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3篇
  免费   570篇
  国内免费   73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414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357篇
  2018年   347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372篇
  2015年   519篇
  2014年   578篇
  2013年   631篇
  2012年   792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288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本文根据营养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类种间竞争的新的数学模型:它是单种群增长的Cui-Lawson模型,在种间竞争上的推广。新的种间竞争模型克服了经典的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ira方程的局限与不足,具有更广泛和复杂的行为,并在特殊条件下以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为其特例。因此,新的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是更一般的解释性模型,是对经典的Lotka-Voterra竞争方程的扩充。  相似文献   
32.
厚朴类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高效液相色谱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我国木兰科植物“厚朴类”中的酚类和季胺碱类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提供色谱图,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厚朴”,图谱相同,仅含量有差别,但不同种的“厚朴”,色谱图不同.此结果可作为评价“厚朴类“药材质量和鉴别的方法.根据各类厚朴有效成分的存在,有一定的规律,为木兰科植物化学分类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33.
温度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角体计数、对流免疫电泳、单向免疫扩散及火箭免疫电泳测定的结果表明:26℃适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的增殖。多角体含量或其相对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并渐趋于平稳,两者间呈Logistic曲线关系。单位体重或单头幼虫所含的多角体数量(y_1或y_2)、扩散环直径(y_3)和火箭峰值(y_4)与时间(t)的关系式分别为:y_1=(8.1481)/(1 EXP(9.4210-0.0608t))×10~9PIB/克;y_2=(6.1596)/(1 EXP(5.4809-0.0376t))×10~8PIB/头,y_3=(1.4)/(1 EXP(2.710-0.015t))cm;y_4=(3.52)/(1 EXP(4.580-0.040t))cm。但30℃下,EoNPV增殖严重受抑制,饲毒后24~168小时内难以测出多角体,其后多角体含量也极显著低于26℃,乃至难以被三种免疫测定法测出。  相似文献   
34.
质粒YRP7用氯霉素法扩增,碱变性裂解法提取,酸酚法及核糖核酸酶纯化后,得到了高产量(5.6mg/L培养液),高纯度(A260:A280=2.0)的质粒制品,经转化实验及酶切分析确定YRP7具有下列特征:大小为5.41±0.10kb,可赋予宿主细胞AmP~r、Tet~r的表型,对大肠杆菌C600的转化频率为10~(-6)、转化效率为1.5×10~6转化子/mgDNA。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ECoRⅠ、Hind Ⅲ及PstⅠ在其分子上的切点数分别为1、2、2、2,并确定了各酶切片段的分子大小,对BanHⅠ的单切点,经插入失活法证实其位于Tet~r的基因上。由上述特征可确定,质粒YRP7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克隆载体。  相似文献   
35.
36.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转印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患才血清中免疫合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流行性出血热循环免疫复合物经SDS-PAGE分离,考马斯亮兰染色,显色主要有7条带,分子量分别为23kD,50kD,52kD,65kD,72kD,80kD及100kD。采用该病毒特异性抗血清、单克隆抗体以及人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抗血清识别,在其特环免疫复合物中可检出特异性病毒抗在及相应的免疫球状蛋白和补体成  相似文献   
37.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技术,对3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皮肤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复合物进行观察,同时与血清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在23例EHF患者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检出病毒抗原,部分组织中可同时检出免疫球蛋白及C3,少数组织仅能检出病毒抗原或免疫球蛋白。配对血清小也可检出EHF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组织及血清免疫复合物形成与血清补体C3水平下降有关,组织内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血清IgE水平升高相关,提示多种变态反应参与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8.
The infectivities of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S. glaseri, S. scapterisci, and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to Japanese beetle larvae, Popillia japonica, and house cricket adults, Acheta domesticus, were compared using external exposure and hemocoelic injection. Only H. bacteriophora and S. glaseri caused high P. japonica mortality after external exposure. When nematodes were injected, P. japonica had a strong encapsulation and melanization response to all species except S. glaseri.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and S. carpocapsae were able to overcome the immune response, but S. scapterisci was not. All species except S. scapterisci were able to kill and reproduce within the host. Only S. scapterisci and S. carpocapsae caused A. domesticus mortality after external exposure. When nematodes were injected, A. domesticus had a strong immune response to all species except S. scapterisci.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effectively overcame the strong immune response and caused high host mortality, but S. glaseri and H. bacteriophora did not. Steinernema scapterisci caused high host mortality and reproduced, S. glaseri and H. bacteriophora caused low host mortality but only S. glaseri reproduced, and S. carpocapsae was able to kill the host but reproduced poorly. Most (ca. 90%) of the S. carpocapsae in the hemocoel of P. japonica became encapsulated and melanized within 8 hours postinjection. The symbiotic bacterium, Xenorhabduf nematophilus, was often released before this encapsulation and melanization.  相似文献   
39.
小麦体细胞胚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胚培养中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原体细胞中大液泡消失,存在大量小液泡,细胞质的电子密度加强,核大,核仁明显,出现多核仁;(2)细胞器数量和种类,如质体、核糖体和线粒体增加;(3)细胞壁加厚,胞间连丝逐渐消失,细胞器数量丰富,胚性细胞中积累淀粉;(4)细胞壁加厚的胚性细胞中存在核仁液泡、自体吞噬泡和分泌泡;(5)多细胞原胚、球形胚和梨形胚被一层外壁包围,但胚体内细胞间广泛存在胞间连丝;(6)成熟胚生长点部位的细胞内质体中出现膜系结构,已向叶绿体转变,类囊体已形成  相似文献   
40.
大黄素对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电和收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联合应用平滑肌肌力张力测量技术和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同步地现测豚鼠结肠带平滑肌自发的肌源性电活动和力学活动,研究了大黄素的药物作用。大黄素能缩短膜电位的波动周期,从而缩短峰电位集簇发放的周期;相应地,可使平滑肌的分节律收缩加快,幅值指数升高。大黄素又能促使细胞膜电位自发的周期性波动的出现,导致峰电位的集簇发放;相应地,可使强直收缩转化为分节律收缩,即促进收缩形式向有利于肠道推进功能的方向转化。以上结果表明,大黄素能有效地提高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和收缩功能,并且对其电学和力学活动的影响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