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5篇
  免费   581篇
  国内免费   237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韩珊  朱天辉 《菌物学报》2009,28(4):535-540
寄生隐丛赤壳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经液体培养,石油醚萃取其发酵液获得对板栗带叶嫩枝具有致萎活性的粗提物,以氯仿:石油醚:甲醇(6:2:2)作洗脱剂,粗提物经硅胶色谱分离,共得到3组纯组份,其中第1组份(Cp-I)对板栗幼苗致萎活性较高.质谱、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测定表明Cp-I分子量为278,化学式为C<,16>H<,22>O<,4>.  相似文献   
992.
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204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等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在籼粳亚种间、各种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粳稻种质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籼稻种质,但籼稻种质中也存在耐冷性较强的种质。高阳淀稻大红芒、肥东塘稻、木樨球、卫国、兴国、山酒谷、中花8号等粳稻种质和包选21号、红米三担白、寸谷糯、红谷等籼稻种质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表现较强的耐冷性,在水稻耐冷性育种及耐冷基因发掘研究中应加以利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水稻结实率与低温下发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死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即低温下发芽期耐冷性和芽期耐冷性强的水稻种质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认为低温下发芽率和芽期低温处理后的死苗率可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早期鉴定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采用面包酵母还原丙酮醇制备R-1,2-丙二醇的工艺。采用摇瓶对转化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优转化条件:丙酮醇浓度0.3mmol/mL,pH7.0,酵母质量浓度150g/L,乙醇浓度为0.3mmol/mL,转化时间25h。在此条件下,采用分批流加策略进行1.5L规模发酵罐转化试验,转化25h后,发酵液的R-1,2-丙二醇浓度为0.27mmol/mL。  相似文献   
994.
泡菜中优良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几种泡菜中分离出86株菌,对其在适温和低温下产酸速率及硝酸盐降解能力进行测定,筛选出5株产酸速率快、硝酸盐降解能力强的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及生理生化反应试验,初步鉴定为:植物乳杆菌2株,短乳杆菌1株,戊糖乳杆菌1株,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1株,并对5株菌的发酵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995.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虫药蜣螂和添加蜣螂发酵后的灵芝发酵物的风味物质进行了测定,进而分析了添加蜣螂对灵芝发酵物风味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虫药蜣螂和灵芝发酵物(添加蜣螂)中分别含有40和30多种风味物质。添加蜣螂发酵后,灵芝发酵物跟对照相比新出现了5种风味物质,分别为苯甲醛、α-松油醇、苯乙醇、唑苯并噻和桃金娘烯醇。其中α-松油醇、苯乙醇和唑苯并噻是蜣螂中的风味成分,苯甲醛和桃金娘烯醇为新产生成分。所有5种风味物质均为食品香料物质。蜣螂中其它风味成分经灵芝发酵转化或降解后,未出现在灵芝发酵物中。因此,添加蜣螂发酵对灵芝发酵物的风味无不良影响。结果还提示灵芝细胞可生物转化或降解虫药蜣螂中的部分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建立能同时测定儿童血清中视黄醇、25-OH-维生素D3和a-生育酚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方法:以无水乙醇沉淀蛋白质后,血清中的脂溶性维生素用正己烷提取,吹氮气浓缩后用HPLC测定.结果:视黄醇、25-OH-维生素D3和a-生育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5-500μg/mL、0.012-500μg/mL和0.1-500 μg/mL;检出限分别为0.015μg/mL、0.012μg/mL和0.1μg/m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8%、2.09%和4.63%.三种脂溶性维生素各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0%,方法回收率均大于90%.结论:本法简便快速,适于血清样品中视黄醇、25-OH-维生素D3和a-生育酚三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997.
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疾病是由CAG三核苷酸异常重复扩增并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链而致病的一类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了9种PolyQ疾病,临床表现为成年起病,缓慢进展性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近年来许多研究者用转基因动物模型(小鼠、果蝇、斑马鱼等)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型、发病机制及治疗,其中,果蝇以其独特的分子遗传学优势成为研究PolyQ疾病的理想模式生物.本文就运用转基因果蝇研究PolyQ疾病的表型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胆汁性肝纤维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PHT)大鼠肠系膜组织内皮素B受体表达(ETBR)的变化.方法:取体重250±10 g左右的清洁级SD雄性大鼠3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制作采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造成大鼠胆汁性肝纤维化.术后2周和4周分别测定各组的门静脉压力,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的方法观察肠系膜组织ETBR的表达.结果:术后2周和4周模型组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分别为11.89±1.38 mmHg和16.34±1.63 mmHg.免疫组化显示假手术组肠系膜组织ETBR主要见于细动脉内皮细胞,而模型组大鼠ETBR的表达不仅见于细动脉内皮细胞,细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微动脉表达也很显著.免疫印迹发现假手术组肠系膜组织ETBR含量很少,模型组大鼠ETBR表达明显增多.结论:正常大鼠肠系膜血管组织ETBR表达较少,随着肝组织损伤加剧和PHT形成,肠系膜组织ETBR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参与胆汁性肝硬化PHT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DNA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门诊450例细胞学异常的患者,采用杂交捕获试验法(Hybrid Capture Ⅱ,HCⅡ)检测HR-HPV-DNA,并行阴道镜检查.结果:细胞学诊断中非典型鳞状细胞33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87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31例,HPV-DNA阳性率分别为30.7%(102/332),44.8%(39/87),90.3%(28/31);病理学诊断中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子宫颈上皮瘤(cervical intra-qaithelial neoplasia,CIN)Ⅰ/Ⅱ、CIN Ⅲ和原位癌HPV-DNA阳性率分别为31.2%(73/219)、47.3%(96/203)、100%(28/28),随细胞学检查的级别增高,HPV-DNA高危型阳性率增加(P<0.05).结论:高危型HPV-DNA检测是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方法,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广州市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对广州市全区域的昆虫群落进行6次调查,对该区域昆虫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时间动态进行了分析.共记述22个目、216个科.鞘翅目的类群最丰富,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半翅目次之;鞘翅目昆虫的个体数量最多(30.45),其次为鳞翅目(18.89)和膜翅目(14.78).6~7月昆虫类群数和个体数量最多,12月最少;6~7月的种类丰度最高,其次为3~4月、9~10月,12月最低;Shannon-Wiener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6~7月、9~10月、3~4月、12月;Pielou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6~7月、9~10月、12月、3~4月;12月的种类优势度最高,其次为3~4月、9~10月,最低为6~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