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从红树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全草的甲醇提取物中,运用色谱方法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根据其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与文献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1),环阿尔廷醇(2),羽扇豆醇(3),19-Norlanost-5-en-3-ol(4),24-methylenelanost-9(11)-en-3β-ol(5),4-甲基胆甾-7-烯-3β-醇(6),植醇(7)。其中,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2.
越南爵床科一新记录属——恋岩花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越南爵床科1新记录属--恋岩花属(Echinacanthus Nees).长柄恋岩花(E longipes H S.Lo & D.Fang)原仅记载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在越南和中国云南为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分析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应用,并分析相关指标在评价患者预后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初诊CLL患者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特异性探针D13S25(13q14.3)、RB1(13q14)、p53(17p13)、ATM(11q22.3)、以及CSP12(12号染色体3体)染色体标本检测,分析CLL患者遗传学异常的发生率。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5a和miR-16-1与CLL患者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结果:45例CLL初诊患者中,荧光原位检测发现CLL遗传学异常37例,CLL遗传学异常率82.22%。其中d(13q14.3)遗传异常13例,d(13q14)遗传异常7例,d(11q22-23)遗传异常6例,d(17p13)遗传异常5例,12号染色体三体异常6例,遗传学异常多呈异质性。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miR-15a和miR-16-1与d(13q14)遗传异常显著相关。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检测CLL遗传学异常的快速、灵敏方法,可以提高CLL遗传异常检出率。miR-15a和miR-16-1可以预测d(13q14)遗传异常CLL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4.
海月  杨广斌  李若男  郑华 《生态学报》2020,40(24):9138-9147
长时序植被变化趋势分析是分析植被生长与退化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难以精细揭示分析时段内植被变化动态的时空特征。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突变检测与趋势分析结合起来,建立了精细识别植被空间变化特征的方法,并以海河北部山区为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间,海河北部山区有78.1%的区域NDVI发生了突变,其中1.7%的面积发生退化。应用基于时序突变检测的植被变化识别方法进一步发现:植被变化在2011年出现突变拐点,突变前(2000-2011年)在西北草原区和东南林农区存在1.6%的显著退化,突变后(2011-2018年)在东部林农区存在1.2%的显著退化。分析表明,海河北部山区植被整体改善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不大,局部恶化则是气象因子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常规长时序植被变化趋势分析相比,基于时序突变检测的植被空间变化特征识别方法揭示了评估时段内植被空间变化的动态趋势,可为明确区域植被的变化以及差异化的植被恢复策略提供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85.
Water is a critical resource for all terrestrial insects. The yellow‐spined bamboo locust Ceracris kiangsu Tsai (Oedipodidae: Orthoptera), matures, copulates and reproduces in the summer and adults are observed mud‐puddling in human urine‐contaminated materials on hot days. Besides obtaining NaCl and NH4HCO3, the locust may also compensate for water deficiency. In a dual‐choice test in the laboratory, adults prefer to remain on wet rather than dry filter paper at high temperature (36 °C). The females are more likely to move towards and stay on wet filter paper than males. The adults chew wet filter paper in the laboratory at higher temperature and the females consume more than the males. Moreover, foam plastic containing an aqueous solution of an insecticide, bisultap, results in greater mortality in females than a dry formulation, both i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field.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frass from male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from females and may partially explain the stronger hygropreference behaviour in females. Other possible reasons for sexually different hygropreference are also discussed. The removal of the adult antennae substantially reduces discrimination between wet and dry filter paper and mortality resulting from wet bisultap formulations in the laboratory. Hence, antennae mediate, at least partially, hygropreference behaviour.  相似文献   
86.
Eriocheir sinensis has higher commercial value as food source than any other species of Eriocheir in China. To protect its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evaluate impact on local ecology, molecular tools to characteriz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identify kinships from different water systems are highly needed. We have newly identified a set of 18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ith the observed number of alleles at each locus ranges from 8 to 30,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ranges from 0.140 to 0.900. These newly isolated markers increase the available molecular resources that can be used to analys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mitten crab.  相似文献   
87.
伊犁鲈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近缘物种通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开发伊犁鲈(Perca schrenkii)分子标记用于鲈属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以伊犁鲈为材料,应用磁珠富集法进行了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从伊犁鲈尾鳍提取总DNA,进行酶切、接头连接、PCR扩增,再采用生物素标记(CA)15探针及生物素标记(TG)15探针对扩增产物进行杂交富集,经再次PCR扩增及T-A克隆,成功构建了伊犁鲈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采用重复序列引物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随机选取48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得序列46个,其中38个克隆含有微卫星序列,41个位点的微卫星重复数在8次以上.根据测得序列设计17对微卫星引物,均能在伊犁鲈群体中扩增获得目的条带.采用该17对引物对河鲈(P.fluviatilis)及黄金鲈(P.flavescens)群体样本进行扩增,10对引物具有通用性,其中6对在河鲈中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5对在黄金鲈中具有高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88.
为了解我国境内白斑狗鱼(Esox luci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额尔齐斯河流域185河段、635河段、乌伦古湖及吉力湖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625 0,多态信息含量为0.603 6~0.656 5,可有效用于白斑狗鱼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4个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12 6~0.660 0,表明我国境内野生白斑狗鱼群体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整个群体的总近交系数为0.266 6,少数个体存在近交现象,白斑狗鱼群体有近交倾向。平均分化系数为0.062 2,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群体变异的6.22%,白斑狗鱼各群体间的分化程度不大。群体间的基因流值变化范围为10.077 5~3.360 6,说明白斑狗鱼不同群体间存在较为广泛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疲劳状态下SD大鼠肝、肾、骨骼肌、血清中铜、锌这两种微量元素的分布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与大鼠机体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变化规律.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4只,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运动组采用10d递增负荷的游泳运动方式建立SD大鼠运动疲劳模型,对照组不给予运动,取实验大鼠肝、肾、骨骼肌和血清,经常规消化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铜、锌含量,同时检测相应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最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疲劳大鼠肝组织和血清铜含量增加(P<0.05),肝组织锌含量增加(P<0.05),血清锌含量以及骨骼肌铜、锌含量减少(P<0.05).肾脏组织铜、锌变化不明显(P>0.05);疲劳组大鼠肝、肾、骨骼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P<0.05),丙二醛含量除骨骼肌中变化不明显外,肝、肾、血清中增加(P<0.05);相关性研究发现大鼠肝、血清、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与其相应组织的铜、锌含量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疲劳状态下,大鼠肝、血清、骨骼肌中微量元素铜、锌代谢发生紊乱,影响相应组织抗氧化能力,可能参与了疲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0.
鲈属鱼类的分类在学术界尚存在很多争议。本文通过鲈属鱼类32个多变量形态学参数和1134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序列的比较,对鲈属鱼类分类问题做了探讨。结果显示河鲈和伊犁鲈之间的形态距离为0.15,黄金鲈和伊犁鲈为0.14,河鲈和黄金鲈为0.09,在形态上黄金鲈和河鲈较接近,而伊犁鲈与前两者差异明显;主成分2(16.09%)对主成分1(21.71%)作图结果显示黄金鲈和河鲈有重叠区,而伊犁鲈与其它二种鲈有较大差距;细胞色素b同源序列差异百分比为河鲈与伊犁鲈13.08%、黄金鲈与伊犁鲈10.68%、黄金鲈与河鲈11.47%,鲈属鱼类间的碱基差异属于种间的遗传差异。MP、NJ和ML三种系统发育树在河鲈、黄金鲈和伊犁鲈三个种或亚种之间的拓扑结构一致,显示黄金鲈与伊犁鲈的演化关系较河鲈为近。根据20个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发育树以及地理分布上的繁殖隔离,我们进一步认定黄金鲈和河鲈是不同的种,鲈属鱼类包括伊犁鲈、河鲈和黄金鲈三个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