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0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225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302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437篇
  2012年   583篇
  2011年   581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446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8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不同灵芝品种、不同栽培基质、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生长时期获得的灵芝子实体为原料,用95%乙醇超声提取,对提取物进行了含量测定、三萜组成分析和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子实体醇提物中三萜和甾醇类物质的含量在4.60-6.20mg/g之间;高效液相分析发现10种三萜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在样品间存在明显差异。所有灵芝子实体醇提物对肿瘤细胞L1210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开伞期的灵芝子实体醇提物抑制肿瘤增殖的活性优于其他生长时期。  相似文献   
92.
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凝胶层析、制备型薄层色谱等方法对无孢灵芝龙芝2号的固体发酵菌丝体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灵芝酸P(1),灵芝酸T1(2),灵芝酸Mk(3),灵芝酸S(4),灵芝酸T(5),ganodermanondiol(6),灵芝酸Me(7),5α, 8α-epidioxyergosta-6, 22-dien-3β-ol(8),灵芝酸R(9),lanosta-7, 9(11), 24-trien-3α-hydroxy-26-oic acid(10),ganodermenonol(11)。其中灵芝酸T1为首次发现的天然产物。体外细胞实验证实,11种化合物对肿瘤细胞L1210的增殖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增殖抑制的IC50值均在39.69μmol/L以下。  相似文献   
93.
研究桑黄发酵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及活性与子实体的差异性,探讨其替代子实体的可能性。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化学法比较菌丝体和子实体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4个萃取相中的成分差异,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和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TEAC)作为抗氧化活性的指标、HepG2和MCF-7癌细胞的抑制率作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指标,比较其活性差异。结果表明,菌丝体和子实体4个萃取相在化学成分上存在差异;在活性方面,菌丝体各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高于子实体,而子实体抗肿瘤活性优于菌丝体。菌丝体醇提取的总黄酮含量高于子实体醇提物,抗氧化活性和总黄酮含量有显著相关性,发酵菌丝体在抗氧化活性方面具有替代子实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
通过研究广叶绣球菌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肠道菌群、细胞因子表达量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探究广叶绣球菌多糖的免疫作用机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构建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广叶绣球菌多糖低、中、高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连续饲养30d后处死取样,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肠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结果表明,广叶绣球菌多糖高剂量组可显著改善绒毛肿胀和变短现象,提高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比值(V/C值)和小肠IL-6、IL-10、TNF-α、IFN-γ细胞因子含量(P<0.05或P<0.01),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Intestinimona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P<0.05或P<0.01);各剂量组均可提高盲肠内6种主要短链脂肪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试验组与阳性对照组趋势一致。广叶绣球菌多糖可通过改善免疫低下小鼠的肠道粘膜形态,提高小肠细胞因子水平,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SCFAs产生菌的相对丰度,提高短链脂肪酸含量,调节免疫低下小鼠的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5.
为了探明漆酶在斑玉蕈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对斑玉蕈转录测序预测的13个漆酶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鉴定和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检测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的活性和漆酶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13个基因片段中有10个是漆酶基因。不同的漆酶同工酶之间进化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漆酶与木腐菌(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和侧耳属Pleurotus)进化关系较近。对斑玉蕈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酶活检测结果显示,从斑玉蕈的菌丝恢复期到钉头期,漆酶活性逐渐升高,而在子实体形成后期酶活逐渐降低。对培养40d、60d和80d的菌丝样品以及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样品进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菌丝营养生长时期,大多数漆酶基因在第40-60天表达量持续增加1-3倍,而在第60-80天时表达量出现降低的情况。而在生殖生长时期,大多数漆酶基因在转色期或者原基期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并在子实体期出现降低,这与漆酶活性的检测具有一致性。lcc3lcc7lcc8lcc9在斑玉蕈生殖生长过程中相对表达量出现了10-100倍的上调。这说明从菌丝培养到菌丝扭结形成子实体和子实体发育的过程中,不同的漆酶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表达量较高的漆酶基因可能对基质降解和子实体形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
野生田头菇菌株的驯化及其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自湖南洞庭湖大通湖区芦苇湿地的野生菌株,经鉴定为田头菇Agrocybe praecox。通过驯化实现人工栽培,栽培原料以芦苇屑为主,使用液体菌种和覆土栽培方式,初潮菇平均生物转化率为45.6%。营养成分分析表明:以芦苇屑为栽培培养基,子实体中矿物元素含量分别为K(2 190mg/kg)、Fe(16.2mg/kg)、Mg(59.7mg/kg)、Ca(33.4mg/kg),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比高达44.85%,谷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含量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高钾低钠的食用菌。  相似文献   
97.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广泛定殖于植物根系,对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根系分离到一株DSE,于无菌条件下研究了此菌与马尾松的共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此菌被鉴定为福廷瓶头霉Phialocephala fortinii,在PDA培养基25℃培养条件下,此菌不产孢,菌丝深色、具隔,最适培养基为PDA。此菌与马尾松根系共生体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侵入前期:接种后2d,新生菌丝向马尾松根系定向生长并开始接触根系,但未侵入根系内部;侵入期:接种后4d,菌丝与马尾松根系接触侵入根内并在根系皮层细胞间扩展延伸;形成期:接种后6d,菌丝继续在马尾松根系内扩展并形成富含脂类物质的微菌核。接种福廷瓶头霉显著增加了马尾松生物量的积累(P<0.05),并影响了其根系发育。接种后,马尾松主根生长受限,侧根生长显著提高(P<0.05),侧根长度较未接种处理增加了112.87%。被侵染根系的根毛数量减少,并由大量根外菌丝包裹。以上结果对进一步揭示DSE与宿主的共生机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99.
100.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 and DNA methylation are important epigenetic mark play a key role in liver fibrosis. Currently, how DNA methylation and LncRNAs control the 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 activation and fibrosis has not yet been fully characterized. Here, we explored the role of antisense non‐coding RNA in the INK4 locus (ANRIL) and DNA methylation in HSC activation and fibrosi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s 3A (DNMT3A), ANRIL, 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 Type I collagen (Col1A1), 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 and p‐AMPK in rat and human liver fibrosi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q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Liver tissue histomorphology was examined by ha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irius red and Masson staining. HSC was transfected with DNMT3A‐siRNA, over‐expressing ANRIL and down‐regulating ANRIL. Moreover, cell proliferation ability was examined by CCK‐8, MTT and cell cycle assay. Here,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ANRIL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ctivated HSC and liver fibrosis tissues, while Col1A1, α‐SMA and DNMT3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ctivated HSC and liver fibrosis tissues. Further, we found that down‐regulating DNMT3A expression leads to inhibition of HSC activation. Reduction in DNMT3A elevated ANRIL expression in activated HSC. Furthermore, we performed the over expression ANRIL suppresses HSC activation and AMPK signalling pathways. In sum, our study found that epigenetic DNMT3A silencing of ANRIL enhances liver fibrosis and HSC activation through activating AMPK pathway. Targeting epigenetic modulators DNMT3A and ANRIL, and offer a novel approach for liver fibrosis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