STZ,NC组注射等量柠檬酸盐缓冲溶液。注射STZ后1、2、4、6周末,分别监测沙鼠一般情况,血糖、胰岛素等血清学指标和尿液指标,并处死沙鼠进行胰腺和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注射STZ 24 h后,DM2组及DM1组部分沙鼠逐渐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DM2组沙鼠持续高血糖,DM1组沙鼠血糖值与N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有下降趋势;DM2组沙鼠胰岛素显著性降低(P0.05),其他血清学指标及尿液指标均显著性升高(P0.05),DM1组沙鼠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DM2组沙鼠及DM1组少数沙鼠胰腺组织中可见胰岛β细胞减少、空泡样变性等变化,DM2组沙鼠肾脏组织中出现肾小球基质增多,毛细血管襻扩张等病变,DM1组沙鼠肾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STZ 200 mg/kg可成功诱导长爪沙鼠Ⅰ型糖尿病模型,在病程早期沙鼠肾脏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5.
基于GS和GIS的春尺蠖种群分布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杀虫灯诱杀春尺蠖雄成虫的数据,采用地统计学空间插值方法,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得出2001~2003年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显示,3年中春尺蠖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种群空间分布和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通过TM卫片解译提取和田地区森林图层,在ARCGIS中完成对插值模拟图的切割,从而把春尺蠖种群动态的年际分布显示在具体的森林斑块内。研究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春尺蠖种群暴发机理和系统控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6.
不同分类群的异源多倍体在二倍化过程中, 正反交序列消除往往表现出不同特征, 暗示了在不同物种中, 核质互作在多倍体进化过程的作用不同。利用13对EcoRI-NN/MseI-NNN选择性引物, 对野黄瓜Cucumis hystrix (2n=24)与栽培黄瓜C. sativus (2n=14)的正反交F1、异源四倍体及二倍体亲本DNA进行AFLP分析。结果表明: 杂交后代基因组的杂合性诱发了F1与异源四倍体广泛的序列消除; 细胞质可能会影响部分亲本序列消除的频率, 但是正反交在序列消除频率上差异不显著, 并且在序列消除时间(均始于F1代)及消除类型上也表现出一致性, 表明核质互作并不是影响序列消除的主要因素; 实验还发现, 正反交不能影响序列的倾向性丢失, 染色体数少的黄瓜条带易发生丢失。  相似文献   
57.
新疆两典型微咸水湖水体免培养古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邓丽娟  娄恺  曾军  徐赢华  史应武  张煜星 《生态学报》2012,32(21):6811-6818
微咸水湖是湖泊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状态,以新疆两典型微咸水湖-赛里木湖和柴窝堡湖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滤膜收集菌体,SDS-酚-氯仿抽提法直接提取湖水总DNA,利用古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分别构建两湖古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Ⅲ对随机挑选的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分型,分别得到7个和8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两文库覆盖率均大于98%。BLAST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赛里木湖全部克隆子归属于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97%的克隆子与不同环境免培养氨氧化泉古菌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97%)。柴窝堡湖水古菌归为3个门:Thaumarchaeota (81.2%)、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13%)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 (5.8%),81.2%的克隆子与具有氮代谢功能的氨氧化古菌纯培养物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97%-98%),13%的克隆子与已分离到的产甲烷古菌序列同源性大于97%。研究发现新疆微咸水湖可能存有大量新划分的古菌Thaumarchaeota门类群、可培养氨氧化及产甲烷古菌类群,两典型微咸水湖泊中古菌类群多样性较低且群落组成差异大。  相似文献   
58.
基于相邻木排列关系的混交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娄明华  汤孟平  仇建习  赵明水 《生态学报》2012,32(24):7774-7780
混交度是反映森林群落中树种相互隔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已提出多种混交度指数.Mg考虑了对象木与最近相邻木的树种异同,Mv和Ms进一步考虑了最近相邻木(空间结构单元)树种数,但仍不能准确描述树种隔离程度.基于相邻木排列关系的混交度Mp,利用“1+4”结构的17个不同空间结构单元和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数据对Mg、Mv、Ms和Mp4个混交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p的区分能力最强,Mv和Ms次之,Mg最差.Mp最适用于分析混交结构复杂的林分.在天目山常绿阔叶林分析中,混交度水平为中度,4个最近邻体中有2个相同种顺序排列的空间结构单元个数明显多于交错排列的个数.基于相邻木排列关系的混交度Mp能准确区分树种隔离程度,提高了混交度的区分度,可反映森林实际混交状况.  相似文献   
59.
采集黄河上游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甘肃玛曲群体,测定其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青海玛多和贵德等3地2个群体的同源序列,分析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从81条729 bp序列中,检测到26个变异位点(占3.57%),碱基序列总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44,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4,界定了34个单倍型,有1个广布单倍型H2,占所有样品的38.27%.单倍型网络图图显示单倍型没有明显的亲缘地理格局,H2处于中心,呈星状发散,系统发育分析没有显示出单倍型与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地理区内群体间,歧点分布和中性检测显示厚唇裸重唇鱼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分析表明黄河上游3地种厚唇裸重唇鱼种群未出现分化,建议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0.
通过幼苗萌发法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不同演替恢复阶段的种子库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开垦湿地、不同演替恢复阶段湿地以及天然湿地不同土壤层次(0-5、5-10 cm和根茎)的种子库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湿润、淹水10 cm)进行萌发处理。结果表明: 随着演替恢复阶段的进行, 种子库的结构和规模逐渐扩大, 地表群落表现出由旱生物种占优势的群落逐渐演变成以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占优势的湿生群落的演替趋势。恢复7年湿地、恢复14年湿地、天然湿地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数分别为24种、29种、39种, 植被物种数为21种、25种、14种。湿地类型、水分条件和土壤层次均显著影响种子库萌发的物种数及幼苗数(p < 0.01)。种子库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天然湿地0-5 cm土层种子库种子萌发密度是5-10 cm土层的4倍左右, 而恢复湿地仅1.3倍左右, 且土层间萌发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湿润条件下的萌发物种数显著高于淹水条件, 且两种水分条件下萌发物种的生活型不同。由于恢复时间较短, 不同演替恢复阶段的种子库与植被相似性维持在30%以下。湿地中根茎分蘖出大量的湿地物种, 对于小叶章等优势物种的繁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在开垦湿地退耕后的次生演替阶段, 种子库能够保持大量的湿地物种, 通过对湿地种子库与植被的关系研究, 能够为三江平原湿地群落演替与湿地恢复提供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