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1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157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15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长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不能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可通过AMPK、胰岛素受体等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糖脂代谢。本研究发现,HepG2细胞中一条未报道的长链非编码RNA,命名为lnc-RLM(lnc-regulate lipid metabolism)。通过敲低HepG2细胞中lnc RLM,检测细胞中甘油三脂含量及脂质代谢相关调节因子表达量。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P<0.05);AMPK磷酸化水平显著下调,脂质合成相关因子SREBP 1c和FAS表达量上调;同时,细胞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在lnc RLM敲低的HepG2细胞中,利用AMPK激动剂(A-769662)作用细胞24 h,结果显示,降低的AMPK磷酸化水平并不会因AMPK激动剂的作用而显著升高。本研究结果说明,HepG2细胞中敲低lnc-RLM表达量,可通过影响AMPK磷酸化水平,调节HepG2细胞中脂质沉积。这为今后研究AMPK活性调节提供新的可能,也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2.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nt并且缺乏蛋白质编码潜能的RNA分子。最初lncRNA被认为是由RNA聚合酶Ⅱ转录的副产物,且无生物学功能。随着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lncRNA被鉴定出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基因印记、基因组重排、染色质修饰、细胞周期调控、转录、剪接、mRNA降解和翻译。lncRNA异常表达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尤其是增生性疾病,包括胃癌、肝癌和直肠癌等。其中,睾丸相关的高度保守的致癌长非编码RNA(testis-associated highly-conserved oncogenic long non-coding RNA,THOR)是一种非常保守的非编码RNA,在睾丸中特异性表达,并广泛存在于人的多种肿瘤组织中,如肝癌、胃癌、鼻咽癌、肾细胞癌、骨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舌鳞状细胞癌中,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鼻咽癌、肾细胞癌、骨肉瘤、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舌鳞状细胞癌中,THOR主要通过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1,IGF2BP1)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在肝癌中,THOR分别通过PTEN/AKT和β-联蛋白信号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肝肿瘤干细胞的扩增。在胃癌和骨肉瘤中,THOR主要通过提高SOX9的表达增强癌细胞的干性。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THOR主要通过提高c-myc的表达促进癌细胞增殖。在鼻咽癌中,THOR主要通过提高YAP的表达增强癌细胞的干性。  相似文献   
153.
154.
155.
中蜂囊状幼虫病(Chinese sacbrood disease,CSBD)是造成中华蜜蜂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研究靶向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结构蛋白VP2基因的siRNA介导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作用和其对CSBV在中华蜜蜂幼虫体内复制的影响,设计合成针对CSBV VP2基因的特异性siRNA,以100 nM的浓度与pEGFPN1-VP2-CSBV融合表达载体共同转染至293T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分析siRNA在体外对CSBV VP2基因表达的干扰效果。同时,将siRNA(1μg/μL)和1×10~7拷贝数的CSBV共同饲喂2日龄中华蜜蜂幼虫,检测幼虫体内CSBV拷贝数和幼虫存活率,研究siR-NA对中华蜜蜂幼虫体内CSBV复制的影响。荧光结果显示,在293T细胞中siRNA能抑制CSBV VP2蛋白的表达,并且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发现干扰效果接近40%。幼虫饲喂实验表明,饲喂siRNA组在各时间点幼虫体内CSBV拷贝数均低于CSBV对照组,且在摄入siRNA后感染CSBV的幼虫存活率明显上升,与CSBV组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本研究,证明了针对CSBV结构蛋白VP2基因的特异性siRNA能够介导产生RNAi,影响CSBV在中蜂体内的复制,为深入研究CSBV VP2基因的功能和研发抗CSBV生物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6.
采用硅胶柱层析及制备型液相色谱仪对红曲米中两种荧光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荧光物质纯度,然后使用高分辨质谱(ESI-HRMS)对两种荧光物质进行分析,得到两种荧光物质的分子量分别为356和384,ESI-MS/MS二级质谱把两者鉴定为monasfluore A (MFA)和monasfluore B (MFB);从金华地区红曲米中分离得到10株红曲菌株,经固态发酵采用HPLC法分析,筛选获得1株高产MFA、MFB的菌株WZWZ,该菌株发酵制得红曲米中MFA含量为3.63 g/kg,MFB含量为7.29 g/kg,对WZWZ菌株进行外观形态学及显微观察、ITS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最终将菌株WZWZ鉴定为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相似文献   
157.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旨在检测物体表面附近折射率的变化,其特点是无标记、实时、灵敏和快速,该技术多用于研究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动力学、效率常数和大分子构象变化等。电化学(electrochemical,EC)技术是一项用于定性定量研究电子转移、物质氧化还原、界面吸附等过程的成熟技术,具有简单、低成本和设备小型化的优点。现有的DNA杂交技术,例如光学、电化学或压电转导技术,主要关注于提高DNA杂交检测系统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传统的SPR在DNA分析方面,由于无法测量折射率的极小变化而在超灵敏检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随着纳米材料的研发和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SPR与EC联用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SPR和EC联用在DNA检测方面的综述鲜有报道。对SPR和EC检测DNA的技术原理、联用方法、应用进展等方面作出了简要的介绍,以期为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电化学联用的DNA传感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8.
利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从疏花水柏枝、金银花、秋华柳的内生菌中,筛选出1株对稻瘟病菌具有很强抑制作用的菌株JS-1。经生理生化实验和18S 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实验结果表明,JS-1发酵液作用稻瘟病菌后,稻瘟病菌的菌丝变细,分支减少,菌丝基质颜色变浅,作用72 h后干重显著降低。进一步实验表明,该菌产生的活性物质位于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酯相部位,对稻瘟病病菌抑制率高达96.1%。大田实验数据(天然接种圃)显示,添加该物质后,丰两优4号(中感)和广陆矮4号(易感)叶瘟病情指数分别只有16.25%和32.48%,对稻瘟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该菌株具有开发成高效生物农药的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159.
为了解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对光的行为反应,为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利用光谱行为学,采用18种LED单色光源对小贯小绿叶蝉的趋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对18个光源中的黄光(590~595 nm)趋向性相对较强,其次为紫光(420~425 nm),对白色光源(对照)的趋向性最低。趋光性由大到小分别为黄光(590~595 nm),紫光(420~425 nm),紫外光(390~395 nm),蓝光(460~465 nm)。忌避性较强的分别为橙光(600~605 nm),对照,冰蓝青光(490~495 nm),绿光(520~525 nm)。17种光谱与对照光结合显示,小贯小绿叶蝉对不同光谱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先择紫外光(370~375 nm、380~385 nm、385~390 nm),紫光(420~425 nm),其次为琥珀色光(595~600 nm),趋光率最低的为蓝光(460~465 nm)和红光(660~665 nm)。双光谱结合时,其选择随不同的结合而发生改变。黑暗、对照和光谱间相结合处理时,白光结合下对光谱的选择趋向性显著高于黑暗条件,两者间呈负相关。小贯小绿叶蝉对黄光(590~595 nm)和紫外光(370~375 nm)的趋向性较强,而对橙光(600~605 nm)、绿光(520~525 nm)和蓝光(460~465 nm)有显著的忌避性。可利用其对光谱的选择性,在室内饲养或茶园防治中采用相应的光谱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0.
细胞因子在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多肽或低分子糖蛋白,在人体内含量极微,在pg水平就发挥作用。作为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质,细胞因子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产生,与相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在局部或全身发挥复杂的生物学效应,它们的代谢异常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细胞因子已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学治疗,具有深远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将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明多种效应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是造成ARDS的"中心环节",其中TNF-α、IL-1、IL-8、IL-10、CXC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就细胞因子在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