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53篇
  免费   2116篇
  国内免费   1931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309篇
  2022年   480篇
  2021年   1215篇
  2020年   941篇
  2019年   1075篇
  2018年   1107篇
  2017年   760篇
  2016年   1060篇
  2015年   1591篇
  2014年   1861篇
  2013年   1897篇
  2012年   2272篇
  2011年   2058篇
  2010年   1306篇
  2009年   1101篇
  2008年   1236篇
  2007年   1064篇
  2006年   1024篇
  2005年   849篇
  2004年   714篇
  2003年   689篇
  2002年   569篇
  2001年   423篇
  2000年   365篇
  1999年   371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194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96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76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0篇
  1974年   11篇
  196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1.
112.
113.
生物复苏——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球生物界的残存-复苏及其基本型式,并探索复苏的控制因素,标志着地质科学中一个重心的转移(即从大绝灭转向其后的生物残存与复苏的研究)。生物复苏揭示了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其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4.
以虫荧光素酶法检验了四株丝状真菌在葡萄糖—无机盐液体培养过程中的胞内ATP含量。结果表明,只有当胞内ATP浓度低于10~(-S)mg/ml时,真菌才开始合成胞外纤维素酶(FPA)。以不同浓度的各种碳源培养时,菌体胞内ATP含量只要超过10~(-1)mg/ml,FPA的合成即发生阻遏。菌体胞内ATP含量与FPA合成呈显著负相关。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了菌体培养液中的cAMP含量。在非阻遏条件下,外源cAMP可以提高FPA的合成水平。但外源cAMP不能解除已经发生的酶合成阻遏。菌体ATP和cAMP水平是调节真菌纤维素酶合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5.
在0.5%葡萄糖-Mandels盐培养液中添加终浓度为0.5%的L-山梨糖,可使里斯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C 30)和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S38)的内切和外切β-1,4葡聚糖酶合成速率在培养的2天内提高4倍。与此同时β-葡萄糖苷酶的合成没有明显变化。L-山梨糖能明显抑制菌丝生长,但对葡萄糖的吸收没有影响,对菌丝分泌纤维素酶的机制影响不大。其对酶合成的促进可能主要是通过降低了菌丝体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16.
ABA和NAA联合使用能有效地诱导水稻原生质体再生的愈伤组织向胚性发展。通过液体浅层培养由原生质体得到的愈伤组织,在含ABA和NAA的N_6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可以诱导原来呈非胚性状态的愈伤组织形成胚性愈伤组织,并在含ZT的N_6分化陪养基上产生绿点。通过对这两种愈伤组织的生化分析,表明二者在游离氨基酸、DNA、RNA、核酸及蛋白质含量等方面,特别是SDS-PAGE谱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细胞的形态与结构也有显著差别,其中经ABA NAA诱导后的愈伤组织其细胞形态与结构特征与来源于种胚的胚性愈伤组织基本类似,所分析的生化指标也大多数相近。结果表明,ABA和NAA联合使用得当,能促进形成胚性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17.
拉萨郊区藏族跖纹主线走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茚三酮-味精法采集跖纹,体视显微镜下追踪跖纹主线走向,分析了250(男女各125人)拉萨效区藏族健康人的跖纹样本。结果显示:A线主要走向1区,其次是7区;B线亦多止于1区和7区;C线主要止于和9区;D线止于1区 频率最高;E线主要走向13区;P三叉缺失较多。Pz^d线止共位置较高(13区和11区),而P^f线止区较低(7区)。在民族和人种间进行了比较,提示藏族践纹主线走向有自己的特点,又呈现  相似文献   
118.
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2n=6x=42,AABBDD)为母本,以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为父本,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属间远缘杂种F1,其平均结实率为0.08%。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无性系的建立、植株再生、壮苗培养等,最终获得了生长正常的杂种F1植株。同时,通过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根尖细胞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为真杂种,即2n=5x=35(预期染色体数)的杂种细胞占主体;另外,因组培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也有少量2n=28-34染色体数的细胞。以上杂种的获得为将旱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9.
根据系统保种理论有关保种和选择可以相互结合的观点,本文提出了保种-选择指数的概念、导出了适于各种资料条件和各种保种与选择目的的通用保种-选择指数公式、并探讨了该公式在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形式,为国内大量地方品种保种选育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