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3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17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多聚磷酸盐(polyphosphat,poly P)是一种由数十个或上百个磷酸根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以颗粒状、胶体状和溶解状等多种状态存在于各类生物细胞中。生物体中的poly P能够通过分解提供能量;鳌合金属离子来调节细胞内渗透压,维持质膜稳定;与蛋白质或DNA结合稳定其结构,减轻细胞应激损伤。颗粒状多聚磷酸盐细胞器主要指细胞中用于贮存颗粒状poly P、金属阳离子以及蛋白质、氨基酸和少量水等物质的细胞器。在寄生虫细胞中颗粒状聚磷细胞器常称为酸性钙体,而细菌或者其他微生物细胞中则称为异染颗粒,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酸性钙体和异染颗粒都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遂将其统一定义为颗粒状多聚磷酸盐细胞器。颗粒状聚磷细胞器的发现拓展了生物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LUCA)的学说,丰富了原核生物细胞器认知,我们相信该细胞器在生命起源、抗环境胁迫、生物互作和代谢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疾病治疗以及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甲螨是一类重要的土壤动物,体型微小,一般具有较厚的体壁。本研究针对甲螨这一特定类群,探讨了一种无形态特征损伤的DNA提取技术。通过结合试剂盒DNA提取法,并适当改进实验条件,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DNA提取流程。通过对提取DNA之后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其主要的分类学特征均保存完好,可以作为凭证标本长期保存。本研究所提供的DNA提取技术既可以提取出足够的DNA又可以保留凭证标本,因此能有效促进甲螨分子分类学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是我国两种重要的林业蛀干害虫,存在很多共同的寄主植物。为了阐明两种星天牛之间的物种竞争关系,本文采用行为观察试验,研究两种星天牛寄主危害部位、异种危害寄主识别和种间争斗行为等试验。结果显示,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危害部位有很大差异,光肩星天牛主要取食寄主植物的枝条上部,取食面积为2 390.0 mm^2,占整个寄主植物取食面积的69.3%,星天牛主要取食寄主植物的树干上部,取食面积为3 140.0 mm^2,占整个寄主植物的96.6%;两种星天牛都能识别异种天牛危害过的寄主,对其具有显著的回避性,其中光肩星天牛对星天牛危害过的寄主取食量平均值为420.8 mm^2,显著低于健康寄主取食量平均值2 518.8 mm^2,同样,星天牛对光肩星天牛危害过的寄主取食量平均值为436.8 mm^2,显著低于健康寄主取食量平均值1 803.5 mm^2,而对同种天牛危害过的寄主没有显著的选择性;两种星天牛之间争斗共发生34次,其中星天牛获胜30次,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两种星天牛之间存在显著的种间竞争关系,并且能够识别对方物种的存在,其对寄主的感受机制和植物免疫反应机制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94.
探讨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构建技术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提高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构建的成功率,并为后续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临床前动物模型。利用不同移植数量和供体的HuPB-MNC细胞尾静脉注射重度免疫缺陷小鼠NCG,建立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每周观察2次,并记录小鼠体重及死亡情况;实验第7、14、21、28和35天眼眶静脉丛试血,流式细胞术监测NCG小鼠外周血中人CD45+ T细胞的重建水平。NCG小鼠外周血中人CD45+ T细胞水平随注射后时间逐渐升高,约在3~4周达到2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构建应该从构建方法、免疫缺陷小鼠品系、性别和饲养、免疫细胞的供体和数量及细胞状态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通过采用多种供体克服差异性,优化肿瘤模型和免疫细胞供体联合接种方案最大化利用窗口期等策略提高模型构建成功率及应用转化率,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构建方法,以期为肿瘤免疫疗法提供更有利的药物研发工具。  相似文献   
995.
糖尿病是世界性疾病,更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确定为糖尿病诊断标准,这对于糖尿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有关HbA1c实验室检测方法与标准化的相关技术研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检测方法和标准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果。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HbA1c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国内外HbA1c标准化研究进程,并对当前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有助于临床实验室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推进我国HbA1c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6.
从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小麦培养基残渣中分离和纯化虫草素,并进行了提取物体外人肝癌细胞Hep G2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Hep G2)的抑制作用研究。以蛹虫草小麦培养基残渣为原料,热超声水提取虫草素,探究pH值、温度、浸提时间和超声功率对虫草素的提取效果,用苯乙烯型弱极性大孔吸附树脂(AB-8)柱层析分离、重结晶纯化虫草素,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红外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scopy,IR)鉴定。虫草素处理肝癌细胞Hep G2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肝癌细胞形态变化,并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固液比1:50、pH值6.0、温度60 ℃、浸提时间3 h和超声功率300 W时提取效果好。经鉴定,分离提取物的虫草素纯度达到99%以上。不同浓度的虫草素对肝癌细胞Hep G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虫草素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被抑制的细胞凝集、变圆、碎裂增加。本提取工艺得到的虫草素纯度高,工艺简单易扩大,且提取物对肝癌细胞增殖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其在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方向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97.
虫草类药材采用85%乙醇超声提取游离甾醇、采用0.5 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回流提取总甾醇,并用绿色溶剂(乙醇和水)固相萃取法纯化分析溶液。用HPLC-ELSD法测定麦角甾醇、胆甾醇和谷甾醇的含量,色谱柱为Poroshell 120 EC-C18 (100 mm×4.6 mm, 2.7 μm),绿色流动相乙醇-水(89:11),流速为0.5 mL/min,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3种甾醇成分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20批虫草类样品均含结合型甾醇和游离型甾醇;冬虫夏草繁育品与野生品均含3种甾醇,两者含量相当;凉山虫草(野生品)、蛹虫草(培植品)、蝉花(野生品)可检测到麦角甾醇。该方法可有效鉴别冬虫夏草和其他3种虫草产品,为虫草类产品质量评价提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为揭示不同种源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 Gilg)叶表型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以49个三叶青种质资源(简称“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各资源叶表型的12个长度性状及7个比例性状进行比较,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叶表型性状及其与种源地位置和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资源叶长度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小叶柄和侧生小叶叶片相关性状在三叶青资源鉴别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部分三叶青叶长度性状与比例性状间存在相关性,整体表现为叶柄增长,小叶叶片则更宽阔,而小叶叶片增长,叶片则朝狭长方向发展;中叶长和侧叶柄长等部分叶形性状与种源地纬度、经度或海拔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可作为种源地地理位置初步判断依据;基于3个叶形公因子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9个三叶青资源叶形可划分为5个类型,各省(直辖市)三叶青叶类型数量呈以江西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递减的趋势;三叶青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与种源地地理位置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叶片性状公因子(公因子1)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柄长度性状公因子(公因子2)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完善了三叶青形态学资料,为三叶青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联合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7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65例PHC患者(肝癌组)纳入研究,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0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RI图像特征。此外,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应用于PHC患者诊断中的效能。结果:PHC患者的MRI图像表现为边界清晰,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肝癌组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且T2WI、DWI呈高信号强度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均P<0.05)。肝癌组血清AFP、AFP-L3、GP73、GPC-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联合血清AFP、AFP-L3、GP73、GPC-3诊断PHC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5.24%(40/42)、95.65%(22/23)、95.38%(62/65),均高于MRI诊断的73.81%(31/42)、69.57%(16/23)、72.31%(47/65)(P<0.05),以及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80.95%(34/42)、73.91%(17/23)、78.46%(51/65)(P<0.05)。结论:PHC患者血清AFP、AFP-L3、GP73、GPC-3水平升高,MRI扫描联合血清AFP、AFP-L3、GP73、GPC-3检测可作为诊断PHC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00.
病毒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毒感染和传播造成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发病率高、治愈率低的病毒性疾病仍在全球蔓延,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不断发生变异,2019年以来,新冠病毒引起的全球疫情对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影响,疫情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开发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成为应对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拟在总结全球抗病毒药物研发整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抗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新冠病毒等重点领域的新药研发进展,提出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建议,为未来研发更加高效的抗病毒药物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