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66篇
  免费   3452篇
  国内免费   14602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858篇
  2022年   1397篇
  2021年   1425篇
  2020年   1468篇
  2019年   1625篇
  2018年   1039篇
  2017年   1112篇
  2016年   1071篇
  2015年   1461篇
  2014年   2098篇
  2013年   1771篇
  2012年   2531篇
  2011年   2558篇
  2010年   2097篇
  2009年   2212篇
  2008年   2423篇
  2007年   2229篇
  2006年   2040篇
  2005年   1670篇
  2004年   1345篇
  2003年   1069篇
  2002年   955篇
  2001年   866篇
  2000年   824篇
  1999年   525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4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2篇
  1957年   14篇
  1953年   13篇
  1950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甘肃尕海硅藻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2011年8月及2012年10月采自甘肃尕海的硅藻植物共84个分类单位,包括32属75种9变种,其中4种为中国新记录:Gomphonema laticollum E.Reichardt、Navicula antonii Lange—Bertalot、Navicula seibigiana Lange—Bertalot、Stauroneis reichardii Lange—Bertalot。对尕海硅藻的种类组成、生态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人工湿地中指示与病原微生物动态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s)、粪链球菌(fecal streptococc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6种指示和病原微生物,采用多管发酵法和倾注平板法研究其在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果、相关性及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进水中沙门氏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数量最低;人工湿地对不同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去除效果存在差异,对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去除效果最好,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93.4%和84.0%;对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去除效果较差,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8%和63.6%,并且存在较大波动;出水中粪链球菌数量高于进水;人工湿地对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在不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迸水中总大肠菌群数量、进出水中沙门氏菌数量及进水中产气英膜梭菌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存在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大肠杆菌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沙门氏菌和粪大肠菌群以及产气荚膜梭菌和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间存在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选取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4种林分的凋落物储量和营养元素释放量等进行观测,并应用室内模拟酸雨实验对4种林分凋落物进行淋溶模拟。结果表明:缙云山各林分现存凋落物厚度为1.4~4.5 cm,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林分未分解U层、半分解S层和分解D层现存凋落物量分别为1.97~8.59、2.84~10.18和3.58~17.43 t·hm-2,林分年凋落物量为2.17~9.86 t·hm-2·a-1,凋落物总储量为14.21~32.42 t·hm-2,凋落物分解常数为0.15~0.31,林下凋落物分解95%时所需时间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均在10年以上,凋落物分解速率比较缓慢;林下凋落物层营养元素含量以Ca、N为主,Fe、K、Mg次之;凋落物总的营养元素释放率表现为常绿阔叶林(0.80)>灌木林(0.72)>针阔混交林(0.50)>楠竹林(-0.17);与叶片相比,凋落物中N、K、Mn 3种营养元素含量明显降低;为探明酸雨影响营养元素循环的作用机理,对模拟酸雨的离子含量与凋落物淋滤液盐基离子含量进行了分析,其相关性大小表现为楠竹林(相关系数0.895)>针阔混交林(0.826)>灌木(0.700)>常绿阔叶林(0.699),楠竹林凋落物营养元素的淋滤受酸雨影响最大,常绿阔叶林受其影响最弱;推测在这一过程中以凋落物的吸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994.
小叶锦鸡儿灌丛下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尔沁沙地主要固沙灌木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在其生长季次降雨21.5 mm后180 h内,利用TDR和微渗仪测量小叶锦鸡儿灌丛下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蒸发,并计算该灌丛下不同部位储水量和水量平衡.结果表明:降雨结束后初期,灌丛枝干的茎流作用使其根部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灌丛根部水分的入渗速率大于灌丛中部和灌丛外缘.因冠幅的庇荫作用,灌丛下蒸发量小于灌丛外裸露沙地.水量平衡表明:小叶锦鸡儿灌丛下降雨后前期蒸散量明显高于灌丛外裸露沙地,与灌丛下根系的分布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95.
为了研究水氮耦合对于小桐子生长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3个供水水平(W1,15.3mm;W2,25.5mm;W3,40.7mm)和3个施氮水平(N1,0g·kg-1;N2,0.3g·kg-1;N3,0.6g·kg-1)进行盆栽实验。结果表明:与W3相比,W1和W2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总干物质量分别降低了61%和34%、57%和35%、46%和32%、49%和35%,根冠比在W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对不同氮素处理,株高和叶面积最大值均出现在N2处理,而茎粗和根冠比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与W3N3相比,W2N2处理节省灌溉用水38%,节约氮肥施用量50%,其株高、茎粗和总干物质量分别减少了12%、21%和12%,根冠比和叶面积分别显著增加了48%和16%,灌水后第2天、第3天和第4天的蒸腾量分别显著降低21%、15%和12%,从而使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40%。  相似文献   
996.
不同生态型摩西球囊霉菌株对蜈蚣草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无论是在野外或是在室内均能被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侵染,但其对蜈蚣草砷吸收及转运的机理尚不清晰.本研究将分离于湖南省郴州市金川塘某铅锌尾矿蜈蚣草根际土壤(Glomus mosseae BGC GD01,简称污染菌株)和云南省未污染土壤(G.mosseae BGC YN05,简称非污染菌株)的2种摩西球囊霉菌株分别接种于非污染生态型和污染生态型蜈蚣草根际,8周后利用菌根化蜈蚣草幼苗在浓度为100 μmol·L-1砷(Na2HAsO4·7H2O)营养液中进行为期24 h的水培试验.结果表明,2种生态型摩西球囊霉菌株分别与蜈蚣草形成中等程度侵染,侵染率为25.2% ~31.3%.无论是接种污染菌株或是非污染菌株,均明显促进了蜈蚣草根部对磷的吸收.在24 h水培试验期间,接种非污染菌株显著促进了蜈蚣草根部砷的吸收,但接种污染菌株对蜈蚣草根部砷吸收的促进作用有限,说明AM真菌对蜈蚣草砷吸收存在种内差异.  相似文献   
997.
红碱淖遗鸥孵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青雄  杨超  刘铮  肖红 《生态学杂志》2013,32(2):375-379
2012年5-6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对红碱淖遗鸥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孵化阶段昼夜间孵卵节律分别为:孵化前期换孵次数6.40±0.45(n=68)、2.37±0.20 (n=62),坐巢方向变换35.34±2.12(n=68)、16.16±0.67(n=62),翻卵次数10.81±0.50 (n=68)、6.58±0.40 (n=62);孵化中期换孵次数2.20±0.12 (n=66)、0.52±0.06 (n=60),坐巢方向变换18.73±0.85 (n=66)、4.28±0.31 (n=60),翻卵次数10.14±0.55 (n=66)、4.22±0.30 (n=60);孵化后期换孵次数1.81±0.10 (n=48)、0.53±0.07(n=47),坐巢方向变换15.17±0.75 (n=48)、3.87±0.34(n=47),翻卵次数8.65±0.51(n=48)、3.26±0.22(n=47).当大风或大雨时,对同一孵化阶段的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双亲交替换孵主要集中于04:00-06:00、08:00-10:00、12:00-14:00等时间段内.孵化后期,亲鸟坐巢时长达到601.14±31.16 min (n=56).遗鸥通过调节昼夜间的孵卵节律来控制卵的温度,以保证昼夜间卵胚胎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998.
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与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盐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土壤盐分和地下水埋深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植被发育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典型植被(翅碱蓬 柽柳、刺槐、芦苇和棉花)、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平均影响系数为0.327,地下水埋深在0.5~1.5 m的土壤盐渍化最严重;整个研究区内植被发育较差,其中,研究区78%面积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0.4,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对天然植被分布有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对研究区翅碱蓬-柽柳、刺槐、芦苇及棉花NDVI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埋深对翅碱蓬-柽柳NDVI的影响显著,对芦苇、棉花、刺槐NDVI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9.
山美水库流域水量水质模拟的SWAT与CE-QUAL-W2联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梅冰  陈冬平  陈兴伟  陈莹 《生态学杂志》2013,24(12):3574-3580
为更好地模拟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对山美水库水质的影响,联合运用流域日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和二维垂向水动力水质模型CE-QUAL-W2,将SWAT模型的时序输出作为CE-QUAL-W2模型的输入条件,构建了山美水库流域水量水质模拟联合模型,并对流域径流、输沙和污染物以及水库的水位、水温和无机氮等变量进行了率定.结果表明: 尽管受流域部分计算结果的影响,误差会累积到对下游水库水体的计算,但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吻合程度仍较高,说明联合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山美水库流域及库区水体的水动力和污染过程.模型的使用可以为定位流域关键污染源区及控制水库富营养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对两栖动物栖息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采用卫星遥感照片评估了汶川地震后3种两栖动物栖息地震损状况,结果表明:(1)15.2%的两栖动物的适宜栖息地遭到了地震的破坏;(2)震损栖息地纬向分布于31°~32°N之间,震区的南部和中部;(3)被破坏的栖息地垂直分布于2000m以下的中低海拔区段。汶川地震及次生灾害使两栖动物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严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